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坡遺址仰韶文化遺存的初步分析
本文選題:碾子坡遺址 + 仰韶文化遺存。 參考:《考古與文物》2013年02期
【摘要】:通過對碾子坡遺址地層關系的分析,并將出土器物與關中地區(qū)已知的典型遺址進行比較,認為遺址地層中的仰韶文化遺存并不單純,而是包含了屬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時期的遺存。原報告將碾子坡遺址仰韶文化遺存籠統(tǒng)地確定為"東莊村類型晚期"的結論,不符合關中地區(qū)已經(jīng)建立的年代序列,因而也是難以成立的。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zipo site and the known typical sites in the Guanzhong are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Yangshao cultural remains in the site strata are not simple, but are included in the early stage. A relic of a different period, such as the middle period. The conclusion in the original report that the Yangshao cultural remains of Yanzipo site were generally determined as "the late type of Dongzhuang Village"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established chronological sequence in Guanzhong region and is therefor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
【分類號】:K8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田亞岐;翟霖林;蘇慶元;楊新文;;陜西彬縣水北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9年03期
2 張宏彥;;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問題[J];文物;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仰松;仰韶文化嬰首、魚、蛙紋陶盆考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2 孫危;;鮮卑“毀器”葬俗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3 霍彥儒;;北首領仰韶文化: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J];寶雞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4 葛文華;;北首嶺遺存的考古學意義[J];寶雞社會科學;1996年Z2期
5 張文祥;;從考古學角度談寶雞地區(qū)的神農(nóng)氏、炎帝文化研究[J];寶雞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6 霍彥儒;;簡論秦漢以前寶雞渭水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J];寶雞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7 曹定云;;炎帝部落早期圖騰初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王子今;;秦隴地方的姜炎文化紀念遺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劉亞紅;;炎帝作為祖先崇拜的特征和功能[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朱麗萍;李永鋒;;半坡陶器的造型比例及其對現(xiàn)代產(chǎn)品設計的啟示[J];包裝工程;2010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陶復;;建筑考古三十年綜述(1949—1979)[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三、四輯)[C];1982年
2 曹定云;;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圖騰與炎帝彤魚氏——兼論炎帝名號的由來[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3 王子今;;秦隴地方的姜炎文化紀念遺存[A];炎帝·姜炎文化與民生[C];2009年
4 劉立光;;漢畫像“鳥啄魚”圖像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黃錫全;;新見古文字材料與古代貨幣研究中之疑難問題舉要[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五輯)[C];2010年
6 尹弘澤;楊其威;;中國古代建筑史的新分期[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六、七合輯[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兵;先秦諸子政治傳播觀念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2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支持下的魯東南沿海地區(qū)史前至漢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武金勇;先秦兩漢繪畫顏料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何紅中;中國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趙玉寶;先秦性別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張樹平;從辨物居方到明分使群[D];復旦大學;2006年
9 于孟洲;峽江地區(qū)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陽;魚紋造型藝術的應用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2 敖麗芳;“美”的語義分析與文化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U,
本文編號:2114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211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