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分工理論及當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分工理論及當代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分工理論 當代意義
【摘要】:分工理論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思想之一。分工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分工的發(fā)展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二者緊密聯(lián)系。分工作為特定的生產關系的社會存在形式,分工決定并且制約著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在分工的基礎上,階級和國家產生。社會分工既促進了人的發(fā)展,也制約了人的發(fā)展。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對我們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應大力發(fā)展生產力,調整和改善生產關系,實現(xiàn)分工的和諧發(fā)展,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關鍵詞】: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分工理論 當代意義
【分類號】:F01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提出社會分工現(xiàn)象早在古代就引起思想家們的注意,在2400多年前,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當中就有獨到的見解:“勞動分工并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而是一種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實際上表現(xiàn)為勞動的交換”[1]。但是由于時代背景的局限并未作出科學的闡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談立玲;;“分工”與生產關系——《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工問題的語境和意義[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0年00期
2 趙家祥;;分工的實質及其社會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于夢佳;;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分工理論及啟示[J];經營管理者;2016年16期
2 胡儀美;;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分工理論及當代意義[J];商業(yè)經濟;2016年05期
3 王虎學;;涂爾干社會分工理論再思考[J];武陵學刊;2016年01期
4 王磊;;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工理論的核心思想與當代啟示[J];學術論壇;2013年08期
5 馬瑞麗;吳寧;;勞動分工與社會公平——論馬克思和安德烈·高茲的勞動分工理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6 馬瑞麗;吳寧;;勞動分工與社會公平——兼論馬克思和安德烈·高茲的勞動分工理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7 李碩豪;;再論本科教育的專業(yè)性[J];江蘇高教;2010年01期
8 艾長泉;;淺談社會分工[J];管理觀察;2008年1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丕榮;;分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中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分工的理論[J];廣西商專學報;1987年04期
2 張新;;正確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消滅分工的理論[J];實事求是;1992年01期
3 黃曉鋒;;《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關于分工的論述及其作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張文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消費導刊;2009年06期
5 李媛;;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6 陸斌;;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關于唯物史觀的建構[J];改革與開放;2011年20期
7 王彥濤;劉華男;;《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文化觀及其發(fā)展[J];科學經濟社會;2012年04期
8 郭曉婧;;中文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譯研究[J];商;2013年01期
9 張嬌;;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以人為本”思想[J];新西部(理論版);2013年09期
10 賈云秀;楊文圣;;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有制形態(tài)演進思想的再認識[J];河北學刊;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文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人的全面發(fā)展[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典——紀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薛秀軍;;分工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文本語境中的考察[A];新中國人學理路——第十一屆全國人學研討會文集[C];2009年
4 曾凡躍;;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的個體思想及其獨特視角[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賈東海;;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思想史上閃光的經典——紀念《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寫作160周年[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2集)[C];2007年
6 孫云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Leben概念中譯名評議[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7 熊進;;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產主義概念——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相關論述的比較來看[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8 馬天俊;;馬克思世界觀的二元性——讀《資本論》[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思孝;;回到馬克思——馬列文論學習札記[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戴勁;;馬克思和胡塞爾論生活世界問題[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縱橫;中日學者對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10年
2 孫達 中央黨校中青一班學員;《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基本原理的當代意義[N];學習時報;2010年
3 北京大學 聶錦芳;唯物史觀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特約記者 藺慶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電子版“第一編輯稿”公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聶錦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N];光明日報;2006年
6 本版編輯 魏小萍 聶錦芳 韓立新;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N];光明日報;2006年
7 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N];光明日報;2007年
8 ;一種新歷史觀的誕生[N];東方早報;2012年
9 李春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在歷史迷霧中探索: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張立波;“馬克思主義與全球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當代闡釋”[N];中國教育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鄧伯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孫云龍;“生活”的發(fā)現(xiàn)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D];復旦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倩;《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2 張文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工與交往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胥永惠;《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分工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16年
4 粟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權利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西南大學;2010年
5 王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現(xiàn)實的個人”的出場路徑[D];河南大學;2010年
6 張芳;《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倫理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吳曉s,
本文編號:7375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lilun/73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