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強度采煤區(qū)礦山地質災害現(xiàn)狀與防控技術
本文關鍵詞: 礦山地質災害 地面塌陷 地裂縫 開采強度 榆神府礦區(qū) 出處:《煤炭學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榆神府礦區(qū)是我國重要的原煤產(chǎn)地,高強度、大規(guī)模開采導致礦山地質災害不斷涌現(xiàn)。通過高分遙感結合地面調查研究了本區(qū)礦山地質災害現(xiàn)狀,結果表明:本區(qū)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縫、礦震、地表水體縮減、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等。地面塌陷可劃分為4個區(qū),其中嚴重區(qū)與煤層開采強度相關性高;地裂縫分布空間維數(shù)在1.45~1.51,垂直工作面走向的裂縫多于順工作面走向的裂縫;采空區(qū)塌陷引發(fā)地震46次,最大震級3.2級;水體災害包括地表水體面積縮減和地下水位埋深下降,地下水位下降8 m以上的區(qū)域面積達33 km2;矸石壓占對土地利用結構影響較大,但荒漠化程度總體上呈逆轉趨勢。開展礦山地質災害防控技術研發(fā),建立礦山地質災害、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體系,是礦山地質災害防控的重點。
[Abstract]:Yushenfu mining area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aw coal in China. High intensity and large-scale mining results in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geological hazar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is area is studied through high score remote sensing combined with surface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logical hazards of mine in this area mainly include ground collapse, ground fissure, mine earthquake, surface water body reduction, groundwater level decline, land degradation and so on. The ground collapse can be divided into 4 areas.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area and the mining intensity of coal seam.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ground fissure distribution is 1.45 ~ 1.51, and the vertical face strike cracks are more than those along the face strike. There are 46 earthquakes caused by collapse in goaf, the maximum magnitude is 3.2; Water disaster includes surface water body area shrinking and groundwater table depth decreasing, the area of groundwater level falling more than 8 m is 33 km ~ 2; Gangue pressur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nd use structure, but the degree of desertification has a reverse trend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It is the key point of mine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作者單位】: 陜西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國土資源部礦山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控重點實驗室;長安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長安大學旱區(qū)地下水文與生態(tài)效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資助項目(2013CB227901) 陜西省科學技術推廣計劃資助項目(2011TG-01)
【分類號】:TD771;P694
【正文快照】: 礦山地質災害是指從事礦山開發(fā)利用過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引起的礦山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造成影響的地質災害事件。根據(jù)引起礦山地質災害的因素,礦山地質災害包括地表塌陷、地表裂縫、冒頂片幫、巖爆、井下突水、滑坡、崩塌、地下水及環(huán)境地質破壞等。我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明鵬;阜新地區(qū)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0年04期
2 周怡湘,周新良;攸縣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對策[J];湖南地質;2001年03期
3 李庶林;論我國金屬礦山地質災害與防治對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2年04期
4 魏東巖;礦山地質災害分析[J];化工礦產(chǎn)地質;2003年02期
5 胡建峰;?h國土資源局狠抓汛期非煤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J];河南國土資源;2003年09期
6 李毅,李蘅,張靜;我國礦山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礦產(chǎn)與地質;2004年01期
7 張琦,王文武,王生志,邢巖,荊友廣;遼寧省主要礦山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探討[J];化工礦產(chǎn)地質;2004年01期
8 楊志剛;;礦山地質災害的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2008年03期
9 秦定明;;礦山地質災害分析及防治[J];中國礦山工程;2009年02期
10 衣昊鵬;姜震;;礦山地質災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欽軍;陳玉;藺啟忠;;礦山地質災害高分辨率遙感監(jiān)測方法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區(qū)史家營煤礦為例[A];全國突發(fā)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災害防治技術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毛瓊;毛英;李芳;高翠欣;揚凱;鄒光富;;中國西南地區(qū)主要礦山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對策[A];2010全國采礦科學技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李巧蓮;;談當今礦山地質災害及監(jiān)測防控技術[A];中國采選技術十年回顧與展望[C];2012年
4 孫長生;張浩;;區(qū)域礦山地質災害研究[A];中國采選技術十年回顧與展望[C];2012年
5 余曉輝;;礦山地質災害的勘查與防治技術探討[A];魯冀晉瓊粵川遼七省金屬(冶金)學會第十九屆礦山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地質測量卷)[C];2012年
6 包四根;;金川礦山地質災害及預防措施[A];首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7 王穎;;遼寧省礦山地質災害現(xiàn)狀及趨分析[A];全國突發(fā)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災害防治技術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金奇慕;;江西省礦山地質災害[A];2007年贛皖湘蘇閩五省煤炭學會聯(lián)合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明章;吳興付;;安徽省礦山地質災害[A];加強地質工作 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2006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何彩艷;;探析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A];2014年6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文奇;柞水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防治[N];商洛日報;2007年
2 特約記者 邢云鵬 記者 薄云山;太原投入1.4億元防治礦山地質災害[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年
3 馮利;我國礦山地災治理試驗工程動工[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4 昝雅文;共同搞好撫順礦山恢復和治理[N];撫順日報;2008年
5 特約記者 邢云鵬 記者 薄云山;太原擬出臺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管理辦法[N];中國礦業(yè)報;2009年
6 郭小勇 高元兵;為了礦山更和諧[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7 張建軍 陳韜 吳銀濤;“險情一出現(xiàn),方案就用上”[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8 記者 劉培現(xiàn);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有法可依[N];大同日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趙雷 李廣濤;全國政協(xié)委員楊維剛:建立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N];中國黃金報;2008年
10 特約記者 邢云鵬 記者 薄云山;太原全力預防礦山地質災害[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付三;豫西地區(qū)金屬礦山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韓偉民;預警系統(tǒng)在礦山地質災害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杜瑞玲;基于三維可視化技術的礦山地質災隱患判識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祝司永;海州露天礦礦山地質災害成因及治理措施[D];吉林大學;2013年
4 高佳;基于GIS的銅川市礦山地質災害信息系統(tǒng)設計[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5 韋猛;峨眉水泥廠礦山地質災害評價與施工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765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47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