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潤方言黎族服飾文化研究
本文選題:黎族 + 潤方言服飾; 參考:《北京服裝學院》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黎族,是目前已知的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也是我國最早掌握紡織技術的民族之一,其先進的紡織技術曾在宋元以前領先中原地區(qū)1000多年。潤方言黎族又被稱之為“本地黎”,是黎族五大支系中最為古老的一支,屬于先秦百越民族中駱越的后人。由于其聚居在海南島腹地白沙地區(qū),歷史上與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相對閉塞,因此保留了諸多原始文化,諸如3000多年前最原始的服裝形制——貫頭衣、被稱之為“活化石”的文身現(xiàn)象,都可以在潤方言服飾文化中領略到。在長期的歷史和社會發(fā)展中,潤方言女子形成了一整套自紡、自染、自織、自繡的紡織工藝,其中著名的的雙面繡尤為精美與獨特。對于一個有語言、無文字的民族來說,服飾也成為記錄其歷史與文化的特殊符號,有著深刻的內涵。因此作為黎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潤方言黎族的服飾文化非常值得去研究、梳理、發(fā)掘、保護、傳承,否則必將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逐漸走向消亡。 本論文在對潤方言黎族地區(qū)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歷史文獻及學者研究成果,并通過對服飾實物的數(shù)據(jù)測量分析,從潤方言黎族的服飾結構、支系對比、制作工藝、服俗習慣、審美分析等各方面加以全面梳理與研究,旨在補充和豐富潤方言黎族服飾文化的現(xiàn)有記載。同時,根據(jù)其服飾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提出幾點關于如何保護與傳承潤方言服飾文化的建議與意見,希望能夠使?jié)櫡窖苑椢幕诂F(xiàn)代文明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Abstract]:L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known inhabitants of Hainan Island and on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in China to master textile technology. Its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was more than 1000 years ahead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before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Run dialect Li nationality is also called "local Li", is the oldest of the five branches of Li nationality, belonging to the descendants of Luo Yue in the Baiyue nationality of the Pre-Qin Dynasty. Because it lives in the Baisha area in the hinterland of Hainan Island and has relatively closed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history, it has retained many primitive cultures, such as the most primitive clothing form-Guantiou clothing, which was made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Known as "living fossils" tattoo phenomenon, can be seen in Runyu dialect clothing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un dialect women formed a set of self-spinning, self-dyeing, self-weaving, self-embroidery textile technology, among which the famous double-sided embroidery is particularly exquisite and unique. For a nation with language and no writing, dress has become a special symbol to record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refo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 culture,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Li nationality in run dialect is worth studying, combing, excavating,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otherwise, it will gradually die out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i nationality area in run dialect, combined with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objects of clothing,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lothing structure, branch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Li nationality in Runyu dialect. In order to supplement and enrich the existing records of Li nationality costume culture, the custom of service and aesthetic analysis are comprehensively combed and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lothing 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on how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dress culture of Runyu dialect, hoping that it can radiate new vitality in modern civilization.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523.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敏杰;上古服飾文化三題[J];華夏文化;1994年04期
2 張瑛;先秦及秦漢時期彝族先民服飾文化地理研究[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陳曼平;廣西歷代各族服飾文化概貌(三)[J];廣西地方志;2004年05期
4 陳曼平;廣西歷代各族服飾文化概貌(四)[J];廣西地方志;2004年06期
5 張祥磊;楊翠鈺;;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中的思想沉淀[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馬月蘭;;從《圣經》看希伯來人的服飾文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年05期
7 譚安;;一個民族服飾設計者的執(zhí)著追求[J];中國民族;2006年08期
8 方偉;;引領服飾設計新理念——2006“新天地”杯首屆桂林大學生服飾文化藝術節(jié)[J];美術大觀;2006年12期
9 趙琴玉;;張愛玲小說中的服飾與人物[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袁雪麗;;明代服飾文化在古裝戲曲中的保留[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獻軍;;黎族服飾文化芻議[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焦勇勤;;把握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建立黎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 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A];國家戰(zhàn)略與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開耀;;加速實施《中國黎學》方案,讓黎族文化產品走向世界[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4 郭平建;況燦;;從中國服裝史看服飾文化的多民族性[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楊建一;;讓國之珍寶再現(xiàn)讓民族精神萬古留存[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張志春;;郭沫若與服飾文化初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王熹;;明代庶民服飾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8 李大元;劉巨欽;;打造湖湘服飾文化 提升湖南服裝產業(yè)[A];三湘青年社會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9 曾艷榕;;福建博物院藏畬族服飾摭談[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10 劉軍;;伊斯蘭教與回族服飾文化[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農冠平;簡說壯族服飾文化[N];廣西日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汪純霞 秦英福;“玉情兒”樹休閑情侶服飾大旗[N];中國紡織報;2005年
3 安玉泉;達斡爾人的服飾文化[N];黑龍江日報;2005年
4 馮新生;讓游客把美景和風情“穿回家”[N];中國旅游報;2007年
5 羅云川;哈尼族服飾文化研討會舉辦[N];中國文化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高泓杰;當現(xiàn)代時尚融入傳統(tǒng)服飾文化[N];中國改革報;2006年
7 黃學明 廣州民營經濟發(fā)展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亞運盛會是推介嶺南服飾文化的新契機[N];廣東科技報;2010年
8 張丹平;昭覺:彝族服飾文化成產業(yè)[N];四川日報;2007年
9 羅水南;野鹿服飾 心馳原野 鹿行天下[N];中國服飾報;2008年
10 王艷明;敦煌服飾文化系統(tǒng)研究全面展開[N];甘肅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英萍;黎族習慣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3 艾山江·阿不力孜;維吾爾族服飾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4年
4 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沈煒艷;從衣飾到神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沈雁;回鶻服飾文化研究[D];東華大學;2008年
7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戴成萍;清代瓊黎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周夢;苗侗女性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曾慧;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青;海南潤方言黎族服飾文化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2年
2 馬曉華;四川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田芩;服飾的非語言交際功能在電影中的運用[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4 邱茵;中韓現(xiàn)代服裝發(fā)展比較[D];蘇州大學;2004年
5 譚靜靜;宋代士大夫服飾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林盛明;新疆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7年
7 顧韻芬;金代女真族民族服飾文化和發(fā)展[D];蘇州大學;2006年
8 鄭曉靜;中國人民解放軍禮服服飾的裝飾語言探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王允;服飾美與性文化[D];山東大學;2007年
10 黎亞梅;巴人服飾文化探索[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790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979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