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對外漢語“書寫課”探析
本文關鍵詞: 漢字難 書寫課 書面語 交際能力 出處:《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界對于漢字作用的認識、漢字課程設置、漢字能力與其他漢語能力的關系方面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文章通過探討設立結合"漢字"與"寫作"的"書寫課"來解決對外漢語課程設置缺乏"寫"系列課程的問題,使初級階段的"漢字課"在中高級的"寫作課"得以繼續(xù),也使"寫作課"在初級階段有"漢字課"這一鋪墊,最終目的是改變學界對漢字作用的認識,通過漢字與寫作的結合提高漢語書面語交際能力的教學。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other Chinese abilities have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et up a "writing course" combin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rit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writing" courses in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o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course" in the primary stage can be continued in the "writing course" in the middle and higher levels, and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 class" in the "writing course" in the primary stage can be paved with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hanging the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riting.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學院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
【分類號】:H195.3
【正文快照】: 漢字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也是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最大的攔路虎。如何提高對外漢字教學的效率,幫助漢語學習者盡快地掌握漢字,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界努力探討的課題,由此也提出了很多的教學模式,例如“語文并進”“先語后文”等。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留學生的漢字掌握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萬業(yè)馨;;略論漢字教學的總體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05期
2 姚曉波;;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堂;;從“釋比”的音譯談羌族釋比經(jīng)典中“神名”的英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沙宗元;;論漢字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動態(tài)平衡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孫顯元;;中共兩大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命名的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惠嘉;戶曉輝;;論“興”義的演變及其思維特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楊璨;;“火星文”的非語言特征[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徐福坤;;從漢字的應用看漢字的性質(zhì)[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8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zhì)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孫良誠;;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孫良誠;;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銘玉;;談語言符號學理論系統(tǒng)的構建[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兆春;;索緒爾符號學說與《墨經(jīng)》“名實”論之比較[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楊莉;;索緒爾的語言觀及任意性原則對外語學習的啟示[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4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wǎng)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韓永進;;城市創(chuàng)新的結構與符號邏輯——城市創(chuàng)新經(jīng)濟結構體選擇戰(zhàn)略性新興產(chǎn)業(yè)路線圖分析[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0分會場-生態(tài)文明視域中的城市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榮生;;漢、英姓氏文化差異探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李艷;施春宏;;外來詞語義的漢語化機制及相關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吳校華;;漢語象聲詞理據(jù)初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蕾;中國高水平EFL學習者語言研究:程式語和語言創(chuàng)造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郭嘉;英語語調(diào)實驗分析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陳雪頌;設計驅(qū)動式創(chuàng)新機理與設計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大眾傳播學解讀[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李攀;支架式漢字教學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偉娜;英漢諺語里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9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解曉旭;《常談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新龍;漢語教學應重視字義的教學[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2 吳曉春;FSI學生和CET學生認字識詞考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3期
3 萬業(yè)馨;;略論形聲字聲旁與對外漢字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00年01期
4 柯彼德;;漢語拼音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運用[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5 張積家,,王惠萍;漢字詞的正字法深度與閱讀時間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6年04期
6 鄭家潔;張艷;;對外漢字教學法淺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8期
7 呂必松,陳亞川,朱德熙,林燾,張壽康,胡明揚,賀巍,周祖謨,周有光,許嘉璐,張清常,王還,陸儉明,呂必松;紀念《語言教學與研究》創(chuàng)刊10周年座談會發(fā)言(摘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年03期
8 萬業(yè)馨!100083;漢字字符分工與部件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慶;;漢字真的不難學嗎——評幾位“語言專家”的所謂“漢字教學新說”[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周有光;發(fā)揮漢語拼音在語文教育上的作用[J];語文建設;1963年03期
3 劉縉;;談漢字教學的“難”和“易”[J];世界漢語教學;1989年01期
4 江楓;;漢字并不難學——反對妖魔化漢字[J];漢字文化;2008年01期
5 趙明德;;漢字易學與對外漢語教學新路子[J];漢字文化;2009年02期
6 ;漢字與漢字教學研討會側記[J];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04期
7 施顯生;“漢字難學論”與比較方法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11期
8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 1958年1月1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報告會上的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58年02期
9 蔣仲仁;從教學看漢字難易[J];語文建設;1994年04期
10 戴寶云 ,馬文駒;《部首切除法》是解決漢字難學的金鑰匙[J];漢字文化;1989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春敬;;漢字的發(fā)展必然要走簡化的道路[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2 張飛鵬;;“一語二文”仍須努力[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3 張秋娥;;人際修辭學與口語修辭學[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4 徐德江;;走出“漢字難學論”的誤區(qū)[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安世興;;古藏文音變簡論[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6 余京輝;;港式中文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及培訓策略[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肖嵐;;王希杰老師授課筆記摘錄[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桂成;;成語界說與成語詞典立目[A];福建省辭書學會2003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呂必松;;漢語教學為什么要從漢字入手?(發(fā)言提綱)[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陸丙甫;;全球化和漢語的優(yōu)化[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漢字難學”否 專家有新說[N];光明日報;2008年
2 呂永海;書面語、口頭語中多音異讀字三十例[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3 卜兆鳳 魏元石;拼音為先導 可以化難為易[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許曦明;漢語的認同危機[N];文藝報;2008年
5 李先加 索南吉;謅議藏漢音譯翻譯問題[N];黃南報;2008年
6 記者 周小月;滿語翻譯與研究處瀕危狀態(tài)[N];黑龍江日報;2006年
7 潘文國邋口述 本報記者 張英 記錄;潘文國:100年來,我們用教外語的方式教母語[N];南方周末;2007年
8 楊乃喬;西方的漢字偏見與東方的漢字精神[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卓娜 黃靜;西藏藏語文工作委員會來州考察[N];阿壩日報;2006年
10 曹先擢;談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樸宣姝;學前對韓漢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ZIN YU MYINT(黃金英);緬甸小學本土化漢語教材建設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田良臣;語文科口語課程的多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彭_g;魏斯格貝爾的“母語和母語教育”理論及其對漢語漢字研究與教學的啟示[D];復旦大學;2010年
5 包滿亮;蒙古語構形詞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祝曉宏;新加坡華語語法變異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7 盧智f
本文編號:14490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4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