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的武術受眾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0-22 21:00
武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民族文化瑰寶,推廣和傳播武術成為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武術傳播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的實踐活動,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之中,因此系統(tǒng)而又專業(yè)的利用傳播學的原理,來指導武術的傳播活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此研究在傳播學、體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武術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之上,運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傳播學的視域對武術受眾進行研究、并討論媒介對受眾的影響,目的在于細化武術受眾類別;厘清武術受眾的心理、行為特征;為武術傳播、文化傳承的研究提供建議與意見。 從傳播學的視域,基于媒介的基礎,著力于武術受眾的系統(tǒng)研究結論認為: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從性別、年齡、職業(yè)等對武術受眾進行分類。研究認為武術受眾也可以從媒介渠道、接受目的、信息覆蓋的程度和接受信息的時間等維度進行分類。武術受眾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期待、求新的需求心理和選擇、遵從的接受心理。武術受眾的行為包括行為動機、武術參與行為,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致使武術受眾逐漸變?yōu)槲湫g傳播者,推動武術有序的滾動式傳播。媒介是武術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載體,現(xiàn)階段媒介的種類增多,特別是網(wǎng)絡和...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1.1.1 競技武術發(fā)展的需要
1.1.2 提高社會武術參與度的需要
1.1.3 武術教育普及的需要
1.2 文獻綜述
1.2.1. 受眾理論研究
1.2.2 武術受眾研究
1.2.3 武術傳播媒介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理論意義
1.3.3 實踐意義
1.4 研究對象與方法
1.4.1 研究對象
1.4.2 文獻資料法
1.4.3 對比分析法
1.5 基本概念的概述
1.5.1 受眾
1.5.2 武術受眾
1.5.3 媒介素養(yǎng)
第2章 武術受眾分類
2.1 社會學受眾分類
2.1.1 依據(jù)性別不同分類
2.1.2 依據(jù)年齡階段分類
2.1.3 依據(jù)職業(yè)類別分類
2.2 媒介維度分類
2.2.1 媒介渠道維度的分類
2.2.2 接受目的維度的分類
2.2.3 信息覆蓋維度的分類
2.2.4 接受時間維度的分類
第3章 武術受眾的特征
3.1 武術受眾的心理特征
3.1.1 武術受眾的需求心理
3.1.2 武術受眾的接受心理
3.2 武術受眾的行為特征
3.2.1 武術受眾的行為動機
3.2.2 武術受眾的參與行為
第4章 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 印刷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1 報紙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2 期刊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3 書籍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 電子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1 電視節(jié)目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2 武術電影與紀錄片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3 武術表演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3 新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體育影像傳播:武術紀錄片[J]. 張晶,曹雪瑩. 體育文化導刊. 2013(07)
[2]武術文化傳播的“目標靶”——受眾的研究[J]. 丁玎. 當代體育科技. 2013(20)
[3]中國第一份雙語種少數(shù)民族報紙——《苗文侗文報》研究[J]. 李佳. 前沿. 2013(12)
[4]中國武術師徒傳承與學院教育的差異性比較[J]. 王崗,劉帥兵.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3(04)
[5]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整體網(wǎng)民發(fā)展狀況——《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報告(上)》[J]. 互聯(lián)網(wǎng)天地. 2013(01)
[6]試論古代兩性觀對武術性別角色定位的影響[J]. 崔晨. 搏擊(武術科學). 2012(08)
[7]我國無線廣播電視覆蓋的數(shù)字移動化現(xiàn)狀和展望[J]. 羅石. 數(shù)字技術與應用. 2012(08)
[8]央視“春晚”武術節(jié)目的發(fā)展歷程評述[J]. 王少寧,劉文武. 搏擊(武術科學). 2012(07)
[9]武術影視傳媒對武術文化傳播的影響[J]. 程會娜. 新聞愛好者. 2012(10)
[10]論中國武術的現(xiàn)代轉型與競技武術的得失[J]. 馬廉禎. 體育學刊. 2012(03)
博士論文
[1]武術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功能研究[D]. 胡平清.北京體育大學 2013
[2]媒介載道—傳媒倫理研究[D]. 鄭根成.東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中國武術參與人群社會分層的研究[D]. 張玲玲.蘇州大學 2013
[2]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D]. 次春雷.東北師范大學 2008
[3]論視頻播客在武術傳播中的作用[D]. 梁文鋼.北京體育大學 2008
[4]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fā)展探析[D]. 劉波.南京師范大學 2006
[5]山西省武術健身活動的現(xiàn)狀與推廣策略研究[D]. 李光全.山西大學 2006
[6]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國武術信息傳播的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D]. 王立峰.北京體育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96863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1.1.1 競技武術發(fā)展的需要
1.1.2 提高社會武術參與度的需要
1.1.3 武術教育普及的需要
1.2 文獻綜述
1.2.1. 受眾理論研究
1.2.2 武術受眾研究
1.2.3 武術傳播媒介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理論意義
1.3.3 實踐意義
1.4 研究對象與方法
1.4.1 研究對象
1.4.2 文獻資料法
1.4.3 對比分析法
1.5 基本概念的概述
1.5.1 受眾
1.5.2 武術受眾
1.5.3 媒介素養(yǎng)
第2章 武術受眾分類
2.1 社會學受眾分類
2.1.1 依據(jù)性別不同分類
2.1.2 依據(jù)年齡階段分類
2.1.3 依據(jù)職業(yè)類別分類
2.2 媒介維度分類
2.2.1 媒介渠道維度的分類
2.2.2 接受目的維度的分類
2.2.3 信息覆蓋維度的分類
2.2.4 接受時間維度的分類
第3章 武術受眾的特征
3.1 武術受眾的心理特征
3.1.1 武術受眾的需求心理
3.1.2 武術受眾的接受心理
3.2 武術受眾的行為特征
3.2.1 武術受眾的行為動機
3.2.2 武術受眾的參與行為
第4章 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 印刷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1 報紙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2 期刊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1.3 書籍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 電子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1 電視節(jié)目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2 武術電影與紀錄片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2.3 武術表演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4.3 新媒介對武術受眾的影響
第5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體育影像傳播:武術紀錄片[J]. 張晶,曹雪瑩. 體育文化導刊. 2013(07)
[2]武術文化傳播的“目標靶”——受眾的研究[J]. 丁玎. 當代體育科技. 2013(20)
[3]中國第一份雙語種少數(shù)民族報紙——《苗文侗文報》研究[J]. 李佳. 前沿. 2013(12)
[4]中國武術師徒傳承與學院教育的差異性比較[J]. 王崗,劉帥兵.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3(04)
[5]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整體網(wǎng)民發(fā)展狀況——《第31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報告(上)》[J]. 互聯(lián)網(wǎng)天地. 2013(01)
[6]試論古代兩性觀對武術性別角色定位的影響[J]. 崔晨. 搏擊(武術科學). 2012(08)
[7]我國無線廣播電視覆蓋的數(shù)字移動化現(xiàn)狀和展望[J]. 羅石. 數(shù)字技術與應用. 2012(08)
[8]央視“春晚”武術節(jié)目的發(fā)展歷程評述[J]. 王少寧,劉文武. 搏擊(武術科學). 2012(07)
[9]武術影視傳媒對武術文化傳播的影響[J]. 程會娜. 新聞愛好者. 2012(10)
[10]論中國武術的現(xiàn)代轉型與競技武術的得失[J]. 馬廉禎. 體育學刊. 2012(03)
博士論文
[1]武術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功能研究[D]. 胡平清.北京體育大學 2013
[2]媒介載道—傳媒倫理研究[D]. 鄭根成.東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中國武術參與人群社會分層的研究[D]. 張玲玲.蘇州大學 2013
[2]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D]. 次春雷.東北師范大學 2008
[3]論視頻播客在武術傳播中的作用[D]. 梁文鋼.北京體育大學 2008
[4]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fā)展探析[D]. 劉波.南京師范大學 2006
[5]山西省武術健身活動的現(xiàn)狀與推廣策略研究[D]. 李光全.山西大學 2006
[6]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國武術信息傳播的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D]. 王立峰.北京體育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968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36968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