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責任為核心內容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
本文關鍵詞:以責任為核心內容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
【摘要】:從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需要、企業(yè)的需要、建設和諧城市與社會的需要3個方面,分析了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責任培訓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結合"的具體實施建議。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
【分類號】:G726
【正文快照】: “新生代農民工”這一概念,最早發(fā)源于社會學。有學者從代際的角度對農民工群體進行縱向研究,認為農村流動人口已經出現代際間的變化,他們在流動的動機及其他社會特征上存在差異,從而提出了“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概念,這一界定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年齡在25歲以下,于20世紀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許傳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適應研究[J];南方人口;2007年04期
2 周君;;淺論集體主義中的個體責任[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羅霞,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動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偉東;;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2 李敏;;近年來中國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J];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莫艷清;;城市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綜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4 賴曉飛;鄒濱;;農民工城市融入最新研究綜述[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5 周慶行,藍寶江;農村流動婦女調查及其對發(fā)展經濟學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6 周慶行,藍寶江,劉燕;城市流動婦女調查——重慶市的調查[J];城市問題;2004年04期
7 姚華松;許學強;薛德升;;中國流動人口研究進展[J];城市問題;2008年06期
8 張艷;;村民自治制度下的新生農民工政治參與——以吉登斯結構化理論為分析視角[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9年12期
9 符平;江立華;;農民工城市適應研究:局限與突破[J];調研世界;2007年06期
10 盛來運;;中國農村勞動力外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調研世界;2007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劉學華;;新生代農民工與新興城市的和諧發(fā)展——來自長三角的一個調查與思考[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7)[C];2008年
2 王仲興;蔡曦蕾;;農民工犯罪:概念、司法寬容及類型[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風;人口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2 張世勇;生命歷程視角下的返鄉(xiāng)農民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秦偉平;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嵌入:雙重身份的作用機制[D];南京大學;2010年
4 王春蕊;稟賦、有限理性與農村勞動力遷移行為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0年
5 楊肖麗;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的遷移行為模式及其決定[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9年
6 王興周;農民工城市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7 潘虎;中國農民工養(yǎng)老金制度的經濟學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年
8 張文政;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社會流動的后果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楊金風;人力資本對非農就業(yè)及其收入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張廣宇;成本視角下的中國勞動力鄉(xiāng)城流動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甘茂坤;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2 邱俊敏;新生代農民工激勵因素的實證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3 楊倩;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適應性研究[D];武漢工業(yè)學院;2010年
4 劉艷磊;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趙連圣;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協(xié)調壓力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章國曙;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小紅;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8 王丹;西安回坊中的張家川人[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菲;勞動力流動對侗族家庭及其社區(qū)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田經q,
本文編號:12150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tsjy/121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