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經(jīng)濟邊際與生命科學宣言
本文選題:工具經(jīng)濟 切入點:生命科學 出處:《企業(yè)經(jīng)濟》2012年12期
【摘要】:三大事件表明工具經(jīng)濟發(fā)展邊際的到來,決定人類經(jīng)濟形態(tài)由此走向目的經(jīng)濟即生命科學經(jīng)濟時代。其意義不僅在于工具經(jīng)濟所面臨的各種危機可以得到有效克服,而且可以明晰中國經(jīng)濟轉型升級的基本方向。實際上,生命科學已經(jīng)對人類經(jīng)濟文明起到了引領作用,原因就在于人的需求是無限的。更為重要的是,只有到了生命科學經(jīng)濟時代,資源不再僅僅只有加工、生產(chǎn)和耗費的價值,其內(nèi)在的多重價值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地球生態(tài)也由此才能取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效應。而東方文明,由于其系統(tǒng)思維和"抽象具體"的思辨邏輯,以及在生命科學范疇內(nèi)的研究成果,將引領人類經(jīng)濟文明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Abstract]:The three events show that the arrival of the marginal development of the tool economy determines the human economic form to the target economy namely the life science economy era.The significance is not only that the various crises faced by the tool economy can be effectively overcome, but also that the basic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n be clarified.In fact, life science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human economic civiliz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human needs are unlimited.More importantly, only in the age of life science economy, resources are no longer just the value of processin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ut their intrinsic multiple values can be fully demonstrated.Therefore, the earth ecology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because of its systematic thinking, the speculative logic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will lea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uman economic 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復旦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分類號】:F069.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生明;谷瑞升;馮鋒;馮雪蓮;;生命科學部資助與管理模式的探討[J];中國科學基金;2007年03期
2 王建群;生命科學研究大樓工程施工的質量管理[J];施工企業(yè)管理;1997年08期
3 宋娜;;浪潮再度攜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領先共鑄14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J];科技浪潮;2009年02期
4 ;省農(nóng)科院水稻所與三井東壓株式會社生命科學研究所三年雜交粳稻合作研究合同[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1994年S1期
5 張媛媛;;生命科學需要高速運算——浙江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陳銘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中標生科院[J];每周電腦報;2007年41期
6 鄭凱杰;;科學思維與生命科學[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08期
7 谷瑞升;杜生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咨詢工作及其思考——以生命科學部為例[J];中國科學基金;2006年06期
8 曹恒忠;法國政府加強生命科學研究的若干協(xié)調(diào)行動[J];中國科技論壇;1996年06期
9 李家洋;;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研究六十年[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年03期
10 黃天授;;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與四化建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8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波;;未來生命科學發(fā)展應關注的方向[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生命科學的思考與暢想[C];2006年
2 ;生物安全:雙重用途的研究[A];生命倫理學通訊(2009年第1期)[C];2009年
3 張學敏;;生物質譜和蛋白質組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策略[A];第八屆全國生化藥理學術討論會暨第七屆Servier獎頒獎大會會議摘要集[C];2003年
4 李有志;;生命科學的思考及系統(tǒng)生物學概念的討論[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生命科學的思考與暢想[C];2006年
5 梅巖艾;;如何進行綜合性大學四年制生命科學專業(yè)的生理學理論教學的探討[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潘鋒;;淺談生命科學研究報道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八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王海波;安錫培;;前言[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生命科學的思考與暢想[C];2006年
8 ;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實驗動物與生命科學研究”第一輪通知[A];全國第十二屆生化與分子藥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邢達;;生命科學研究的動態(tài)信息成像方法[A];首屆粵港生物物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袁慧軍;;突破我國醫(yī)學生物學發(fā)展的瓶頸[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生命科學的思考與暢想[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周暹;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揭牌[N];北京日報;2005年
2 記者 陳磊邋張顯峰;“在這種體制下,做不好也難”[N];科技日報;2007年
3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還是回國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4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組建科學指導委員會[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5 徐飛鵬;鼓勵在學術上有成就的海外優(yōu)秀人才來京創(chuàng)業(yè)[N];北京日報;2003年
6 吳晶 孫曉勝 周雷;“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科學家責任很重”[N];中國信息報;2006年
7 記者 劉垠;多個“一流”打造國際一流研究所[N];大眾科技報;2005年
8 張錦芳;生命科學與倫理的沖撞[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9 章軻;高科技企業(yè)與基礎研究的距離很近[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10 記者 張瑛;省醫(yī)藥與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薩克斯坦國立歐亞大學開展合作交流[N];山西科技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斌;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細胞作用的蛋白質組學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馬曉慧;分子對接方法及 HIV整合酶抑制劑的設計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3 郝沛;生命科學研究中生物信息學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D];復旦大學;2008年
4 魏宏權;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蛋白cyclinA1在多器官中的表達和相關功能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尚愛加;腦紅蛋白基因的克隆、組織分布及其在缺血性腦損傷后表達變化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6 李燕舞;補脾方藥對脾虛大鼠壁細胞胃泌素受體及受體后信號傳導調(diào)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7 張敏;采后果蔬熱導率測試系統(tǒng)研究及其內(nèi)部傳熱溫度場模擬[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8 夏方詮;單細胞分析的新方法和腎上腺素細胞傳感器[D];山東大學;2005年
9 虞偉;基于自身抗體譜檢測型免疫芯片的制作研究與臨床初步應用[D];東南大學;2003年
10 李謹;新疆軍墾型細毛羊基因組BAC文庫的構建及20號染色體MHC基因鄰近區(qū)段相關位1點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國強;基于綜合網(wǎng)絡平臺下的西北地區(qū)生命科學研究的虛擬管理模式[D];蘭州大學;2011年
2 鄧立紅;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發(fā)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張曉s,
本文編號:1720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72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