綜采面架間噴霧引射除塵技術
本文選題:綜采面 切入點:架間噴霧 出處:《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有效解決綜采面采煤機割煤及液壓支架移架產塵難以控制的難題,根據(jù)噴霧引射除塵機理、采煤機及液壓支架結構、產塵特點,對綜采面架間噴霧引射除塵技術進行研究;在12種空心和實心錐形噴霧場噴嘴中,實驗選定綜合霧化性能(包含霧化角、有效射程及霧滴粒徑)最優(yōu)的噴嘴。研究結果表明:最佳噴霧壓力為8 MPa,在該壓力下,架間噴霧引射除塵技術形成的噴霧場可基本完全覆蓋煤壁至液壓支架立柱的空間區(qū)域,總吸風量為22.03 m3/min,可有效吸入人行道處的含塵氣流;相對采取原有除塵措施,綜采面全塵和呼塵的降塵率平均值分別提高26.2%和27.3%,移架工處全塵和呼塵的降塵率分別提高30.6%和31.9%。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dust production control of coal cutting machine and hydraulic support frame of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shearer,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spray ejection dust removal, the structure of shearer and hydraulic suppor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production, the technology of spray ejection dust removal between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frames is studied. Among 12 kinds of hollow and solid conical spray field nozzles, the optimal atomization performance (including atomization angle, effective range and droplet size) was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spray pressure is 8 MPA. The spray field formed by the technology of interframe spray injection and dust removal can basically cover the space area between the coal wall and the pillar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and the total suction volume is 22.03 m3 / min, which can effectively inhale the dust-containing airflow on the sidewalk, and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dust removal measures, The average dust fall rate of the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and the exhaled dust increased by 26.2% and 27.3, respectively, and the dust removal rates of the whole dust and the exhaled dust in the stonework were increased by 30.6% and 31.9, respectively.
【作者單位】: 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山東科技大學礦業(yè)與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煤炭聯(lián)合重點支持項目(U1261205)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1404147)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M570601) 山東省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2013GSF12004)~~
【分類號】:TD71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周剛;程衛(wèi)民;聶文;王剛;;高壓噴霧射流霧化及水霧捕塵機理的拓展理論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2 李德文;郭勝均;;中國煤礦粉塵防治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J];金屬礦山;2009年S1期
3 劉江虹;叢北華;;含添加劑細水霧臨界滅火濃度的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聶文;程衛(wèi)民;周剛;謝軍;崔向飛;;掘進面噴霧霧化粒度受風流擾動影響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剛;綜放工作面噴霧降塵理論及工藝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高峰;綜采工作面高效噴霧降塵技術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剛;程衛(wèi)民;聶文;王剛;;高壓噴霧射流霧化及水霧捕塵機理的拓展理論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2 劉偉;程衛(wèi)民;于巖斌;周剛;劉黨輝;董彬;;綜放工作面表面活性劑抑塵實驗與應用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2年06期
3 黃河;程合玉;王助良;盛華興;;綜掘面旋流風幕抽吸控塵流場數(shù)值模擬[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3年07期
4 馬有營;程衛(wèi)民;趙振鵬;周剛;聶文;;大采高工作面綜合降塵技術[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3年11期
5 左前明;聶文;程衛(wèi)民;;綜放工作面液壓支架噴嘴布置方式優(yōu)化研究[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3年10期
6 朱良;聶文;周剛;楊俊磊;;煤礦用噴嘴的優(yōu)選方法研究與應用[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4年09期
7 鄭磊;汪春梅;秦玉紅;;基于綜采面產塵分布與擴散分析的粉塵防治研究[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5年01期
8 聶文;張琦;白若男;于海明;馬驍;劉偉;;巷道濕噴作業(yè)風流-粉塵運移規(guī)律的數(shù)值模擬[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5年05期
9 聶文;程衛(wèi)民;姚玉靜;周剛;王剛;楊俊磊;;渦流風幕抽吸控塵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與應用[J];科技導報;2011年09期
10 馬旭;王旭;張連鋒;鄭旋;;高效濕式過濾除塵系統(tǒng)在半煤巖綜掘巷道除塵工藝中的應用[J];煤礦安全;2011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謝華;煤礦智能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2 左前明;大采高綜采工作面煤塵擴散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4年
3 鮑玲玲;礦井回風熱能回收熱濕傳遞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4 劉貴友;雙鴨山礦區(qū)綜采工作面粉塵綜合防治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3年
5 韓方偉;弧扇泡沫射流高效除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聶文;綜掘工作面封閉式除塵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曹娥;濕式不銹鋼纖維非穩(wěn)態(tài)粉塵過濾的性能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3 孫鑫;煤的濕潤特性及新型濕潤劑的實驗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4 劉偉;綜掘工作面高效除塵技術及工藝研究與實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勝利;水膠炸藥制備新工藝及相關配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6 張晶晶;東榮二礦綜掘面粉塵運移規(guī)律及高壓噴霧降塵技術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7 王楠;東榮二礦綜采工作面高壓噴霧降塵技術的應用[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8 張文成;水基滅火劑優(yōu)化設計和爆炸拋撒裝置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年
9 劉廣亞;綜采面高效噴霧降塵系統(tǒng)的設計[D];安徽理工大學;2013年
10 胡超;細水霧抑制室內火災的尺度效應及效能評價[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安;;綠色表面活性劑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19期
2 易世君;解茂昭;陳白欣;;THE BREAKUP AND ATOMIZATION OF A VISCOUS LIQUID JET[J];Acta Mechanica Sinica;1996年02期
3 劉毅;蔣仲安;蔡衛(wèi);周鳳增;郭達;劉寶東;;綜采工作面粉塵運動規(guī)律的數(shù)值模擬[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4 曹建明,馬忠義;噴霧中液滴破裂機理的研究[J];車用發(fā)動機;1997年04期
5 李德文;粉塵防治技術的最新進展[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0年01期
6 李衛(wèi)東,王連富,劉道文,隋金君;我國煤炭行業(yè)粉塵濃度監(jiān)測技術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5年S1期
7 張設計;李德文;郭勝均;吳百劍;;特殊煤層的注水工藝技術試驗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6年02期
8 胥奎;李建國;趙偉東;李愛菊;;新型礦用除塵器的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6年03期
9 張秉貴;;地方小煤礦粉塵綜合治理技術探討[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7年02期
10 吳百劍;陳穎興;劉清宮;劉楠琴;張忠渝;夏曄;唐娟;;開元公司綜采工作面粉塵治理及連續(xù)監(jiān)測技術[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馬銀亮;高濃度氣固兩相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2 魏文韞;高速氣霧兩相流弛豫過程相間動量傳遞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文華;基于CFD的柴油機噴霧混合過程的多維數(shù)值模擬[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劉金武;HSDI柴油機霧化與排放特性瞬態(tài)多維建模和數(shù)值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5 牛國慶;細水霧抑制室內火災的理論與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周剛;綜放工作面噴霧降塵理論及工藝技術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聶文;綜掘工作面封閉式除塵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梁彤;綜采工作面噴霧降塵技術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3年
3 鄧群林;細水霧噴嘴及網(wǎng)格的霧化特性分析與實體滅火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4 王天福;基于AT89S52單片機的煤礦瓦斯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研制[D];江蘇大學;2007年
5 葛志林;自吸空氣式旋轉噴霧降塵技術的研究[D];江蘇大學;2007年
6 劉向升;綜放工作面支架噴霧降塵裝置的選擇及優(yōu)化[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7 吳應豪;巷道粉塵沉降規(guī)律與轉載點噴霧降塵系統(tǒng)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7年
8 劉增超;綜放采空區(qū)風流場CFD數(shù)值模擬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巖石掘進放炮后的快速除塵技術[J];勞動保護;1974年02期
2 ;電除塵技術交流會[J];冶金安全;1976年01期
3 尹耐冬;加強安全生產 重視除塵技術[J];紡織導報;1987年22期
4 梁鳳珍;;電爐除塵技術交流會[J];通風除塵;1987年01期
5 劉素敏;;紡織廠空調、除塵技術發(fā)展和趨向[J];北京紡織;1989年03期
6 沈元克,金龍哲,張華;淺析磁化水除塵技術[J];煤礦安全;1993年12期
7 李超杰;趙曉晨;秦岳;;超聲波霧化除塵技術在巴潤公司的應用[J];環(huán)境工程;2014年03期
8 李濟吾;電除塵技術的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動態(tài);2000年03期
9 陳紹龍,劉中才;脈動跟蹤除塵技術的應用研究[J];環(huán)境工程;2001年06期
10 陳強,王玉飛,許革;蒸氣除塵技術初探[J];北方環(huán)境;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三明;;電除塵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下冊)[C];2005年
2 黃三明;;適應新環(huán)保要求的實用電除塵技術[A];第十二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黃三明;;電除塵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陳曉明;;電除塵技術發(fā)展前景新探[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黃三明;;電除塵技術的發(fā)展與展望[A];中國硅酸鹽學會環(huán)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曉明;;電除塵技術發(fā)展前景新探[A];中國硅酸鹽學會環(huán)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劉衛(wèi)平;黎在時;;我國電除塵技術發(fā)展的簡略回顧[A];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協(xié)會電除塵委員會成立15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8 ;電除塵技術裝備業(yè)的市場現(xiàn)狀與發(fā)展[A];中國環(huán)境產業(yè)發(fā)展報告(2002年)[C];2002年
9 胥奎;;濕式旋流除塵技術在工業(yè)防塵中的應用[A];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首屆年會暨職業(yè)安全健康論壇論文集[C];2004年
10 程新生;;適應當前發(fā)展的電除塵技術探討[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田逢春;云南銀發(fā)公司環(huán)保除塵技術國內領先[N];云南日報;2007年
2 首席記者 劉作明;鞍山大型電廠鍋爐除塵技術國內領先[N];鞍山日報 ;2009年
3 逄玉環(huán);我國燒結機機尾陶瓷管除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N];中國冶金報;2003年
4 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協(xié)會電除塵委員會;節(jié)能減排,,低低溫電除塵技術“技高一籌”[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鄒春蕾;火電除塵技術路線選擇難題獲解[N];中國電力報;2014年
6 石雪松;高效除塵技術國內領先[N];中國工業(yè)報;2003年
7 鄒春蕾;革故鼎新 電除塵技術迸發(fā)強大能量場[N];中國電力報;2014年
8 劉傳佳 高峰;萊鋼除塵技術實現(xiàn)設備國產化[N];經(jīng)理日報;2007年
9 高峰;山東冶設院3項技術成果通過省級鑒定[N];中國冶金報;2007年
10 北京博鵬北科科技有限公司專家組;轉爐除塵技術講座[N];中國冶金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祥;鐵礦采選工業(yè)除塵技術對粉塵排放特征影響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2 韓小梅;燃煤電廠電除塵技術評估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3 張龍飛;高溫煙氣電除塵技術的試驗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4 柳巍;超重力并流除塵技術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4年
5 鄭永全;電袋復合除塵技術及應用研究[D];東北大學;2011年
6 代君偉;鉆孔粉塵超聲霧化除塵技術及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7 徐慶;靜電布袋緊密混合除塵技術開發(fā)與工程化設計[D];清華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182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1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