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悖論新解——比例效用理論溯源經(jīng)典
本文選題:圣彼得堡悖論 切入點:比例效用理論 出處:《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
【摘要】:回顧效用理論300年發(fā)展歷程,一個被忽視百余年的經(jīng)典決策機制再次呈現(xiàn)。為此,探索了該經(jīng)典決策機制基礎(chǔ)上的新決策理論體系,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風險資產(chǎn)定價模型,并且對圣彼得堡悖論作出了新的量化解釋。初步得出以下結(jié)論:(1)個人的決策依據(jù)是財富增量與財富最終持有量的比值,即比例效用;(2)比例效用具有兩個重要推論,即邊際效用遞減和損失厭惡;(3)比例效用沒有下限;(4)投資者的初始財富數(shù)量越大,投資于風險資產(chǎn)的傾向越高;(5)投資者的經(jīng)驗越豐富,投資于風險資產(chǎn)的傾向越高;(6)獨立評估圣彼得堡風險資產(chǎn)條件下,投資者的報價上限為1.5;(7)比例效用視角下,不會存在衍生的圣彼得堡悖論。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utility theory for 300 years, a classical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is presented again. Therefore, a new decision theory system based on this classical decision mechanism is explored, and a new risk asset pric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A new quantitative explanation of St. Petersburg Paradox is give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basis of individual decision is that the ratio of wealth increment to wealth final holding, that is, proportional utility has two important corollaries. That is, the ratio between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and loss aversion has no lower limit. (4) the greater the initial wealth of investors, the higher the tendency to invest in risky assets. The higher the propensity to invest in risky assets, the high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St Petersburg risk assets, the upper limit of investors' quoted price is 1.5 / 7)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roportional utility, there will be no derivative St. Petersburg paradox.
【作者單位】: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國際商學院;
【基金】: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理論經(jīng)濟重點項目(L16AJL003)
【分類號】:F09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龍迪;;效用理論回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6期
2 童麗珍,張惠蘭;效用理論在新活動中的應用[J];統(tǒng)計與決策;2002年07期
3 汪丁丁,葉航;理性與信仰——關(guān)于經(jīng)濟學研究邊界和廣義效用的討論(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5期
4 王U_南;羅南;;多維效用指數(shù)及其在亞洲的應用[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06年02期
5 李建勇;;實現(xiàn)信息效用的若干思考[J];理論月刊;2007年10期
6 錢津;;論效用與中間效用[J];學習與探索;2007年05期
7 全林,趙俊和,成盛超;效用評估的模糊效用方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8 劉清華;西方效用理論發(fā)展史上的三次重心轉(zhuǎn)移[J];經(jīng)濟評論;2000年01期
9 王藝;陳湘舸;;回到邊沁抑或超越邊沁?——經(jīng)濟學效用概念的“返本”與“開新”[J];經(jīng)濟經(jīng)緯;2010年01期
10 汪丁丁;信仰的效用[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瀟;杜宏路;葉向;;計算機模擬在經(jīng)濟學圣彼得堡悖論中的應用[A];信息經(jīng)濟與國民經(jīng)濟增長方式的轉(zhuǎn)變——中國信息經(jīng)濟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余斌;;論西方經(jīng)濟學效用理論的基本問題[A];中華外國經(jīng)濟學說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燕坊;效用理論的基礎(chǔ)問題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韋俊杰;價格效用理論[D];西北大學;2008年
2 Monastyrnaya Alisa;收入效用和消費效用的替代:行為系數(shù)的分析和測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635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6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