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充氧強化好氧反硝化脫氮技術改善微污染水源水質(zhì)研究
本文關鍵詞:人工充氧強化好氧反硝化脫氮技術改善微污染水源水質(zhì)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各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公眾需水量的逐年增大,越來越多的湖泊水庫成為飲用水水源。我國的湖泊水庫普遍存在富營養(yǎng)化、微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飲用水水質(zhì)安全。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人工充氧與好氧反硝化微生物修復相結(jié)合的思路,對好氧反硝化菌進行了脫氮特性研究,并對高效好氧反硝化菌進行菌源重組及原水投菌小試試驗,為人工充氧與生物修復改善水質(zhì)技術提供可靠依據(jù)。研究得到的主要結(jié)論如下:(1)本研究從山東某水源水庫沉積物中篩選出126株貧營養(yǎng)好氧反硝化細菌,其中,菌株JY78表現(xiàn)出良好的好氧反硝化脫氮特性。經(jīng)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鑒定,JY78為革蘭氏染色陰性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oleivorans,并具有反硝化菌功能基因—周質(zhì)硝酸鹽還原酶亞基基因(napA)。在培養(yǎng)基條件下,菌株JY78在72h后對硝氮的去除率達到83.65%,總氮的去除率為58.46%。經(jīng)過36h的硝化反應,菌株JY78氨氮去除率為93.53%,總氮去除率為76.15%。利用響應曲面分析法得到,在C/N為8.0、溫度為23℃、轉(zhuǎn)速為38r/min、初始pH為8.15時,菌株能夠達到最大硝氮去除率89.79%。(2)通過兩組投加貧營養(yǎng)好氧反硝化菌群原水小試試驗,研究了菌群對微污染水體的水質(zhì)改善效果。試驗結(jié)果表明,投加量為1‰的菌群復配組合2脫氮效果最佳,總氮去除效果最高能達到60.35%,相對于空白對照達到40.60%的去除率,同時硝氮去除率也達到了63.31%。(3)原水小試試驗同時研究了適宜提高菌群脫氮效果的投菌量,通過兩組實驗得到了,菌劑的投加量與菌劑的脫氮效果不成正比關系,菌劑的最優(yōu)投加量為0.1‰的原水量。(4)針對水庫水質(zhì)低溫、微污染、貧營養(yǎng)的特點,進行人工充氧模擬水庫揚水曝氣改善原水水質(zhì)小試試驗,以氮污染物濃度變化為指標確定適宜水體自我修復的溶解氧范圍。實驗表明,低溫、微污染、貧營養(yǎng)水體的最適宜溶解氧范圍為4-5mg/L,在此條件下相較于初始值總氮能夠達到最高去除率50.82%,硝氮去除率可達到90.08%。
【關鍵詞】:人工充氧 微污染水源水 貧營養(yǎng) 好氧反硝化菌 生物修復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U991.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緒論11-23
- 1.1 水資源現(xiàn)狀11-13
- 1.1.1 河流水質(zhì)12
- 1.1.2 湖泊水質(zhì)12
- 1.1.3 水庫水質(zhì)12
- 1.1.4 水功能區(qū)水質(zhì)達標狀況12-13
- 1.1.5 省界水體水質(zhì)13
- 1.2 水源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去除13-15
- 1.2.1 污染物來源13-14
- 1.2.2 氮源污染危害法14
- 1.2.3 有機物污染危害14-15
- 1.3 微污染水源水處理方法15-17
- 1.3.1 深度處理技術15-16
- 1.3.2 預處理技術16-17
- 1.4 好氧反硝化脫氮機理及進展17-18
- 1.5 人工充氧-生物修復技術組合18-19
- 1.5.1 人工充氧18
- 1.5.2 揚水曝氣技術18-19
- 1.5.3 揚水曝氣-生物修復技術19
- 1.6 課題研究意義及內(nèi)容19-23
- 1.6.1 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19-21
- 1.6.2 課題研究內(nèi)容21-23
- 2 高效好氧反硝化-異養(yǎng)硝化菌的脫氮特性研究23-33
- 2.1 微生物培養(yǎng)基23
- 2.2 菌株篩選23
- 2.3 菌株鑒定23-24
- 2.4 菌株脫氮特性分析24-26
- 2.4.1 好氧反硝化脫氮特性24
- 2.4.2 異養(yǎng)硝化脫氮特性24
- 2.4.3 響應曲面分析24-26
- 2.5 試驗指標測定方法26
- 2.6 菌株鑒定結(jié)果分析26-27
- 2.6.1 菌株形態(tài)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26-27
- 2.6.2 菌株生理生化鑒定27
- 2.6.3 周質(zhì)硝酸鹽還原酶亞基基因(napA)27
- 2.7 菌株脫氮特性結(jié)果分析27-32
- 2.7.1 好氧反硝化特性27-28
- 2.7.2 異養(yǎng)硝化特性28-29
- 2.7.3 好氧反硝化脫氮特性多因素分析29-32
- 2.8 小結(jié)32-33
- 3 投菌凈化微污染水源水小試研究33-55
- 3.1 菌種間自適應構(gòu)建及菌源生態(tài)重組33-34
- 3.1.1 實驗材料33
- 3.1.2 實驗方法33-34
- 3.1.3 菌株間組合復配方案及結(jié)果34
- 3.2 投菌凈化微污染水源水小試34-53
- 3.2.1 原水水質(zhì)34-35
- 3.2.2 實驗設計35-36
- 3.2.3 指標測定方法36
- 3.2.4 上覆水總氮去除效果分析36-38
- 3.2.5 上覆水硝氮去除效果分析38-40
- 3.2.6 上覆水亞硝氮去除效果分析40-42
- 3.2.7 上覆水氨氮去除效果分析42-43
- 3.2.8 投菌量對好氧反硝化作用效果的影響研究43-45
- 3.2.9 原水中有機碳的去除效果45-47
- 3.2.10 生物量分析47
- 3.2.11 投菌對原水中鐵-磷的影響47-48
- 3.2.12 投菌對原水中錳的影響48
- 3.2.13 實驗過程中pH的變化48-49
- 3.2.14 沉積物中總氮變化49-50
- 3.2.15 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的變化50
- 3.2.16 三維熒光光譜分析50-53
- 3.3 小結(jié)53-55
- 4 低溫條件下溶解氧條件對改善微污染水質(zhì)的小試試驗研究55-67
- 4.1 原水水質(zhì)55
- 4.2 材料與方法55-56
- 4.2.1 試驗設計55
- 4.2.2 檢測項目及分析方法55-56
- 4.3 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56-65
- 4.3.1 溶解氧對原水中總氮去除效果的影響56-58
- 4.3.2 溶解氧對原水中硝氮去除效果的影響58
- 4.3.3 溶解氧對原水中亞硝氮去除效果的影響58-59
- 4.3.4 溶解氧對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影響59
- 4.3.5 溶解氧對原水中有機碳去除效果的影響59-60
- 4.3.6 實驗過程中pH的變化60-61
- 4.3.7 溶解氧對原水中磷的影響61
- 4.3.8 溶解氧對沉積物中總氮的影響61-62
- 4.3.9 溶解氧對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的影響62
- 4.3.10生物量分析62-63
- 4.3.11三維熒光光譜分析63-65
- 4.4 結(jié)論65-67
- 5 結(jié)論與展望67-71
- 5.1 結(jié)論67-68
- 5.2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68-69
- 5.3 需要解決的問題69-71
- 致謝71-73
- 參考文獻73-7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科研成果79
【共引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靜艷;施用不同緩/控釋氮肥對旱地—作物系統(tǒng)N_2O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的影響[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李爽;基于SWAT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點源氮磷污染模擬及湖泊沉積的響應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謝遠云;江漢平原江陵地區(qū)9 kaBP以來的氣候演化[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4年
4 許曉毅;同心圓活動導流墻式反應器處理生活污水的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5 苗群;南四湖水環(huán)境質(zhì)量評價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6 程鳳鳴;南四湖水環(huán)境污染特征及其重金屬離子去除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梁春玲;南四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功能與服務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葛秀麗;南四湖濕地恢復過程中植被及種子庫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楊劍波;硝化抑制劑DMPP對氮素轉(zhuǎn)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10 韓曉陽;茶樹根際土壤氨氮轉(zhuǎn)化菌的分離、鑒定及效應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人工充氧強化好氧反硝化脫氮技術改善微污染水源水質(zhì)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98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