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GDP區(qū)域趨同性時空演變分析
本文關鍵詞: 空間自相關 空間馬爾科夫鏈 區(qū)域趨同性 時空演變 出處:《統(tǒng)計與決策》2015年1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章首先用Moran’s I指數(shù)研究了中國主要省域在1978~2012年人均GDP的空間自相關性,然后基于空間馬爾科夫鏈對人均GDP的區(qū)域趨同性進行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特征分析,找到了存在結(jié)構性變化的時間節(jié)點為1994年,并研究了區(qū)域背景對人均GDP類型轉(zhuǎn)移概率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中國各地區(qū)人均GDP之間的空間正相關性逐漸增強,分布呈現(xiàn)空間聚集趨勢;各地區(qū)馬爾科夫類型轉(zhuǎn)移在1994年前后發(fā)生結(jié)構性變化,說明實行改革開放特別是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后促進了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空間聚集效應顯著增強;各地區(qū)的馬爾科夫類型轉(zhuǎn)移概率與區(qū)域鄰居的經(jīng)濟類型顯著相關,與富裕地區(qū)相鄰時向上轉(zhuǎn)移的概率增加并且向下轉(zhuǎn)移的概率減小。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per capita GDP in the major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1978 to 2012 by using the Moran's I index. Then, based on spatial Markov cha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of GDP per capita are analyzed, and the time node with structural changes is found to be 1994.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background on the per capita GDP typ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DP per capita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shows a trend of spatial aggregation.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Markov type transfer in different regions occurred before and after 1994,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after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nhanced the effect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probability of Markov type transfer in each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type of the regional neighbor, while the probability of upward transfer increas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ownward transfer decreases when it is adjacent to the rich region.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統(tǒng)計與數(shù)學學院;湖北科技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分類號】:F124;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趨同”的概念的提出源于從Ramsey(1928)[1]在新古典經(jīng)濟經(jīng)濟增長理論和內(nèi)生經(jīng)濟增長理論框架下對區(qū)域經(jīng)濟如何實現(xiàn)均衡增長的研究,在這之后,學者們[2~4]對經(jīng)濟收斂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古典經(jīng)濟增長理論的研究者將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趨同問題作為重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恩源;;用馬爾科夫鏈預測商品銷售[J];河南財經(jīng)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2 胡景煥;;基于馬爾科夫鏈的葡萄酒指數(shù)預測模型[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14年02期
3 韓建玲;;馬爾科夫鏈在教學質(zhì)量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1期
4 王寶森;王旭智;;期貨價格的馬爾科夫鏈改進模型[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5 楊超;;馬爾科夫鏈在行業(y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0年07期
6 張傳平;陳泓潔;閆雪平;趙蕊蕊;張慶;張艷霞;;馬爾科夫鏈與原油進口時機選擇[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7 谷秀娟;李超;;基于馬爾科夫鏈的房價預測研究[J];消費經(jīng)濟;2012年05期
8 葛芳晟;劉芳;;馬爾科夫鏈理論的簡易應用[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3年10期
9 郜會青;;馬爾科夫鏈在股票價格預測中的應用[J];致富時代;2014年02期
10 龔雯;胡家福;;基于馬爾科夫鏈在IT項目進度中的控制管理[J];電子測試;2013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丹;雷艷紅;黃永興;李清;;馬爾科夫鏈在綜合造價指數(shù)預測中的應用[A];電網(wǎng)工程造價管理優(yōu)秀論文[C];2011年
2 林斐;;馬爾科夫鏈在地價趨勢預測中的應用及分析[A];中國運籌學會第九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3 郭昊坤;吳軍基;應展烽;陸嫻;;一類特殊隨機序列的改進馬爾科夫鏈建模[A];第十六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11年
4 張麗;楊慶媛;;馬爾科夫鏈在土地利用結(jié)構優(yōu)化中的運用探討——以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為例[A];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新農(nóng)村建設研究[C];2008年
5 田瓊;楊麗;羅婷;;基于馬爾科夫鏈的停車尋位模型[A];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A12系統(tǒng)科學與系統(tǒng)工程理論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C];2014年
6 錢虹;駱建波;金蔚霄;周金明;臧旭東;;基于動態(tài)故障樹的DEH系統(tǒng)優(yōu)化的可靠性評價[A];智能化電站技術發(fā)展研討暨電站自動化2013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張炳漢;;灰色——馬爾科夫鏈方法在甘蔗產(chǎn)量前景預測中的應用[A];模糊數(shù)學和系統(tǒng)成果會論文集[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海平;進化算法模型建立與性能分析研究[D];上海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汲劍銳;馬爾科夫鏈應用的一些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王洪波;基于馬爾科夫鏈的算法復雜度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3 王振東;基于可控馬爾科夫鏈的跳躍系統(tǒng)控制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4 丁建;基于灰色新陳代謝—馬爾科夫鏈的軍隊物資保障需求預測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5 石朝陽;灰色馬爾科夫鏈的改進及其應用[D];蘭州大學;2014年
6 李懷朋;基于馬爾科夫鏈的融資租賃信用風險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7 黃銀華;馬爾科夫鏈在中長期負荷組合預測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0年
8 王磊;基于最小二乘—馬爾科夫鏈模型的產(chǎn)品回收預測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3年
9 江瀟;馬爾科夫鏈中群逆穩(wěn)定性分析和small world現(xiàn)象塊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張松;基于馬爾科夫鏈的ZigBee信道選擇算法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469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4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