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意識工藝下的纖維藝術探析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意識工藝下的纖維藝術探析 出處:《絲綢》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意識工藝 傳統(tǒng)手工藝 現(xiàn)代藝術 纖維藝術
【摘要】:現(xiàn)代意識工藝影響著現(xiàn)代藝術,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帶動纖維藝術的發(fā)展,從纖維藝術的發(fā)展也能看出現(xiàn)代藝術的趨勢和走向。從手工藝實踐的回歸、意識工藝的延續(xù)等方面,探討意識工藝下的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內容和方法;再從現(xiàn)象入手,品味從看重手工藝到青睞意識工藝為主的纖維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研究認為纖維藝術可以改變人們對室內空間約定俗成的概念,通過新穎的原材料的使用,還可以改造整個空間。纖維藝術易于人們領會和交流,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現(xiàn)代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們積極的回應著現(xiàn)代主義者的理想,并在對纖維藝術的探索中,還原了藝術家的精神。
[Abstract]:Modern consciousness technology affects modern ar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 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 art, we can also see the trend and trend of modern art.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fiber art creation under conscious craft are discussed. And start with the phenomenon.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culture behind the form revolution of fiber art, which is mainly in favor of the conscious craft, is the focus of tast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fiber art can change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established to the indoor space. Through the use of novel raw materials, can also transform the entire space. Fiber art is easy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communicate,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The creators of modern fiber art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modernist ideal and restore the artist's spirit in the exploration of fiber art.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J523
【正文快照】: 時下產生了一些有趣的趨勢:大家交流想法的平臺從長篇的博客到現(xiàn)在一句話、一張圖片就可以完成的微博,暢銷書的平均厚度卻從10年前的100頁達到現(xiàn)在的400頁?此泼艿膬蓚走向,恰恰反映出人們內心對信息交流的極度需求。纖維藝術是當代軟裝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是私密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林迅;;現(xiàn)代纖維藝術的審美思考[J];藝術評論;2009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張晶;;文藝美學的當代建構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李濤;;從美學的新視野到泛審美的理解——中國審美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汪德寧;;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由鮑德里亞的“超美學”看“日常生活審美化”之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楊柏嶺;;古代文論在電子傳媒時代的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6 唐芳云;張移祥;;從“韓劇熱播”看日常生活審美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7 羅寧;;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美學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8 閆聽;;反思文學理論:從“本質訴求”到“反本質主義”訴求[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張晶;;在文學與藝術的融通中拓進文藝美學[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10 張晶;;當代文學藝術中的審美現(xiàn)代性因素[J];北方論叢;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繼華;;宜:李漁美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馬彩紅;;淺析中國電視的“審美疲勞”[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7年
3 萬娜;;現(xiàn)代性作為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個視角[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4 王耀武;趙穎;;軌道交通時代深圳地鐵出入口交通導向性研究[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索松華;;美學是研究審美現(xiàn)象的科學——兼論“生活美學”的合法性建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鄭玉明;;論梁啟超的“趣味主義”美學體系[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7 馬建高;;論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審美主義追求[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8 宛小平;;梁啟超與朱光潛的美學比較[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歐陽文風;;梁啟超、宗白華美學的相似性及其啟示[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10 王澤慶;;再論胡適與梁啟超之間的科玄之爭[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王成;晚清詩學的演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5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6 陳劍;豐子愷藝術教育思想及實踐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翟玉龍;人力資本與少數(shù)民族就業(yè)能力關系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8 楊拓;電子媒介文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靜;作為文化批判的審美[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陳寧;德意志造型美學中的古典意識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惠;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jié)目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殷霄嬋;西方現(xiàn)代教堂建筑設計形態(tài)探研[D];鄭州大學;2010年
3 汪玉;當代消費文化對室內環(huán)境設計影響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4 周佳;新時期以來文學審美論的嬗變及其反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春雪;中國傳統(tǒng)居室文化在現(xiàn)代家居設計中應用的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6 王程曄;當代大眾文化視域中的大學審美文化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楊小軍;晚清(1884-1898)上海室內陳設[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征;消費文化視域下山水實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孫卓;符號視閾下媒介文化的受眾審美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孫迪;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裝置意象[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瑾;;現(xiàn)代布貼藝術的實踐性探索[J];西北美術;2010年01期
2 池倩文;;五色土工藝坊[J];對外大傳播;1998年Z2期
3 劉楊;;湘西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的研究范式[J];藝海;2010年11期
4 羅伯特·雷頓;徐飆;趙屹;唐家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生存(三)[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周靜;;日本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和發(fā)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年07期
6 盧純福;;龍泉寶劍傳統(tǒng)工藝的承襲和創(chuàng)新[J];文藝研究;2009年04期
7 符婭;王德清;;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fā)[J];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8 符婭;王德清;;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與開發(fā)[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9 傅兟;;傳統(tǒng)手工藝與先進制造技術的交融與研究[J];江蘇陶瓷;2007年05期
10 張文s,
本文編號:14151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41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