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之路—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住有所居”之路—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對比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香港 北京 公屋 租賃型保障性住房 對比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在全面研究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建立宏觀的研究視角,尋求二者間的在發(fā)展背景、社會問題、保障機制和規(guī)劃設計等方面的可比性與突破點,通過對比分析,在香港公屋多年探索實踐的“先行”經(jīng)驗基礎上,對“后行”的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乃至整個內(nèi)地的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體系提出合理建議。本文對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對比研究主要就保障機制和規(guī)劃設計兩個層面展開。在研究過程中又分別對每個部分進行細化與深入,并最終總結出香港公屋對北京市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啟示。具體而言,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闡述了論文的研究思路及立論依據(j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可比性分析(發(fā)展背景與社會問題、保障機制、規(guī)劃設計)、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就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總結及闡述。根據(jù)時間脈絡,對二者的發(fā)展過程及現(xiàn)狀進行梳理。第三章,著重就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機制層面進行了對比研究。分別從管理機構與法律法規(guī)、融資制度與土地供應制度、配租制度、后期管理模式等幾個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對比分析。第四章,這是本文的重點章節(jié)。著重就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規(guī)劃設計層面進行了對比研究。分別從宏觀層面(選址、混合居住)、中觀層面(規(guī)劃布局、外部環(huán)境設計、公共服務設施)、微觀層面(建筑設計的集約化、標準化、適應性、綠色設計與綠色建造)等角度,對二者進行了層次鮮明的對比研究。第五章,通過前面幾章的研究和對比,總結出在保障機制和規(guī)劃設計兩個方面,香港公屋對北京市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的啟示?傊,本文是在充分總結前人對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研究的基礎之上,建立宏觀合理的對比框架,創(chuàng)造性的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研究的初步成果。對北京市、乃至整個內(nèi)地的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改進與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香港 北京 公屋 租賃型保障性住房 對比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299.23
【目錄】:
- 致謝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緒論13-24
- 1.1 研究背景13-14
- 1.1.1 社會背景13
- 1.1.2 政策背景13-14
- 1.2 國內(nèi)外理論研究綜述14-17
- 1.2.1 香港公屋14-15
- 1.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15-17
-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17-18
- 1.3.1 研究目的17
- 1.3.2 研究意義17-18
- 1.4 研究對象和相關概念界定18-19
- 1.4.1 研究對象18
- 1.4.2 相關概念界定18-19
- 1.5 研究對象的可比性分析19-22
- 1.5.1 發(fā)展背景與社會問題的可比性20-21
- 1.5.2 保障機制的可比性21-22
- 1.5.3 規(guī)劃設計的可比性22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22-24
- 1.6.1 研究方法22-23
- 1.6.2 研究框架23-24
- 2 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發(fā)展歷程24-29
- 2.1 香港公屋24-26
- 2.1.1 香港回歸前公屋發(fā)展歷程24-25
- 2.1.2 香港回歸后公屋發(fā)展歷程25-26
- 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26-29
- 3 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機制的對比研究29-53
- 3.1 管理機構與法律法規(guī)29-34
- 3.1.1 香港公屋:獨立機構,法度嚴明29-31
- 3.1.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管理逐步細化,立法初步構建31-33
- 3.1.3 小結33-34
- 3.2 融資制度與土地供應制度34-37
- 3.2.1 香港公屋:可持續(xù)的財務運轉(zhuǎn),政府直接劃撥土地34-35
- 3.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拓寬財務渠道,加大土地供應35-37
- 3.2.3 小結37
- 3.3 配租制度37-49
- 3.3.1 保障對象與保障產(chǎn)品37-40
- 3.3.1.1 香港公屋:保障本地居民,保障產(chǎn)品豐富全面37-39
- 3.3.1.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保障對象及產(chǎn)品趨于多元39-40
- 3.3.2 輪候機制與租金制度40-46
- 3.3.2.1 香港公屋:輪候嚴密透明,租金低廉,援助面廣40-43
- 3.3.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輪候有序,租金“市場化”,援助力度大43-46
- 3.3.3 退出機制46-48
- 3.3.3.1 香港公屋:嚴格審查,以法保障46-47
- 3.3.3.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廉公并軌,統(tǒng)一監(jiān)管47-48
- 3.3.4 小結48-49
- 3.4 后期管理模式49-53
- 3.4.1 香港公屋:外包重信重質(zhì),租戶參與管理,扣分有章可循49-51
- 3.4.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管理重質(zhì)統(tǒng)一,租戶參與管理51-52
- 3.4.3 小結52-53
- 4 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規(guī)劃設計的對比研究53-99
- 4.1 宏觀層面53-61
- 4.1.1 選址53-59
- 4.1.1.1 香港公屋:交通引導,科學選址53-56
- 4.1.1.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分布較遠,逐步調(diào)整56-59
- 4.1.2 混合居住59-61
- 4.1.2.1 香港公屋:混合開發(fā),開放均衡59
- 4.1.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配建融合,逐步開放59-61
- 4.1.3 小結61
- 4.2 中觀層面61-77
- 4.2.1 規(guī)劃布局62-67
- 4.2.1.1 香港公屋:因地制宜,科學多樣62-64
- 4.2.1.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緊湊均質(zhì),缺乏特色64-67
- 4.2.2 外部空間設計67-71
- 4.2.2.1 香港公屋:便捷實用,主題多樣67-69
- 4.2.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設計單一,缺乏層次69-71
- 4.2.3 公共服務設施71-76
- 4.2.3.1 香港公屋:設施全面,可達性強71-74
- 4.2.3.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基本滿足需求,多樣性仍需提高74-76
- 4.2.4 小結76-77
- 4.3 微觀層面77-99
- 4.3.1 建筑設計的集約化78-80
- 4.3.1.1 香港公屋:面積緊湊,設計精細78-79
- 4.3.1.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面積集約,設計不斷進步79-80
- 4.3.2 建筑設計的標準化80-87
- 4.3.2.1 香港公屋:模塊組合,標準多樣80-83
- 4.3.2.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有“集”可依,逐步規(guī)范83-87
- 4.3.3 建筑設計的適應性87-91
- 4.3.3.1 香港公屋:功能復合,通用設計87-88
- 4.3.3.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逐步細化,增強可變性88-91
- 4.3.4 綠色設計與綠色建造91-97
- 4.3.4.1 香港公屋:全周期的環(huán)保理念,成體系的綠色技術91-93
- 4.3.4.2 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逐步重視,系統(tǒng)性有待提高93-97
- 4.3.5 小結97-99
- 5 香港公屋對北京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啟示99-104
- 5.1 完善保障機制99-101
- 5.1.1 進一步完善管理組織構架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99
- 5.1.2 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99-100
- 5.1.3 實現(xiàn)住房保障層次多元化100
- 5.1.4 建立有效的準入和退出機制100
- 5.1.5 確立適當?shù)奈飿I(yè)管理模式100-101
- 5.2 “以人為本”的規(guī)劃設計101-104
- 5.2.1 宏觀層面——建立整體化的城市居住空間體系101
- 5.2.2 中觀層面——構建宜人便捷的生活空間網(wǎng)絡101-102
- 5.2.3 微觀層面——設計標準化、精細化、綠色化102-104
- 6 結語104-105
- 參考文獻105-108
- 索引108-111
- 表索引108-109
- 圖索引109-111
- 作者簡歷及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111-113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11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瑞年;;香港公屋醞釀加租[J];中外房地產(chǎn)導報;2002年16期
2 ;香港未來5年新建7.5萬套公屋[J];中國房地信息;2010年07期
3 李亦;;香港,好在有公屋[J];滬港經(jīng)濟;2011年09期
4 華佳;;香港公屋的租后管理[J];上海房地;2012年08期
5 孫福金,孫曉剛;致力于營建和諧安樂的居室——香港政府公屋管理考察及其借鑒[J];特區(qū)經(jīng)濟;1992年04期
6 路雨;香港終止公屋世襲制[J];中外房地產(chǎn)導報;1998年06期
7 張敏;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香港公屋[J];中外房地產(chǎn)導報;1999年08期
8 宮桿女;;23萬港人搶公屋[J];滬港經(jīng)濟;2014年01期
9 吳木鑾;;香港公屋制度成功的啟示[J];學習博覽;2010年01期
10 吳木鑾;;香港公屋住著誰[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11年1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人大報道組;建公屋助低收入者有其屋[N];廣州日報;2006年
2 耿海軍;香港打擊濫用公屋的啟示[N];證券時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黃拯;香港公屋經(jīng)驗 內(nèi)地能否借鑒[N];人民日報;2010年
4 旅英媒體人 李梓新;占住者和社會公屋[N];東方早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劉韜 天亮;香港怎么管公屋[N];人民日報;2010年
6 香港城市大學 馮永強 西南政法大學 溫澤彬;香港公屋制度緣何運作良好[N];法制日報;2010年
7 惠銘生;我們申請“公屋”多久才能“上樓”[N];濟南日報;2011年
8 鐘林;公屋政策是穩(wěn)定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9 本報特約記者 樂天;香港公屋“上樓”難[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10 本報記者 田子超;香港公屋鼓勵公眾參與設計[N];中國建設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棟;香港的公屋制度及其金融支持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2 溫雯;“住有所居”之路—京港兩地租賃型保障性住房對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趙穎;香港公屋外部公共空間設計調(diào)查[D];南京藝術學院;2016年
4 張凌敏;“長遠房屋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海剛;香港公屋設計特色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6 王子昱;香港公屋的建筑設計特點及其對深圳公共租賃住房啟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7 周逸駿;香港公屋住區(qū)外部空間的發(fā)展演變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8 易喬;廣州市“萬匯樓”開放式廉租住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夏素蓮;香港住房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對大陸的啟示[D];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
10 張靜;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06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fazhanlunwen/110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