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 的重要內容,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理論中的一部分。本 文從各種角度論述了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內 容,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特征、雙重 效應的認識。簡要分析了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及我 國面臨的問題。把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與解決當前 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存在
的問題相結合,深入挖掘馬 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科學價值,通過準確把握當前國 內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呈現出的新特點,提出可操作性的 解決對策。
關 鍵
詞: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啟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和發(fā) 展市場經濟, “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開始為國人所關 注。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文化、社會、科學技術 等各個領域的全球化接踵而至,而且表現形式日益多樣 化。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利用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 遇,引進了先進技術,吸引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中國 也避免不了要受到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沖擊。所以,應用 馬克思早就出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深入研究當代經濟全 球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明確把握其發(fā)展趨勢,并把這一研究 成果應用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 意義。 一、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和特征的分析 1.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社會基本矛盾 運動和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 化。 “資本一方面具有創(chuàng)造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趨 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
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chuàng)建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 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 ” “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 普遍發(fā)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地域性 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 替。??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 界交往為前提的。 ”因此,經濟全球化可以看成生產力 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生產社會化發(fā)展逐漸打破來自國 家、地域等各種限制的局面,進而使生產成為全球性的 了;生產關系也主動或被動的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 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它不斷突破國家、地域的限制 而形成全球性的聯系。經濟全球化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 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來 理解。當這種聯系發(fā)生在資本主義較為發(fā)達的階段時, 就表現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全球化。這種生產社會化的發(fā) 展,推動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 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tài) 發(fā)展。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經濟全球化作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階段,有其 自身的特點,主要包括兩個層面,即:人類經濟社會生 活逐漸打破地域、種族、社會制度、文化意識領域的障 礙而進行交往的進程;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經濟與社會生活 逐漸形成聯系日益緊密的全球性的有機整體。馬克思通 過對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所處階段的細致研究,把經濟全 球化所體現出來的特征概括為以下方面。 (1)全球性的世界市場體系 馬克思在研究世界歷史時探討了資本主義發(fā)展與 世界市場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強調,世界市場的形成是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張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資本越發(fā) 展,資本流通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 更加擴大市場。馬克思又結合資本的本質對資本主義開 拓世界市場進行解釋:資本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的剩余勞動, 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 適應的生產方式,這一過程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壯大和不 斷發(fā)展。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資產階級進一步開 拓世界市場,使生產和消費都是世界性的。這樣為了節(jié)
省成本和勞動力,生產的各個階段都分布于世界的各個 角落,分工在全球范圍進行,整個生產過程雖然地點不 同,但是所采用的生產標準、設計標準、銷售標準都是 相同的, 這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又節(jié)省了勞動。 (2)全球性的利益相關 經濟全球化使各個國家聯系在一起,馬克思指出: “工業(yè)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趨于一致,各國 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 ”在全球化的形 勢下,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相互影響。各國為在世界 市場上分一杯羹都在不斷加快發(fā)展經濟的腳步,主動參 與全球化;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不依靠面對面的溝通 成為可能,即使在世界各地,消息也能迅速準確的傳達 過去;經濟全球化把各個國家和個人全部聯系起來,使 他們相互影響,沒有哪個國家或者個人可以獨善其身。 (二)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效應的剖析 馬克思客觀地評價了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效應,即肯 定它的積極作用,也指出了經濟全球化給一些國家和人 民帶來的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1)經濟全化沉重的打擊了封建勢力,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 史 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 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的 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 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 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 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 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 ”這就是指資產階級打破封建勢力, 開創(chuàng)世界歷史的進程。而資產階級在這一過程中,,也獲 得了巨大的利益,他們占有了更廣泛的市場,來推銷自 己的商品,同時,這些受統(tǒng)治地區(qū)也成了資本主義國家 的原料產地,為資產階級的資本積累打下基礎。 (2)經濟全球化激發(fā)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社 會生產力的提高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 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
力還要多,還要大。 ”資產階級不斷的推進生產力的改 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同以前所經歷的時代相比, 在資本主義時代,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推進生產力 的改革。他們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生產力所起到的推動 作用,因為他們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所不可或缺 的東西,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方式才能更好 的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3)經濟全球化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推進了城 市化進程 經濟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和社會 分工,以節(jié)省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國際分工的深 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擴大 了世界市場。這更有利于實現產品的擴大再生產和再投 資,增強了資本的實力,實現更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除此之 外,經濟全球化還促進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工業(yè) 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城市化的發(fā)展,由于勞動力需要, 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走進城市,他們由從事農業(yè)轉向從 事工業(yè)和商業(yè),使城市建設迅速發(fā)展起來,規(guī)模也越來
越大。 2.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1)經濟全球化給落后地區(qū)帶來災難,最終導致兩極 分化 各國由于經濟、軍事實力上的差距,經濟全球化的 推廣過程極具不平衡性。在資產階級掀起了狂熱的殖民 潮時,他們對殖民地的財富進行瘋狂的搜刮,這些罪惡 的行徑給殖民地區(qū)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瘡傷,也深遠 的影響殖民地以后的發(fā)展。不僅如此,相對較發(fā)達的資 本主義國家,他們不但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而且把這 一剝削擴展到全世界,通過技術,貿易上的絕對優(yōu)勢, 進行不平等交易,使資產集中于發(fā)達國家的少數資產階 級手中,造成國內的貧富差距,在國際上也形成了發(fā)達 國家與不發(fā)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因此,馬克思控訴: “資 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 西。 (2)經濟全球化具有周期性的危機,影響全球的穩(wěn)定 馬克思在分析經濟全球化時,提出了資本主義的經
濟周期理論,這是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之 一。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由于其內部矛盾,即社會化的 大工業(yè)和資本的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引起資本主義從繁 榮走向災難性的經濟危機,而這一危機過后,資本主義 通過調整將迎來另一個繁榮時期。這樣周而復始,給社 會歷史的發(fā)展帶來一次次沖擊,在這周期性的危機中, 受害者總是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馬克思認為,資本主 義的經濟危機,是世界性的產能過剩引起的,它又是與 世界市場密切聯系的,所以也只有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式 下, 經濟危機才有了出現的現實基礎。 這種危機的爆發(fā), 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會 穩(wěn)定,各國為了轉嫁危機,甚至發(fā)起戰(zhàn)爭,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 暴發(fā)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對我國的啟示 盡管當今經濟全球化展現出了新的特征,但是這些 并沒有離開馬克思所揭示的基本規(guī)律,反而這些現象都 是對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正確性的一次又一次的印 證。馬克思還為我們提供了看問題的方法,就是以辯證
主義和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全球化的發(fā)展。在 此基礎上,我們要把當今所面臨的經濟全球化問題與馬 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相關闡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 梳理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路線。在這里,我們著 重探討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對我國經濟建設方面的 啟示。要正確應對全球化就要把馬克思的相關思想與我 國的實際相結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 馬克思在談及經濟全球化的起因時,把生產力的進 步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在當代,我國要在經濟 全球化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生產力的發(fā)展作為主 要任務,并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 強力后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一,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馬 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因 素,勞動者的素質也直接影響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F 階段要提高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能力,就不能忽 視人才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轉變勞動者觀念,提高勞動者
科學文化素養(yǎng),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其二,重視科學 技術的作用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中包括科學技術,它 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茖W技術通過轉化為先進生產力來 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從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豐富的物 質財富, 在此過程中, 科學技術的應用又成就了全球化, 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目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 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以下簡稱《決定》 )強調,要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這是提高我國科技術水平,發(fā)展生 產力,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是扭轉我 國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關鍵。其三,借鑒國外先進成 果。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 義的實現要以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為基礎。社會主義國家要 向共產主義過渡,就必須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中一 切有益的、值得肯定的優(yōu)秀文明,來促進本國生產力的 發(fā)展。 (二)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
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 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 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 競爭新優(yōu)勢,以開放促改革” 。這正是我們如何更好的 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思路,也是新形勢下對馬克思經濟 全球化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三)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趨利避害,爭取主動權 在馬克思看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其有利作用在 于,給發(fā)達國家提供了更大市場,更多的原材料和勞動 力,使其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優(yōu)化資源配置;給經濟不發(fā) 達地區(qū)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提供了質量更好的產 品,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其不利之處在于,現階段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進行擴 張的結果,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資本主義國家, 尤其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在全球化進程中占優(yōu)勢 地位,是全球化的主體,發(fā)展中國家避免不了的要受到 發(fā)達國家的壓制。從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來看,經 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生產力發(fā)展的
必然結果,是資本的全球化過程,它的發(fā)展趨勢終將是 共產主義。所以當今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在理解經濟全 球化時不能因為現在的全球化是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取 得優(yōu)勢的階段就片面的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性 質的,就不去參與,甚至抵制經濟全球化,這是不明智 的。 僅僅做到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懂得趨利避害還不 夠,我們還要發(fā)揮社會主義國家的優(yōu)越性,在經濟全球 化進程中奪取主動權,打破舊的經濟秩序,在與其他國 家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我們應該以國家利益、以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為基 礎,聯合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一起對抗舊的、以西方發(fā)達 國家為首的國際經濟秩序,促成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 立。積極和其他國家進行溝通,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開 展能源、礦產相關產業(yè)的合作,擺脫發(fā)達國家的不合理 制約。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9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jsxs/14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