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北部灣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生態(tài)資產核算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0 14:10
在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多重干擾下,全球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正在快速衰退。珊瑚礁生境受損,活珊瑚覆蓋度減少、大型藻類覆蓋度增加;礁區(qū)生物多樣性下降;漁業(yè)供應、海岸保護、休閑娛樂等生態(tài)服務退化。目前珊瑚礁健康評價多側重生態(tài)系統的生境或生物群落等部分特征而從生態(tài)系統整體性考慮的研究相對較少,這使得多數評價結果提供的信息不完整,從而可能誤導決策者。本研究以北部灣的潿洲島珊瑚礁為研究案例,綜合考慮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群落結構、生境結構、支持服務、供應服務、調節(jié)服務和文化服務六個方面選取27個指標,建立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研究內容和結論如下:(1)從1990~2015年,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的健康狀態(tài)明顯退化,健康指數從0.96下降到0.62。生物群落、支持服務和調節(jié)服務的狀態(tài)相對較好,健康評分分別為0.80、0.75和0.92。但生境結構、供應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健康評分均低于0.6,三者分別退化83%、45%、49%,這是導致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惡化的主要原因。(2)采用灰色關聯分析量化氣候變暖和人為干擾對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結構和服務的影響。在1990~2015年間,群落結構和支持...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珊瑚礁內部主要生態(tài)反饋過程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近30年北部灣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生態(tài)資產核算方法研究11圖1-2HRI組織的珊瑚礁健康評價框架[76]Figure1-2FrameworkforcoralreefhealthassessmentfromHRIYee等[104],基于結構決策建立了驅動力―壓力―狀態(tài)―影響―反應框架,用于評價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評估,該框架考慮了珊瑚礁健康與管理之間的因果關系,即社會經濟驅動增強了人類活動,繼而增強了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受到的壓力,導致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狀態(tài)下降,珊瑚礁衰退后人類在生態(tài)系統服務中獲取的福祉減少,福祉降低后決策者根據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情況變化制定合理對管理政策,管理政策可以改變驅動力、壓力或直接影響生態(tài)系統的狀態(tài)。該方法是珊瑚礁健康評估和管理進一步結合,但目前主要以定性評價為主。1.3.2國內研究進展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我國珊瑚礁健康評價主要采用指示生物法,使用造礁石珊瑚的覆蓋度和多樣性進行評價[105]。自2010以來,珊瑚礁健康評價研究迅速增加,評價方法主要采用指標體系法,指標體系的構建多側重于生物指標。吳鐘解等[106]選取造礁石珊瑚種類、覆蓋度、死亡率、補充量和發(fā)病率指標對海南島東、南部珊瑚礁進行了健康評價,發(fā)現近岸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較差,遠岸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良好。李元超等[107]使用造礁石珊瑚的覆蓋率、死亡率、補充量、大型藻類覆蓋率等生物指標計算珊瑚礁健康指數,評價了海南銅鼓嶺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陳剛等[108]使用珊瑚礁健康檢查(ReefCheck)的調查數據,選取魚類和大型底棲動物的多樣性和數量以及珊瑚覆蓋度構建指標體系,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近30年北部灣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生態(tài)資產核算方法研究19第三章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3.1研究區(qū)概況潿洲島(21o00′-21o10′N,109o00′-109o15′E)位于北部灣東北部,全島岸線長26.6km,面積24.98km2,是中國最大的火山玄武巖島[127](圖3-1)。島嶼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平均氣溫最高月份為7月的29.0℃,最低月份為1月的15.3℃,年均氣溫23.2℃[128]。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年均風速4.8m/s,變化范圍在3.8m/s到5.5m/s之間[127]。夏季潿洲島周圍海流順時針繞島流動;冬季環(huán)流形勢與冬季相反,潿洲島附近海域水體半交換時期約100天,冬季海水交換速率大于夏季[129]。島嶼周圍平均海浪高度0.6m;平均潮差為2.35m;年均表層鹽度變化范圍為31.4~33.0psu;pH值范圍為8.0至8.23[130]。海底火山巖基底上發(fā)育著現代珊瑚岸礁,主要分布水深為0.5-6m,面積2130.5公頃[131]。該珊瑚礁地處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緣是典型的高緯度邊緣礁,該礁區(qū)年均海表溫度為24.6°C,最高月平均海表溫度30.4°C,最低月平均海表溫度為17.3°C[132]。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顯示該區(qū)域發(fā)現35種造礁石珊瑚,其中鹿角珊瑚、蜂巢珊瑚、牡丹珊瑚和菊花珊瑚為優(yōu)勢屬種,珊瑚生長繁盛,覆蓋度約為20%-80%[133]。圖3-1潿洲島珊瑚礁地理位置圖Fig.3-1locationofcoralreefsontheWeizhouIsla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潿洲島珊瑚骨骼重金屬水平及其生物富集效應[J]. 王寧,余克服,王英輝,姜偉,許慎棟.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2)
[2]廣西潿洲島珊瑚分布狀況研究[J]. 何精科,黃振鵬.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9(01)
[3]生態(tài)資產核算與生態(tài)系統服務評估:概念交匯與重點方向[J]. 劉焱序,傅伯杰,趙文武,王帥. 生態(tài)學報. 2018(23)
[4]三亞珊瑚礁保護區(qū)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現狀及其健康狀況評價[J]. 孫有方,雷新明,練健生,楊劍輝,吳瑩瑩,黃暉. 生物多樣性. 2018(03)
[5]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域水質環(huán)境變化研究與評價[J]. 梁鑫,彭在清.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8(01)
[6]西沙群島和潿洲島氣候變化特征及其與近岸陸地的對比[J]. 李嘉琪,白愛娟,蔡親波. 熱帶地理. 2018(01)
[7]世界珊瑚礁現狀和威脅研究進展[J]. 張喬民,趙美霞,王麗榮,李淑,施祺,余克服. 廣西科學. 2017(05)
[8]南海北部珊瑚生長區(qū)海水重金屬污染特征[J]. 楊華,王少鵬,余克服,黃學勇,張瑞杰,王英輝,郭送軍.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7(02)
[9]廣西潿洲島南岸表層海流特征及機制實測分析[J]. 魏春雷,高勁松,曹雪峰,牙韓爭,陳波,侍茂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10]大型海藻在珊瑚礁退化過程中的作用[J]. 廖芝衡,余克服,王英輝. 生態(tài)學報. 2016(21)
博士論文
[1]南海北部環(huán)流和陸架陷波研究[D]. 丁揚.中國海洋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潿洲島珊瑚骨骼微量元素的時、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王寧.廣西大學 2017
[2]近30年來北部灣潿洲島造礁石珊瑚群落演變及影響因素[D]. 王文歡.廣西大學 2017
[3]北部灣冬夏季環(huán)流及其水交換的數值模擬研究[D]. 方雪原.中國海洋大學 2014
[4]北部灣油田環(huán)境影響后評估初步研究[D]. 王華.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80850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珊瑚礁內部主要生態(tài)反饋過程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近30年北部灣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生態(tài)資產核算方法研究11圖1-2HRI組織的珊瑚礁健康評價框架[76]Figure1-2FrameworkforcoralreefhealthassessmentfromHRIYee等[104],基于結構決策建立了驅動力―壓力―狀態(tài)―影響―反應框架,用于評價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評估,該框架考慮了珊瑚礁健康與管理之間的因果關系,即社會經濟驅動增強了人類活動,繼而增強了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受到的壓力,導致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狀態(tài)下降,珊瑚礁衰退后人類在生態(tài)系統服務中獲取的福祉減少,福祉降低后決策者根據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情況變化制定合理對管理政策,管理政策可以改變驅動力、壓力或直接影響生態(tài)系統的狀態(tài)。該方法是珊瑚礁健康評估和管理進一步結合,但目前主要以定性評價為主。1.3.2國內研究進展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我國珊瑚礁健康評價主要采用指示生物法,使用造礁石珊瑚的覆蓋度和多樣性進行評價[105]。自2010以來,珊瑚礁健康評價研究迅速增加,評價方法主要采用指標體系法,指標體系的構建多側重于生物指標。吳鐘解等[106]選取造礁石珊瑚種類、覆蓋度、死亡率、補充量和發(fā)病率指標對海南島東、南部珊瑚礁進行了健康評價,發(fā)現近岸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較差,遠岸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良好。李元超等[107]使用造礁石珊瑚的覆蓋率、死亡率、補充量、大型藻類覆蓋率等生物指標計算珊瑚礁健康指數,評價了海南銅鼓嶺珊瑚礁健康狀態(tài)。陳剛等[108]使用珊瑚礁健康檢查(ReefCheck)的調查數據,選取魚類和大型底棲動物的多樣性和數量以及珊瑚覆蓋度構建指標體系,
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近30年北部灣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及其生態(tài)資產核算方法研究19第三章潿洲島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健康評價3.1研究區(qū)概況潿洲島(21o00′-21o10′N,109o00′-109o15′E)位于北部灣東北部,全島岸線長26.6km,面積24.98km2,是中國最大的火山玄武巖島[127](圖3-1)。島嶼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平均氣溫最高月份為7月的29.0℃,最低月份為1月的15.3℃,年均氣溫23.2℃[128]。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年均風速4.8m/s,變化范圍在3.8m/s到5.5m/s之間[127]。夏季潿洲島周圍海流順時針繞島流動;冬季環(huán)流形勢與冬季相反,潿洲島附近海域水體半交換時期約100天,冬季海水交換速率大于夏季[129]。島嶼周圍平均海浪高度0.6m;平均潮差為2.35m;年均表層鹽度變化范圍為31.4~33.0psu;pH值范圍為8.0至8.23[130]。海底火山巖基底上發(fā)育著現代珊瑚岸礁,主要分布水深為0.5-6m,面積2130.5公頃[131]。該珊瑚礁地處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緣是典型的高緯度邊緣礁,該礁區(qū)年均海表溫度為24.6°C,最高月平均海表溫度30.4°C,最低月平均海表溫度為17.3°C[132]。上世紀80年代的調查顯示該區(qū)域發(fā)現35種造礁石珊瑚,其中鹿角珊瑚、蜂巢珊瑚、牡丹珊瑚和菊花珊瑚為優(yōu)勢屬種,珊瑚生長繁盛,覆蓋度約為20%-80%[133]。圖3-1潿洲島珊瑚礁地理位置圖Fig.3-1locationofcoralreefsontheWeizhouIsla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潿洲島珊瑚骨骼重金屬水平及其生物富集效應[J]. 王寧,余克服,王英輝,姜偉,許慎棟. 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2)
[2]廣西潿洲島珊瑚分布狀況研究[J]. 何精科,黃振鵬.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9(01)
[3]生態(tài)資產核算與生態(tài)系統服務評估:概念交匯與重點方向[J]. 劉焱序,傅伯杰,趙文武,王帥. 生態(tài)學報. 2018(23)
[4]三亞珊瑚礁保護區(qū)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現狀及其健康狀況評價[J]. 孫有方,雷新明,練健生,楊劍輝,吳瑩瑩,黃暉. 生物多樣性. 2018(03)
[5]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域水質環(huán)境變化研究與評價[J]. 梁鑫,彭在清. 海洋開發(fā)與管理. 2018(01)
[6]西沙群島和潿洲島氣候變化特征及其與近岸陸地的對比[J]. 李嘉琪,白愛娟,蔡親波. 熱帶地理. 2018(01)
[7]世界珊瑚礁現狀和威脅研究進展[J]. 張喬民,趙美霞,王麗榮,李淑,施祺,余克服. 廣西科學. 2017(05)
[8]南海北部珊瑚生長區(qū)海水重金屬污染特征[J]. 楊華,王少鵬,余克服,黃學勇,張瑞杰,王英輝,郭送軍.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7(02)
[9]廣西潿洲島南岸表層海流特征及機制實測分析[J]. 魏春雷,高勁松,曹雪峰,牙韓爭,陳波,侍茂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4)
[10]大型海藻在珊瑚礁退化過程中的作用[J]. 廖芝衡,余克服,王英輝. 生態(tài)學報. 2016(21)
博士論文
[1]南海北部環(huán)流和陸架陷波研究[D]. 丁揚.中國海洋大學 2015
碩士論文
[1]潿洲島珊瑚骨骼微量元素的時、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王寧.廣西大學 2017
[2]近30年來北部灣潿洲島造礁石珊瑚群落演變及影響因素[D]. 王文歡.廣西大學 2017
[3]北部灣冬夏季環(huán)流及其水交換的數值模擬研究[D]. 方雪原.中國海洋大學 2014
[4]北部灣油田環(huán)境影響后評估初步研究[D]. 王華.中國海洋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5808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808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