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模型及特征研究
本文關鍵詞: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模型及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對外貿易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港口業(yè)的發(fā)展,港口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日益突顯。作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的集散地,港口通過不斷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其自身效率和競爭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和區(qū)域經濟的協調發(fā)展。在港口與區(qū)域經濟互動的同時,港口與腹地的關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變。隨著腹地范圍不斷擴大,相鄰港口間的腹地出現交叉,腹地邊界逐漸被模糊化。港口之間既是相互合作又是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通常擁有共同的運輸網路,造成腹地貨物流向以及進出口港口選擇的不確定性增加。未來,港口專業(yè)化發(fā)展以及港口之間的有效競爭與合作將成為港口群發(fā)展的趨勢,而對腹地貨源的爭奪則是競爭的焦點之一,有必要對港口與腹地關系的動態(tài)衍化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往從靜態(tài)角度對港口的直接腹地進行劃分的研究方法忽略了港口與腹地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本文從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研究港口與腹地關系的動態(tài)衍化過程。建立了基于時間軸和集疏運系統發(fā)展過程分析的腹地貨物流量分配模型;在此基礎上,采用相關性分析確定腹地貨物流量和港口選擇的穩(wěn)定性,并以相關系數的顯著性為依據將港口與腹地關系的衍化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最后,采用非參數檢驗的方法得到各階段腹地對港口的選擇順序,并分析衍化特征。本文以珠三角港口群及廣東省腹地范圍為研究范例,分別得到了廣東省珠三角地區(qū)、粵東、粵西及粵北山區(qū)腹地與港口關系的衍化階段劃分結果,并分階段和地區(qū)提取衍化特征。結果顯示廣東省腹地的港口選擇偏好逐漸由香港港轉向內地港口,貨物流量分配大體經過了“集中—分散—集中”三個階段的衍化過程,而粵東地區(qū)腹地與港口關系的衍化推進相對較緩;粵西和粵北地區(qū)腹地貨源流量穩(wěn)定性較低,各港口可加大對該地區(qū)腹地資源的開發(fā),提高自身對貨源的吸引力;湛江港和汕頭港尚未發(fā)揮鄰近腹地的區(qū)位優(yōu)勢,吸引力范圍較小。為了適應珠三角產業(yè)轉移的趨勢和腹地經濟發(fā)展的需求,應加大投資建設力度,以降低貨物進出口的物流成本。通過以上方法得到的結果不僅清晰地勾勒出港口與腹地關系的發(fā)展脈絡及不同發(fā)展階段港口群內的競爭形勢,而且將為集疏運網絡的布局優(yōu)化、確定港口群內競合關系以及港口功能定位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港口 腹地 流量分配 衍化階段 衍化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55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緒論10-16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義11-12
- 1.2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12-13
- 1.2.1 研究內容12-13
- 1.2.2 研究方法13
- 1.3 技術路線和論文結構13-16
- 第二章 研究現狀及理論基礎16-23
- 2.1 港口與腹地關系的研究現狀16-18
- 2.1.1 港口與腹地相互影響的機理研究16-17
- 2.1.2 港口競爭力研究17-18
- 2.1.3 港口腹地劃分研究18
- 2.2 腹地貨物流量分配國內外研究現狀18-20
- 2.2.1 國外研究現狀18-19
- 2.2.2 國內研究現狀19-20
- 2.3 港.與腹地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20-22
- 2.3.1 目標規(guī)劃20-21
- 2.3.2 相關性分析和非參數檢驗21-22
- 2.4 本章小結22-23
- 第三章 腹地貨物流量分配模型構建23-38
- 3.1 影響貨物流量和流向的因素分析23-25
- 3.1.1 腹地因素23-24
- 3.1.2 港口因素24
- 3.1.3 集疏運系統因素24-25
- 3.2 集疏運系統發(fā)展過程中港口與腹地間距離測算25-27
- 3.3 貨物流量分配模型27-30
- 3.3.1 問題描述和模型假設27-28
- 3.3.2 模型決策變量和偏差變量28
- 3.3.3 模型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28-30
- 3.4 廣東省集裝箱貨物在港口間的流量分配30-37
- 3.4.1 珠三角港口群物流系統概況30-34
- 3.4.2 數據處理與流量分配模型計算34-37
- 3.5 本章小結37-38
- 第四章 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的階段劃分38-46
- 4.1 歷年貨物流量分配向量間的斯皮爾曼相關系數38-39
- 4.2 基于 ρ 值顯著性的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階段劃分39-40
- 4.3 珠三角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階段劃分40-45
- 4.3.1 21個腹地與港口關系衍化階段劃分40-44
- 4.3.2 五大腹地區(qū)域與港口關系衍化階段劃分44-45
- 4.4 本章小結45-46
- 第五章 港口與腹地關系分階段衍化特征分析46-59
- 5.1 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特征分析方法介紹46-47
- 5.2 珠三角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特征分析47-56
- 5.2.1 珠三角地區(qū)腹地與港口關系衍化特征分析48-52
- 5.2.2 粵東地區(qū)腹地與港口關系衍化分析52-53
- 5.2.3 粵西和粵北地區(qū)腹地與港口關系衍化分析53-56
- 5.3 港口群內競爭態(tài)勢梳理56-58
- 5.4 本章小結58-59
- 結論與展望59-61
- 參考文獻61-64
- 附錄 164-65
- 附錄 265-75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謝76-77
- 附件7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鐘熙;;香港經濟轉型和香港港的發(fā)展[J];水運管理;2014年01期
2 俞海宏;;港口集疏運能力配置的動態(tài)最優(yōu)化策略[J];中國航海;2013年04期
3 王愛虎;劉曉輝;;港口競爭力研究綜述[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4 彭雅麗;章志明;宋彥婷;;基于網絡演算的智能交通流量分配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年08期
5 王子龍;韓增林;;環(huán)渤海地區(qū)主要港口競爭力評價[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2年03期
6 高秀麗;孟飛榮;;湛江港與區(qū)域經濟互動發(fā)展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年03期
7 何雪君;鄭平;王冬良;郭洪偉;;三步實現城市集裝箱生成量預測[J];物流技術;2012年01期
8 張雨琴;周強;張艷偉;;綜合港區(qū)集疏運系統路網結構建模與分析[J];水運工程;2011年12期
9 賀琳;陳燕;胡松筠;孫輝;;第四代港口概念及特點[J];水運工程;2011年06期
10 林青;;中國對外貿易與現代港口物流發(fā)展的互動效應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樊祜廣;港口與區(qū)域經濟互動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燕向暉;環(huán)渤海港口群港口競爭與合作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3 王偉麗;港口集疏運系統的分析與評價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4 代曉君;基于腹地經濟及港口群競爭合作關系的港口發(fā)展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5 趙婷婷;京津冀地區(qū)港口競爭力及合作機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6 劉欣;港口腹地劃分問題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6年
7 杜桂玲;長江沿線外貿集裝箱生成量影響因素分析及生成量預測[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港口與腹地關系衍化模型及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9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