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鄉(xiāng)村旅游中文化展演的傳統(tǒng)性與商業(yè)化沖突
本文選題:民族鄉(xiāng)村旅游 切入點:傳統(tǒng)性 出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民族鄉(xiāng)村旅游中的文化商業(yè)化被學界視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而受到廣泛關注,但缺乏從微觀層面的主客文化互動與沖突視角闡釋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內在邏輯。通過運用符號互動論關于角色與角色沖突的相關理論,以云南大理鶴慶縣新華村的民族舞臺表演為研究對象,認為當?shù)厣鐓^(qū)在舞臺設計、展演形式和節(jié)目內容中存在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商業(yè)化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反映出東道主在文化展演的微觀互動過程中的二難困境。關注這些困境與沖突有利于從微觀層面挖掘民族傳統(tǒng)文化走向商業(yè)化的內在機理與邏輯。
[Abstract]: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ethnic rural tourism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scholars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ternal logic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and conflict of subject-object culture at the micro level. Through the use of the 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on the role and role conflict, Taking the national stage performance in Xinhua Village, Dal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commercial asp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stage design, exhibition form and program content. These conflicts reflect the two difficult dilemma of the host in the process of micro-interaction of the cultural exhibi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se difficulties and conflicts is conducive to excavat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logic of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from the micro level.
【作者單位】: 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1136;41401135) 廣東省教育廳育苗工程項目(2013WYM_0003)
【分類號】:F59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魏國紅;;加強民族交往 和諧民族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2 黃其新;;鄉(xiāng)村旅游:商品化、真實性及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策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3 張機;徐紅罡;;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動研究:基于符號互動論視角[J];思想戰(zhàn)線;2012年03期
4 馬曉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5 張曉松;張小軍;;過度商業(yè)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危機[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延芳;;高校郊區(qū)化對郊區(qū)城市化進程的功能分析——以成都市新都區(qū)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5期
2 吳英姿;;司法過程中的“協(xié)調”——一種功能分析的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2期
3 丁煌;李曉飛;;逆向選擇、利益博弈與政策執(zhí)行阻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張群;;現(xiàn)代旅游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02期
5 陳洪波;;當代中國青少年消費倫理異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麻寶斌,李廣輝;行政學中層研究:尋找理論與現(xiàn)實的中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張翼;張樂;;“人肉搜索”現(xiàn)象的理論探源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長白學刊;2010年03期
8 楊永嬌;;論特大地震中社會行為的兩極化傾向[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劉瓊;;民族地區(qū)旅游效應下的社會變遷——以巴東縣神農溪漂流地羅坪村為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王等等;教育功能觀研究述評[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張群;;現(xiàn)代旅游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A];三湘青年社會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3 徐潤澤;;藝術材料美感及其效果的達成——以1990年后中國實驗水墨部分實踐現(xiàn)象為例[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4 徐潤澤;;藝術材料美感及其效果的達成——以1990年后中國實驗水墨部分實踐現(xiàn)象為例[A];美術學研究(第1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機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3 吳愷;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5 劉雪鳳;知識產權全球治理視角下NGO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李耀鋒;旅游地文化生產的支持性社會結構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7 高小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滲透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孫啟進;結構的力量:社會結構與高等教育分流結構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柴世欽;領導干部價值觀的結構、功能與生成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10 付瑛瑛;“傳神達意”[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豐;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譚新斌;教育的負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4 陳蕾;傳播學范式批判與重塑[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莫凡;旅游對目的地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6 李亞楠;邊緣學生的形成[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7 宋夏;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與符號消費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海鳳;思想政治教育對網絡游戲主體的育化功能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恬羽;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與旅游產品互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崔榮寶;中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工作滿意度對幸福感的預測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振之;;論“原鄉(xiāng)規(guī)劃”及其鄉(xiāng)村規(guī)劃思想[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1年10期
2 段義孚;志丞;左一鷗;;人文主義地理學之我見[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02期
3 王寧;;旅游中的互動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彭兆榮;;如何認識原生態(tài)[J];當代貴州;2010年03期
5 吳曉萍,何彪;民族地區(qū)旅游開發(fā)與民族社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瞿明安;社會轉型中的民族文化適應機制[J];貴州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7 張進福,肖洪根;旅游社會學研究初探[J];旅游學刊;2000年01期
8 馬曉京;西部地區(qū)民族旅游開發(fā)與民族文化保護[J];旅游學刊;2000年05期
9 劉曉春;民俗旅游的意識形態(tài)[J];旅游學刊;2002年01期
10 馬漓,
本文編號:16452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64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