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權的適應性邏輯與國際經(jīng)濟制度變革
本文關鍵詞:領導權的適應性邏輯與國際經(jīng)濟制度變革 出處:《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國際制度設計 制度變革 領導權護持 制度性權力 全球治理
【摘要】:從2008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改革過程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對同類改革議題的容納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并直接影響著制度變革的效果。現(xiàn)有的國際制度的內部權力轉移、外部競爭壓力和國內政治的調節(jié)視角,解釋了領導國家對制度改革的支持或抵制態(tài)度,但缺乏對領導國家應對改革的利益權衡及其策略選擇的復雜性分析。作者以國際制度改革對領導權的沖擊度、利益兼容度和領導權護持的成本因素所構建的分析框架發(fā)現(xiàn),如果競爭者推動的國際制度改革是對領導權沖擊度高的制度性變革且利益兼容度低,會導致既有領導國家的強烈反制;如果是沖擊度低的程序性變革且利益兼容度高,既有領導國家會容忍或支持競爭者的改革;如果制度性變革且利益兼容度高,或者程序性變革且利益兼容度低,既有領導國家會依據(jù)護持成本選擇反制或容忍。1994年至199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框架內的資本賬戶自由化改革以及1998年至1999年歐盟倡議金融穩(wěn)定論壇和日本倡議亞洲貨幣基金組織等案例所呈現(xiàn)的領導權較量表明,新興大國在國際制度框架內爭取制度性權力,需要增加改革方案的利益兼容度及提高既有領導權的護持成本,以推動所期望的制度變革。
[Abstract]:From the reform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ince 2008,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accommodating degree of the similar reform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internal power transfer, external competition pressure and domestic political adjustment perspective, expla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support or resist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attitude.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complexity analysis on the trade-off of the interests of leading countries in response to reform and the choice of strategies. The author use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reform on leadership. The analysis fram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degree and cost factor of leadership protection found that i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reform driven by competitors is institutional change with high impact on leadership and low degre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Will lead to a strong opposition to the existing leadership of the country; If there is a low degree of impact of procedural changes and high degre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the existing leading countries will tolerate or support the reform of competitors; I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degre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is high, or the procedural change and the degre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is low. Established leaders will choose to counter or tolerate based on maintenance cost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reform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rom 1994 to 1998 and EU initiatives from 1998 to 1998. Cases such as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and the Japan Initiative for the Asian Monetary Fund show a contest of leadership.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desire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emerging powers strive for institutional pow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o as to increase the degree of interest compatibility of the reform program and the maintenance cost of the existing leadership.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自由貿(mào)易區(qū)建設與亞太安全關系重構研究”(項目編號:15AGJ00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1;F113.1
【正文快照】: 一大國較量與國際經(jīng)濟制度變革的經(jīng)驗困惑 2008年以來,世界經(jīng)濟的長期低迷和國際經(jīng)濟治理的績效不足,使得美國主導的國際經(jīng)濟制度都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其中比較大的變化是,二十國集團(G20)機制升級從而在全球經(jīng)濟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金融穩(wěn)定論壇(FSF)轉型為金融穩(wěn)定委員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伯特·基歐漢,門洪華;國際制度:相互依賴有效嗎?[J];國際論壇;2000年02期
2 張敬新,蘇俊燮;國際制度中的霸權[J];國際觀察;2001年02期
3 王學東;國家聲譽與國際制度[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07期
4 李曉燕;試析國際制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5 何衛(wèi)剛;國際制度框架下中美俄關系的合作與背離[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年03期
6 李曉燕;從“合作”到“和諧”:國際制度的作用趨向[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劉宏松;;對國家參與國際制度的另一種理性主義解釋——國際制度中的“自為其事”權力理論述評[J];國際論壇;2006年05期
8 卜翔國;;公共益品與國際制度[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于宏源;;國際制度與政府決策轉型[J];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01期
10 史明濤;;國家正向和反向參與國際制度:一個國際—國內制度互動的解釋[J];國際觀察;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瑋;;國際制度對非成員國的作用[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2 阮金之;;國際制度的群體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3 杜娟;;國際制度的理性設計論:理性主義國際制度研究的新發(fā)展[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4 韋進深;;國際-國內互動: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的解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余建軍;;身份、規(guī)范與利益——理解中國國際制度行為轉變的觀念途徑[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李增剛;董麗娃;;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制度起源與實施機制[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世平 王明國 毛維準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法學院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政治學系;國際制度研究需要準確的翻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2 張仕榮 畢成良;新時期國際制度的挑戰(zhàn)[N];學習時報;2013年
3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李巍;國際制度研究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陳昌煦;對國家參與國際制度的理性主義解釋[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蘇長和;中國制度與自我節(jié)制[N];東方早報;2011年
6 王彥志;打開國際制度的黑箱:國際法學的跨學科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者 張建;中國貢獻了什么[N];解放日報;2013年
8 沈丁立;和平依然是“基本面”[N];人民日報;2006年
9 陳彬 廖建凱;民間社會與聯(lián)合國的民主化進程[N];人民法院報;2005年
10 [波]拉多斯瓦夫·西科爾斯基 呂虹 編譯;英國與歐盟“分手”誰受傷?[N];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瑋;跨越制度邊界的互動——國際制度與非成員國關系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馬蘭起;脆弱性博弈與非霸權體系下國際制度的創(chuàng)建[D];外交學院;2010年
3 王明國;國際制度有效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劉鵬;印度洋地區(qū)國際制度的評估[D];暨南大學;2015年
5 賈烈英;無政府性與國際制度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6 韓萬圣;冷戰(zhàn)后中國國際制度戰(zhàn)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王利文;東南亞反恐合作的國際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李海龍;跨大西洋安全關系的制度化:從理性選擇到社會建構[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明濤;國家正向和反向參與國際制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李曉燕;國際制度的作用及其發(fā)展前景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兵;中美國際制度戰(zhàn)略的比較、借鑒與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曹俊;國際制度的國內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胡尉尉;國際制度變遷動力理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6 喬治;金磚五國組織及其對國際制度的影響:公平,發(fā)展,互惠互利[D];浙江大學;2015年
7 夏完立;冷戰(zhàn)后美國亞太制度霸權的建構[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6年
8 柳思思;國際政治資源中的國際制度資源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9 趙貞;國際制度的有效性及對東北亞地區(qū)的啟示[D];山東大學;2009年
10 趙亮;當代國際制度分析及其改革設想[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026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40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