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APP界面的心理調適功能設計研究 ——以“青春行”涂鴉社區(qū)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1-15 18:22
近年來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使我國志愿服務事業(yè)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但接踵而來的還有其中諸多問題的暴露,較為突出的是怎樣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進行調適的問題。由于大學階段是從走出家庭到進入社會的過渡時期,此時的心理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但尚未達到一般成年人真正成熟的階段,在控制情感、樹立自我意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明確個人意志等諸多方面仍有不足。于是如何從便捷快速的角度,最大范圍的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心理調適,成為針對大學生志愿者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中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得大學生志愿者APP的應用與發(fā)展呈逐步上升趨勢。于是怎樣運用公益型APP與大學生志愿者的心理調適進行結合,即對現有的大學生志愿者APP進行功能需求與心理需求的雙重設計,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針對此特殊現象,本文一方面根據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開展的基本規(guī)律,研究了大學生志愿者在從事過程中的三個主要心理階段,總結分析出不同的心理階段對于大學生志愿者所可能造成的負面情緒及所需要的心理調適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對同類APP的調查研究,總結出適合大學生志愿者APP的界面設計原則,同時滿足大學生對其功能與心理調適的雙重需求...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類型Fig.2.1Typesofvolunteerserviceforcollegestudents
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0也會對大學生志愿者產生情緒上的影響。2、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圖2.2公益活動開展規(guī)律相對應志愿者負面心理(作者自制)Fig.2.2Thepublicwelfareactivitiescorrespondstothenegativepsychologyofvolunteers如圖2.2所示,具體心理變化包括以下幾點[1]:(1)服務前期:參與活動目的和招募培訓階段通過前期調研可發(fā)現,參與志愿活動的大學生參與動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于志愿活動為自主參與型,對志愿活動有興趣有意愿,有較高的社會活動參與欲望。這類大學生志愿者者往往在志愿活動前有更多的期望,主要心理為欣喜與期盼,這種情緒更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另一部分為被動任務型,這類大學生往往是因為學校課外學分、學生任務、學生評價等被動參與志愿活動。這類大學生志愿者者往往在志愿活動前會有部分無聊、焦躁的心理情緒在其中,會產生部分負面情緒。招募階段的部分高校志愿者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技能和特長,錯過機會,這個現象也對于志愿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zhèn),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志愿者培訓的質量和效果。(2)服務中期:進行實習與正式上崗時期此時大學生志愿者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其工作崗位及其工作內容,并且已經開展更加仔細的相關培訓或是進行一些模擬訓練。此時,部分志愿者可能因為與期許的職務等產生了較大的差距,引發(fā)大學生的工作情緒產生較大變化,可能會挫傷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熱情和其積極性。在中期服務行為階段,大學生一般會產生較為明顯的身體及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剛上崗時,志愿者一般在身體與心理方面都呈現興奮狀。熱情過后會出現疲憊的情緒,包括生理上體力的流失,心理上大學生之間可能會因配合等原因出現摩擦,引起抱怨、氣氛等情?
碩士學位論文11(3)服務后期:總結評比階段總結評比階段是志愿服務的最后工作收尾。相比于別的階段來講,大學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有:缺乏反饋機制、對待遇和評優(yōu)結果存在異議等。大多數大學生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常常由于志愿活動時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產生孤獨感,因志愿任務有些艱難而感到內心焦慮,由于志愿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到位感到壓抑,或是活動與想象的差別較大產生的心理落差。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及時并且有效的調適,以此來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發(fā)展志愿服務活動。3、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圖2.3現有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作者自制)Fig.2.3Psychologicaldebuggingofexistingvolunteers如圖2.3所示,現如今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具體分為以下幾種:(1)在服務前期在招募階段可以對大學生進行認知測試以及對異常心理情況的排查。對于準備在重要崗位工作的志愿者,可進行較為專業(yè)的心理測量(例如明尼芬達多相人格問卷(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簡稱MMPI),心理健康測驗可選擇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作為招募環(huán)節(jié)之一[1]。要注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驗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預見性地發(fā)現和分析大學生和志愿者在服務的過程中會出現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盡可能正確的認知和針對性地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可能引發(fā)的負面心理情緒。(2)在服務中期可在各志愿服務組織中建立朋輩心理互助小隊。在一定數量的小隊中,可專門設立1名有經驗、掌握心理調適技能的朋輩心理聯絡員。在大學生志愿者上崗服務后,各小隊心理聯絡員要特別重視小隊成員的心理變化,若發(fā)現隊員中出現個人難以及時調適的情緒或者心理問題時,要及時的給予心理干預并上報志愿者管理服務部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 郝穎. 教育現代化. 2019(90)
[2]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調適研究[J]. 趙凱鵬,許璐雅. 心理月刊. 2019(02)
[3]文化志愿者組織的建設現狀研究及發(fā)展探索[J]. 張少君,丁得果,馬濤. 藝術百家. 2016(S1)
[4]關于借鑒日本應急志愿服務機制的思考[J]. 宋云超. 法制與社會. 2014(27)
[5]志愿者常見的心理問題與對策——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J]. 韓君峰,張育廣,朱效傳. 湘潮(下半月). 2011(10)
[6]志愿者的心理健康與志愿活動關系[J]. 馮姍姍,趙久波. 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 2011(02)
[7]大學生奧運志愿者志愿工作心理壓力研究[J]. 曲清和,訾非,何明華,宗春山.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01)
[8]推動大學圖書館志愿者服務良性發(fā)展之途徑[J]. 范莎莎.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0(08)
[9]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 張勖. 中國高教研究. 2009(12)
[10]2008北京奧運會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動機研究[J]. 高金金,訾非,宗春山,何明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12)
碩士論文
[1]智能手機綜合購物APP界面色彩分析與應用研究[D]. 杜傳成.山東師范大學 2017
[2]重慶市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D]. 王丹丹.西南大學 2017
[3]我國志愿者權益保障的立法研究[D]. 趙高健.山東大學 2017
[4]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研究[D]. 吳敏潔.安徽工程大學 2016
[5]手機APP中的交互動畫創(chuàng)作研究[D]. 李亞慧.武漢理工大學 2016
[6]大學生志愿者成就動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 楊飛飛.揚州大學 2015
[7]我國志愿服務制度完善研究[D]. 周湘寧.湖南大學 2014
[8]大學生志愿者權益保障研究[D]. 范叢.山東大學 2014
[9]視覺心理學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及互動性研究[D]. 張慧.山西大學 2013
[10]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育人實效性研究[D]. 贠天祥.北京化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79296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類型Fig.2.1Typesofvolunteerserviceforcollegestudents
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0也會對大學生志愿者產生情緒上的影響。2、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圖2.2公益活動開展規(guī)律相對應志愿者負面心理(作者自制)Fig.2.2Thepublicwelfareactivitiescorrespondstothenegativepsychologyofvolunteers如圖2.2所示,具體心理變化包括以下幾點[1]:(1)服務前期:參與活動目的和招募培訓階段通過前期調研可發(fā)現,參與志愿活動的大學生參與動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于志愿活動為自主參與型,對志愿活動有興趣有意愿,有較高的社會活動參與欲望。這類大學生志愿者者往往在志愿活動前有更多的期望,主要心理為欣喜與期盼,這種情緒更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另一部分為被動任務型,這類大學生往往是因為學校課外學分、學生任務、學生評價等被動參與志愿活動。這類大學生志愿者者往往在志愿活動前會有部分無聊、焦躁的心理情緒在其中,會產生部分負面情緒。招募階段的部分高校志愿者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技能和特長,錯過機會,這個現象也對于志愿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zhèn),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志愿者培訓的質量和效果。(2)服務中期:進行實習與正式上崗時期此時大學生志愿者基本上已經確定了其工作崗位及其工作內容,并且已經開展更加仔細的相關培訓或是進行一些模擬訓練。此時,部分志愿者可能因為與期許的職務等產生了較大的差距,引發(fā)大學生的工作情緒產生較大變化,可能會挫傷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熱情和其積極性。在中期服務行為階段,大學生一般會產生較為明顯的身體及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剛上崗時,志愿者一般在身體與心理方面都呈現興奮狀。熱情過后會出現疲憊的情緒,包括生理上體力的流失,心理上大學生之間可能會因配合等原因出現摩擦,引起抱怨、氣氛等情?
碩士學位論文11(3)服務后期:總結評比階段總結評比階段是志愿服務的最后工作收尾。相比于別的階段來講,大學生常出現的心理問題有:缺乏反饋機制、對待遇和評優(yōu)結果存在異議等。大多數大學生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常常由于志愿活動時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產生孤獨感,因志愿任務有些艱難而感到內心焦慮,由于志愿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處理到位感到壓抑,或是活動與想象的差別較大產生的心理落差。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及時并且有效的調適,以此來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發(fā)展志愿服務活動。3、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圖2.3現有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作者自制)Fig.2.3Psychologicaldebuggingofexistingvolunteers如圖2.3所示,現如今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心理調適方式具體分為以下幾種:(1)在服務前期在招募階段可以對大學生進行認知測試以及對異常心理情況的排查。對于準備在重要崗位工作的志愿者,可進行較為專業(yè)的心理測量(例如明尼芬達多相人格問卷(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簡稱MMPI),心理健康測驗可選擇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作為招募環(huán)節(jié)之一[1]。要注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驗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預見性地發(fā)現和分析大學生和志愿者在服務的過程中會出現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盡可能正確的認知和針對性地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可能引發(fā)的負面心理情緒。(2)在服務中期可在各志愿服務組織中建立朋輩心理互助小隊。在一定數量的小隊中,可專門設立1名有經驗、掌握心理調適技能的朋輩心理聯絡員。在大學生志愿者上崗服務后,各小隊心理聯絡員要特別重視小隊成員的心理變化,若發(fā)現隊員中出現個人難以及時調適的情緒或者心理問題時,要及時的給予心理干預并上報志愿者管理服務部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 郝穎. 教育現代化. 2019(90)
[2]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調適研究[J]. 趙凱鵬,許璐雅. 心理月刊. 2019(02)
[3]文化志愿者組織的建設現狀研究及發(fā)展探索[J]. 張少君,丁得果,馬濤. 藝術百家. 2016(S1)
[4]關于借鑒日本應急志愿服務機制的思考[J]. 宋云超. 法制與社會. 2014(27)
[5]志愿者常見的心理問題與對策——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例[J]. 韓君峰,張育廣,朱效傳. 湘潮(下半月). 2011(10)
[6]志愿者的心理健康與志愿活動關系[J]. 馮姍姍,趙久波. 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 2011(02)
[7]大學生奧運志愿者志愿工作心理壓力研究[J]. 曲清和,訾非,何明華,宗春山.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01)
[8]推動大學圖書館志愿者服務良性發(fā)展之途徑[J]. 范莎莎.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0(08)
[9]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中美比較的視角[J]. 張勖. 中國高教研究. 2009(12)
[10]2008北京奧運會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動機研究[J]. 高金金,訾非,宗春山,何明華.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9(12)
碩士論文
[1]智能手機綜合購物APP界面色彩分析與應用研究[D]. 杜傳成.山東師范大學 2017
[2]重慶市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D]. 王丹丹.西南大學 2017
[3]我國志愿者權益保障的立法研究[D]. 趙高健.山東大學 2017
[4]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研究[D]. 吳敏潔.安徽工程大學 2016
[5]手機APP中的交互動畫創(chuàng)作研究[D]. 李亞慧.武漢理工大學 2016
[6]大學生志愿者成就動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 楊飛飛.揚州大學 2015
[7]我國志愿服務制度完善研究[D]. 周湘寧.湖南大學 2014
[8]大學生志愿者權益保障研究[D]. 范叢.山東大學 2014
[9]視覺心理學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及互動性研究[D]. 張慧.山西大學 2013
[10]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育人實效性研究[D]. 贠天祥.北京化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29792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297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