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格的傳導機理及影響研究——以廣東碳市場為例
本文選題:碳市場 + 價格傳導; 參考:《生態(tài)經(jīng)濟》2017年03期
【摘要】:目前全國7個碳市場試點已建立并運行,碳定價機制逐漸使控排企業(yè)意識到商業(yè)運營決策中管控碳排放的重要性,相關(guān)的管理辦法和體制機制正在完善之中;仡櫶际袌鲞\行以來影響機制設計有效性的因素,可有效發(fā)揮碳市場引導碳減排及促進低碳投資的功能。文章通過分析碳市場配額供需、邊際減排成本與碳價間關(guān)系,探討碳市場中碳價格對企業(yè)碳減排的影響機理,挖掘阻礙碳價傳導不暢通的關(guān)鍵因素和問題,定性分析規(guī)制適用條件及范圍,為碳交易市場價格的有效傳導提出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
[Abstract]:At present, seven pilot carbon markets in China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run, and carbon pricing mechanism has gradually made enterprise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carbon emissions in business operation decisions,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re being perfected. By review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chanism design since the operation of the carbon market, the function of carbon market guid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romoting low carbon investment can be effectively brought into play.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arbon market quota, marginal emission reduction cost and carbon pr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arbon price on enterpris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arbon market, and excavates the key factors and problems that hinder carbon price transmission.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scope of regulation for carbon trading market pric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開發(fā)與應用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基于經(jīng)濟-技術(shù)-空間集成能源模型的電力系統(tǒng)低碳化路徑研究”(71603248) 廣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城市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及引導政策研究——以廣東21地級市為例實證”(2015A070704038)
【分類號】:X196;F83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爽;;全球碳市場動態(tài)[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6期
2 王巧芳;;淺議碳市場中銀行的業(yè)務模式與風險[J];學理論;2009年25期
3 吳潔;曲如曉;;論全球碳市場機制的完善及中國的對策選擇[J];亞太經(jīng)濟;2010年04期
4 鄭爽;;2010年國際碳市場狀況與趨勢分析[J];中國能源;2011年08期
5 Bloomberg;;全球2011自愿碳市場現(xiàn)狀[J];低碳世界;2011年05期
6 楊莉;;北美碳市場的發(fā)展和展望[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12期
7 袁艷平;薛迪華;;爭取我國碳市場主動權(quán)的發(fā)展路徑和制度安排[J];嶺南學刊;2011年06期
8 ;聯(lián)合國五機構(gòu)提出“全球藍色碳市場”計劃[J];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shù);2011年S1期
9 袁艷平;;爭取我國碳市場主動權(quán)的發(fā)展路徑和制度安排[J];金融與經(jīng)濟;2011年12期
10 許明珠;;國外碳市場機制設計解讀[J];環(huán)境經(jīng)濟;2012年Z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解振華:國內(nèi)碳市場籌建就緒,歐美伸來共建橄欖枝[A];《電站信息》2012年第12期[C];2012年
2 鐘玲;李江;李麗華;劉尊文;張小丹;;從清潔發(fā)展機制看中國碳市場的發(fā)展及環(huán)保部的定位與作用[A];2012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王靖添;;碳市場:青年人職業(yè)發(fā)展的新選擇——基于中國的視角[A];北京論壇(2010)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責任與行動:“信仰與責任——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黨校經(jīng)濟學部教師、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jīng)濟研究所主任助理 郭兆暉;氣候大會難解“資金結(jié)” 構(gòu)建中國碳市場成關(guān)鍵[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zhàn)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竇勇 馬濤;中國碳市場要避免出現(xiàn)歐洲式碳價危機[N];證券時報;2013年
3 焦旭;中澳將在建立碳市場領(lǐng)域加強合作[N];中國能源報;2013年
4 見習記者 張晴;世行:中國“十三五”期間有望建立全國碳市場[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年
5 記者 綦偉 實習生 裴錦文;深圳碳市場將迎首個交易高峰期[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6 記者 彭源長;京滬粵碳市場實際交易即將啟動[N];中國電力報;2013年
7 特約撰稿 陳波 中央財經(jīng)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碳市場只開花難結(jié)果?[N];中國環(huán)境報;2014年
8 記者 劉全昌;我國碳市場試點提速[N];中國化工報;2013年
9 記者 黃楊;亞洲在碳市場影響巨大[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10 記者 王穎春;非強制非標準將是國內(nèi)碳市場發(fā)展方向[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莊德棟;歐盟碳市場相依結(jié)構(gòu)和風險溢出效應對碳排放權(quán)價格波動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2 鳳振華;碳市場復雜系統(tǒng)價格波動機制與風險管理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淑姣;碳市場價格預測分析與風險管理研究[D];五邑大學;2015年
2 李沙沙;歐盟碳市場復雜性及碳價混沌預測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3 田睿琪;中國碳市場的現(xiàn)狀、績效和發(fā)展對策[D];吉林大學;2016年
4 張青陽;中國碳市場價格變動研究[D];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16年
5 唐夢;國際碳市場競爭博弈與計量分析[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6年
6 吳孟豪;廣東碳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原因探究[D];暨南大學;2016年
7 陳亞男;我國碳市場參與企業(yè)履約風險與防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
8 石雪濤;碳市場價格預測方法及應用研究[D];五邑大學;2016年
9 李晶晶;基于DCC-ICSS及多元分解技術(shù)的碳市場和原油市場溢出效應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10 丁偉達;歐盟碳市場價格分析及對我國碳市場發(fā)展啟示[D];清華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199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1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