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縫制體”跨媒介敘事:文學與手工符號的聯(lián)姻
本文選題:縫制體 切入點:跨媒介 出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符號表達意義,不同符號融通,能激發(fā)創(chuàng)意。西西融合文學符號與手工縫制符號,獨創(chuàng)"縫制體"跨界創(chuàng)意:既發(fā)明符號意義的黏合劑——服飾熊或生態(tài)猴;也開創(chuàng)檔案館和文藝館合一的符碼呈現(xiàn)法。在敘事格調(diào)上,《縫熊志》采用個人型敘事,重趣;《猿猴志》糅合對談體與獨語體,重理。"縫制體"開啟了新世紀后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的新范式。
[Abstract]:The symbol expresses the meaning, the different symbol fusion, can stimulate the creativity. West west merges the literary symbol with the hand sew symbol, creates "the sewing body" the cross-boundary creativity: invents the symbol meaning the adhesive-clothing bear or the ecological monkey;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yle, Xiong Zhi is a personal narrative with a heavy interest. "Simian Chronicles" combines conversational and monolingual styles. Rearrangement. Sewn body opens a new paradigm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香港跨媒介敘事研究》(批準號:GD10YZW02)
【分類號】:I207.42;J5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崇科;;從問題意識中提升的詩學建構——評《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朱崇科;;“新移民文學”:“新”的悖謬?[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9年02期
2 蘭志成;;利器與盲視的雙重悖論——讀朱立立的《身份認同與華文文學研究》[J];華文文學;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豐昀;從后現(xiàn)代立場看浙江通俗文學[J];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2 天問;網(wǎng)絡不能承受文明之輕[J];讀書;1998年01期
3 王蒙;;笑而不答[J];小說界;2000年04期
4 雷頤;;金蓮·割禮·面紗的“意義”[J];上海文學;2000年02期
5 張新泉;;在低處歌唱(外三首)[J];詩刊;2001年11期
6 魏明;;江姐 VSF4 激情后現(xiàn)代[J];東西南北;2002年09期
7 陳曉明;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的殘羹還是補藥?(上)[J];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8 宗源;;淺談中國的后現(xiàn)代主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8期
9 ;穿彪馬衫耐克鞋的老爸老媽[J];戀愛婚姻家庭(青春);2010年03期
10 南帆;《沖突的文學》:問與答[J];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凌逾;;后現(xiàn)代的跨媒介敘事——論西西的《我城》[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張立群;;生活“紀事”與浮世描繪——邰筐的詩印象[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伍方斐;;后現(xiàn)代欲望敘述的解構特征與當代文學的轉(zhuǎn)型[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聶國艷;;在“浮世繪”中尋找詩意[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龐守英;;守望精神世界——談近年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價值追求[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6 王光明;;“失養(yǎng)者”的追尋——葉維廉的詩學批評[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紀人;;對都市文化與文學綜合研究的幾點思考[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錢文亮;;都市文學的流變與界定[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之鼎;;王朔的游戲[A];'92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2年
10 馬永波;;當代詩歌中的元文學意識[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干;草根后現(xiàn)代:當荒誕成為一種現(xiàn)實[N];文藝報;2006年
2 史菊鴻;在游戲中顛覆傳統(tǒng)[N];文藝報;2007年
3 牛學智;“舊”鄉(xiāng)土與后現(xiàn)代的文化沖突[N];文學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許維萍;先鋒小說的守望者[N];遼寧日報;2007年
5 黃!∏鷱V學 張懿紅 千里鳥 馮敬蘭 李法家 歌的 游人 姚義;開采文學的“石油”[N];文藝報;2009年
6 ;李歐梵:在傳統(tǒng)與后現(xiàn)代之間漫游[N];成都日報;2011年
7 聶茂;因為美麗而存在[N];文藝報;2006年
8 張頤武 北京大學教授;梨花詩:“專業(yè)的權力”PK“常識的權力”[N];廣州日報;2006年
9 陳曉明;過剩與枯竭:文學向死而生[N];文藝報;2008年
10 朱自強;警惕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圖像化”傾向[N];文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石中華;作者身份與中國古代文學活動[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禹建湘;現(xiàn)代性癥候的鄉(xiāng)土想像[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黃河;論新時期小說中的“文革”敘事[D];蘇州大學;2007年
4 張默瀚;新時期三十年中國戲劇理論流變論[D];上海戲劇學院;2010年
5 趙麗妍;新世紀鄉(xiāng)土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高慧;追尋現(xiàn)代性:李歐梵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7 江志全;王小波“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玲;“70年代”女作家筆下的成長主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何文麗;王朔“頑主”小說中的情感演變[D];西北大學;2005年
3 莊詒晶;性別·社會·文化[D];浙江大學;2008年
4 彭歡;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性寫作[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嚴軍;游戲賽博空間的文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6 完代克;加布青德卓與他的文學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趙會鳳;當代段子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8 馮佳;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語言特征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朱田艷;新時期紅學新方法論[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凌;走出“五四”啟蒙的“神話”[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425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64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