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的設計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的設計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微型樁 淺層堆積層滑坡 模型試驗 加固機理 設計技術
【摘要】:微型樁作為一種新型加固支擋結構,是指直徑一般在100-300mm之間的小型的抗滑樁。這種小直徑樁與傳統(tǒng)支擋結構相比具有非開挖施工、對樁身周圍土體擾動較小、布設位置靈活、施工速度快和經(jīng)濟性好等許多優(yōu)點,其在淺層堆積層滑坡中應用越來越多。但目前微型樁加固滑坡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其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尚沒有形成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微型樁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微型樁的應用與推廣。鑒于此,為了得出微型樁的加固機理和設計技術,本文依托室內(nèi)相似模型試驗,針對淺層堆積層滑坡,主要進行以下研究工作并得出相應結論:1)根據(jù)彈塑性理論,研究了樁排間土體傳力機制,利用樁土變形協(xié)調(diào)原理,分析微型樁的加固機理,綜合對比,推薦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確定滑坡推力,結合普通抗滑樁計算方法、懸臂樁法及等效法進行微型樁內(nèi)力計算,確定其水平承載力、抗彎承載力及抗剪能力。2)通過模型試驗,對比不同試驗工況,微型樁最終破壞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一致性,即滑面附近,滑面以-上受荷段樁身向滑體前緣彎曲變形,滑面以下錨固段向滑床后緣彎曲變形,滑面上彎曲點之間樁身發(fā)生傾斜變形,其余部分樁身未有變形出現(xiàn),保持為豎直狀態(tài)。確定了微型樁群的三種破壞形態(tài),分別為整體破壞、單樁破壞和局部破壞。3)結合彈塑性理論和模型試驗結果分析,歸納出了微型樁的設計原則,即合理樁間距宜為8-12d,合理排間距宜為10d左右,此范圍不僅能有效發(fā)揮自身抗滑力還能最優(yōu)發(fā)揮樁間土拱效應;樁體錨固深度以1/3-2/5樁長最佳;樁周土體較密實時,群樁宜采用排列形布設,土體較疏松時,群樁宜采用梅花形布設;群樁樁頂須設置連系梁,既限制樁頂位移又可使樁身受力更均勻飽滿;依據(jù)實際降雨情況,設置相應排水系統(tǒng)。本文運用彈塑性理論和模型試驗方法討論了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的設計技術問題,所得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實際工程的應用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
【關鍵詞】:微型樁 淺層堆積層滑坡 模型試驗 加固機理 設計技術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42.22;TU473.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緒論8-16
- 1.1 引言8-9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9-13
- 1.2.1 微型樁實際工程應用現(xiàn)狀9-11
- 1.2.2 微型樁計算理論研究現(xiàn)狀11-12
- 1.2.3 微型樁試驗研究現(xiàn)狀12-13
- 1.3 選題依據(jù)及意義13
- 1.4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路線13-16
- 1.4.1 研究內(nèi)容13-14
- 1.4.2 技術路線14-16
- 2 微型樁加固滑坡機理16-28
- 2.1 微型樁的布置方式16-18
- 2.2 微型樁受力分析18-25
- 2.2.1 現(xiàn)有的微型樁設計計算方法19-22
- 2.2.2 微型鋼管樁樁身受力計算分析22-25
- 2.3 微型樁結構特性及樁土作用機理分析25-26
- 2.3.1 排樁間的結構特性26
- 2.3.2 微型樁土拱效應分析26
- 2.4 本章小節(jié)26-28
- 3 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相似模型試驗研究28-60
- 3.1 滑坡模型試驗的基本原理28-30
- 3.1.1 相似理論與相似定理28-29
- 3.1.2 滑坡模型試驗相似判據(jù)29-30
- 3.1.3 試驗相似比確定30
- 3.2 框架物理模型試驗系統(tǒng)設計30-37
- 3.2.1 試驗框架模型設計30-31
- 3.2.2 滑坡模型設計31-33
- 3.2.3 微型樁以及樁頂連系梁模型設計33-34
- 3.2.4 加載設計34
- 3.2.5 測試內(nèi)容以及測試儀器34-37
- 3.3 模型試驗設計37-43
- 3.3.1 各組試驗設計37-41
- 3.3.2 傳感器布設41-43
- 3.3.3 試驗步驟43
- 3.4 試驗結果分析43-58
- 3.4.1 樁頂位移數(shù)據(jù)分析43-47
- 3.4.2 樁前土壓力數(shù)據(jù)分析47-51
- 3.4.3 樁身彎矩數(shù)據(jù)分析51-56
- 3.4.4 破壞模式分析56-58
- 3.5 本章小結58-60
- 4 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設計研究60-75
- 4.1 微型樁加固滑坡的設計步驟60-62
- 4.2 微型樁組合結構設計方法62-68
- 4.2.1 設計思想62
- 4.2.2 布置形式及排水設計62
- 4.2.3 設計計算方法62-63
- 4.2.4 滑坡推力計算63-65
- 4.2.5 各排樁承受的滑坡推力的確定65
- 4.2.6 微型樁內(nèi)力計算65-66
- 4.2.7 單樁配筋計算66
- 4.2.8 樁長及樁間距和排間距的確定66-68
- 4.2.9 抗滑穩(wěn)定性驗算68
- 4.3 微型樁加固滑坡的設計原則68-69
- 4.4 工程實際算例69-74
- 4.4.1 工程背景69-70
- 4.4.2 滑坡推力的計算70-73
- 4.4.3 微型樁尺寸的初步確定73
- 4.4.4 微型樁內(nèi)力計算及體系驗算73-74
- 4.5 本章小結74-75
- 5 結論與展望75-76
- 5.1 結論75
- 5.2 展望及建議75-76
- 參考文獻76-8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80-81
- 致謝81-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可強,周敦云,王思敬;降雨型堆積層滑坡的加卸載響應比特征及其預測作用與意義[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16期
2 賀可強,白建業(yè),王思敬;降雨誘發(fā)型堆積層滑坡的位移動力學特征分析[J];巖土力學;2005年05期
3 鄭書彥,李占斌,李甲平,茍建忠;大型堆積層滑坡侵蝕彈塑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4 周中;傅鶴林;劉寶琛;譚捍華;羅強;龍萬學;;堆積層滑坡野外模擬試驗方案設計[J];公路;2006年01期
5 賀可強;孫林娜;郭宗河;;堆積層滑坡加卸載響應比動力學參數(shù)及其應用[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6 李新志;賀可強;;地下水在三峽庫區(qū)堆積層滑坡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7 賈圣君;賀可強;孫林娜;吳紀修;;堆積層滑坡地震動力響應規(guī)律研究[J];價值工程;2011年02期
8 張娟;賀可強;陳為公;;堆積層滑坡卸加載響應比基本原理及其應用[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9 王建智;朱有祿;;秦嶺山區(qū)堆積層滑坡災害易損性評價方法及應用[J];山西建筑;2013年02期
10 王建智;朱有祿;楊鵬;;略陽縣堆積層滑坡的發(fā)育規(guī)律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文;巨能攀;鄭達;趙建軍;;基于動力響應時程特征的堆積層滑坡失穩(wěn)概率分析[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賀俊征;賀可強;閆勇山;劉健康;;降雨作用下堆積層滑坡動力失穩(wěn)的尖點突變模型研究[A];2010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暨“工程地質與海西建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黃康鑫;郝明輝;徐富剛;侯天興;周家文;;水位驟變觸發(fā)庫岸堆積層滑坡的物理模型試驗及機理分析[A];2014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4 張旭;;豐都縣長江沿岸三期滑坡(搬遷避讓)災害特征淺析[A];第七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4年
5 夏其發(fā);陸家佑;;天生橋滑坡[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袁西龍 付云霞;堆積層滑坡預警成功率可大幅提升[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朱大鵬;三峽庫區(qū)典型堆積層滑坡復活機理及變形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2 何暉;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膨脹土滑坡機理與應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年
3 張華;堆積層斜坡的地震誘導行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博融;秦巴山區(qū)堆積層滑坡發(fā)育規(guī)律及危險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2 鄒升偉;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的設計技術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年
3 王波;微型樁加固淺層堆積層滑坡破壞模式試驗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李新志;降雨誘發(fā)堆積層滑坡加卸載響應比規(guī)律的物理模型試驗及其破壞機理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08年
5 賈圣君;地震動力條件下水庫型堆積層滑坡穩(wěn)定性與位移響應規(guī)律及其防治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6 劉輝;堆積層滑坡機理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張娟;堆積層滑坡卸加載響應比及其穩(wěn)穩(wěn)定定性性演演化化特特征征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1年
8 于永貴;三峽庫區(qū)萬州、開縣段堆積層滑坡發(fā)育規(guī)律及破壞模式[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9 張冰;堆積層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及其穩(wěn)定性演化特征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1年
10 柳玉青;堆積層滑坡穩(wěn)定性動態(tài)分析方法[D];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5961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59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