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本文關鍵詞: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近些年,隨著對公民道德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韓國良好的社會公德狀況使得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引起廣大學者的討論與關注。筆者通過對韓國相關公民道德教育的最新資料和調研信息的學習與分析,結合對韓國公民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對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特點、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朝鮮半島自古以來沿襲了我國諸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韓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更是以我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其理論基礎,中韓兩國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等有著諸多相似性。因此,通過對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具體研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為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是本文研究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本文的正文由五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文章緒論部分。主要論述了課題的研究背景、目的、意義以及相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等。另外,此部分還著重界定了有關公民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論與概念等。 第二部分: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介紹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在基本內容上的不同側重點。 第三部分: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特點與方法。主要介紹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在內容、屬性、體系上體現出的不同特點,以及在推行公民道德教育時實施的基本方法。 第四部分: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成效。主要從經濟與社會公德情況來反襯出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處。 第五部分: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啟示。主要從我國現階段公民道德教育遇到的問題出發(fā),針對問題結合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優(yōu)勢和特點探索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韓國 公民 道德教育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731.26;B822.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18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與意義10-12
- 一、 研究背景10
- 二、 研究目的10-11
- 三、 研究意義11-12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12-13
- 一、 國內學者的研究現狀12-13
- 二、 韓國學者的研究現狀13
- 第三節(jié) 研究基本思路與方法13-14
- 一、 研究思路13-14
- 二、 研究方法14
- 第四節(jié) 基本概念解釋14-18
- 一、 公民的基本概念及歷史演變14-16
- 二、 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涵義16-18
- 第二章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18-24
- 第一節(jié) 民族認同教育18-19
- 第二節(jié) 愛國主義教育19-20
- 第三節(jié) 責任感的培育20
- 第四節(jié) 社會互助教育20-21
- 第五節(jié) 正直品質的培育21-22
- 第六節(jié) 奉獻精神的培育22-24
- 第三章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特點與方法24-28
- 第一節(jié)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特點24-26
- 一、 珍視傳統(tǒng),堅持開放性24
- 二、 與時俱進,突出民族性24-25
- 三、 齊抓共管,倡導綜合性25-26
- 第二節(jié)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6-28
- 一、 灌輸式公民道德教育方法26
- 二、 實踐滲透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26-28
- 第四章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成效28-30
- 第一節(jié) 促進韓國經濟騰飛28
- 第二節(jié) 維護韓國社會公德狀況的良好28-30
- 第五章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啟示30-35
- 第一節(jié) 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30-32
- 一、 我國公民道德教育面臨的現狀30
- 二、 現階段我國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30-32
- 第二節(jié) 韓國公民道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32-35
- 一、 明確道德教育的方向32
- 二、 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32-33
- 三、 注重文化間的的相互融合33-35
- 結語35-36
- 參考文獻36-38
- 致謝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玉敏,張雅光,趙艷芹;新加坡中小學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鑒[J];倫理學研究;2003年06期
2 吳威威;近年來國內關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05年03期
3 劉梅;公民的本質精神與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4 趙常勝;;腐敗要懲治,公民道德教育也應加強——劇本《升官有方》創(chuàng)作體會[J];電影文學;2002年11期
5 譚維克;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J];道德與文明;1985年04期
6 陳進華;;中韓未成年人公民道德教育比較[J];倫理學研究;2008年03期
7 陳勇;全球性與民族性:21世紀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視界和維度[J];道德與文明;2000年05期
8 林群,許桂清;美國公民道德教育的現實思考[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9 溫彥嬌;;試析《道德經》與我國公民道德教育[J];大眾文藝;2010年07期
10 興元;;誠信是成功的法寶[J];老人天地;2002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滄區(qū)委黨校課題組;劉青;;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村改居”社區(qū)公民道德教育問題研究[A];建設經濟文化強。禾魬(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9年
2 任浩明;;入世后廣西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A];2003年“求實、創(chuàng)新、發(fā)展——面向新世紀的廣西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王鋒;;公民道德教育:高中德育新視窗[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寇東亮;;道德資源供給與公民道德教育[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孫善文;;加強基本道德教育 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A];畢節(jié)地區(qū)第五屆社科評獎獲獎成果選[C];2006年
6 秦紅嶺;;從奧林匹克主義中挖掘公民道德教育的精神資源[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7 張巍;;大學生責任教育——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訴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8年
8 陳大垣;余金龍;;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公民道德教育[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9 周慶基;;音樂教學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10 汪建明;楊金安;;養(yǎng)天地正氣 塑健康人格——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思考[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永明;一三三團公民道德教育注重抓基層[N];兵團日報(漢);2003年
2 新礦集團小紅溝煤礦 張愛軍;煤礦企業(yè)如何加強公民道德教育[N];新疆科技報(漢);2004年
3 郭莉莉 閻立波 盧長庚;公民道德教育核心內容談析[N];河北經濟日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劉同毅;迅速掀起公民道德教育活動高潮[N];云南日報;2002年
5 陳平川;公民道德教育與和諧社會建設[N];珠海特區(qū)報;2007年
6 本報評論員;從加強基層公民道德教育抓起[N];廣西日報;2002年
7 教育部副部長 袁貴仁;重視公民道德教育的重點人群[N];人民日報;2001年
8 張光杰;洛寧公民道德教育深入人心[N];河南日報;2003年
9 記者 何琳娣;鼓勵創(chuàng)新 倡導守信[N];吉林日報;2004年
10 楊莉;一○一團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內容多形式新[N];兵團日報(漢);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趙亞夫;日本的軍國民教育(1868—1945)[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魏韶華;“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D];復旦大學;2003年
3 陳清茹;光緒二十九年(1903)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魏家文;民族國家意識與現代鄉(xiāng)土小說[D];武漢大學;2005年
5 王元忠;魯迅的寫作與民俗文化[D];蘭州大學;2008年
6 王玉強;近世日本朱子學的確立[D];吉林大學;2009年
7 任慧群;個體精神之“誠”與魯迅的“中國的人生”[D];南開大學;2009年
8 沈潔;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的和諧家庭建設[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冰清;韓國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年
2 劉宗泉;當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實踐反思[D];西南大學;2010年
3 熊歐麗;俄羅斯公民道德教育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4 鄭琦;高校師范生公民道德教育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宮珂;當代中西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白麗娜;人的現代化與當代中國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祁帥;高中《文化生活》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黃立順;中英公民道德教育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李麗娟;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浙江大學;2013年
10 呂雯;新加坡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721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57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