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生活就是民俗”
本文選題:民俗 + 生活; 參考:《民族藝術》2013年01期
【摘要】:民間生活是民俗的源泉活水,而民俗的陋雅之辨,隨時代變遷而不同,最終決定民俗發(fā)生嬗變的是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一代有一代之民俗,民俗隨時代而變遷,官方應順應民眾心理需求,引導大眾,移風易俗,塑造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新民俗。
[Abstract]:Folk life is the source of folklor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folklore is different with the change of times. It is the way of production and life that determines the evolution of folklore, the folklore of a generation changes with the times, Official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public, guide the public, change the customs and create new folk customs conducive to social harmon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金】:江蘇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先秦喪葬之禮研究”(CXZZ11_086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89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蘭臺世界;2008年03期
2 段永升;;從“勾鞋彈煙鍋”看關中的民俗文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馬樂群;;與時俱進的銀川回族民俗[J];共產(chǎn)黨人;2008年08期
4 趙紅瑤;;相映成輝——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與民俗文化[J];中華文化畫報;2006年06期
5 王亞芳;;略論民俗文化的課程開發(fā)[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6 楊軍;;端正保護意識 推進民俗文化繁榮[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薛文禮;;金代民俗文化與趙秉文詩歌[J];民族文學研究;2008年03期
8 張旭;;中美紀念館設計中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比較——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和美國亞利桑那紀念館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年05期
9 龍生祥;;民俗文化與漢語教學[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尹伊君;王國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與傳承[J];學術交流;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翁衛(wèi)平;鄭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淺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李寧;;民俗文化翻譯初探——以《福樂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譯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楊太;;東北民俗文化的喜劇精神[A];遼寧省社會科學普及系列叢書8——遼海講壇·第六輯(民俗卷)[C];2010年
4 冉硯農(nóng);;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上講話[A];2006貴州省首屆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徐貫行;;閩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淺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千壽山;;論我州旅游業(yè)中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展示[A];興邊富民與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第十次全國民族理論專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譚純武;;關于南寧民俗文化資源現(xiàn)狀與發(fā)展的思考[A];群眾文化論叢(18輯)[C];2004年
8 馬東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業(yè)文化特征及其建構[A];中國回商文化(第一輯)[C];2008年
9 邢莉;;鐘敬文的中國民俗學理論新建樹——對“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的探討[A];紀念鐘敬文誕辰一百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吳文濤;;門頭溝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北京風俗史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巫其祥;保護中國傳統(tǒng)年節(jié)應處理好六大關系[N];各界導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潘繼紅;新春廟會突出奧運主題民俗文化奏響和諧樂章[N];國際商報;2007年
3 記者 唐亞南;傳承民族文化 再現(xiàn)江淮古風[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7年
4 記者 先朝陽 謝志娟;第五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jié)開幕[N];甘肅日報;2006年
5 吳鋒 楊鮮明;第二屆中國環(huán)縣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jié)隆重開幕[N];隴東報;2006年
6 韓仕超邋王春娜;一位民俗文化使者的追求[N];團結(jié)報;2007年
7 鄒領根;南豐“民俗文化”成冬季旅游熱點[N];撫州日報;2008年
8 徐仲英;甘南特色民俗文化游開門迎客[N];甘肅日報;2008年
9 鄧洪衛(wèi);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N];廣西政協(xié)報;2008年
10 楊文婷;西峰至慶陽農(nóng)耕民俗文化村公交旅游專線正式通車[N];隴東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國芳;鄉(xiāng)土社會視閾下的花兒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2 常峻;周作人文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的民俗文化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彭栓紅;元雜劇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4 孔祥田;經(jīng)驗、民主與生活[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 王元忠;魯迅的寫作與民俗文化[D];蘭州大學;2008年
6 陳衛(wèi)華;論西方審美文化視野中的波希米亞精神[D];浙江大學;2008年
7 張秀武;技術設計的哲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8年
8 買提庫爾班·買吐迪;維吾爾飲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9 周晶;20世紀前半葉西藏社會生活狀態(tài)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學;2005年
10 曹亞麗;動畫影像理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買提江·阿布力米提;羅布人物質(zhì)民俗文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2 令昕隴;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生態(tài)意識[D];蘭州大學;2007年
3 高凱;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民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新思維[D];天津美術學院;2009年
4 吳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現(xiàn)象的歷史考察——以華南少數(shù)民族為典型[D];暨南大學;2003年
5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題公園開發(fā)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穎超;清代馬政對遼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7 趙麗敏;鄉(xiāng)村教育運動中的民俗學問題[D];河南大學;2005年
8 王亞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學意蘊[D];河南大學;2008年
9 胡術;方寸間的藝術[D];重慶大學;2009年
10 齊飛飛;東永安村的秧歌活動[D];南京藝術學院;2008年
,本文編號:19062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90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