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特性與劣化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5-08 12:12
地聚合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是地聚合物混凝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其決定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學性能以及耐久性能。對于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的力學性能以及劣化規(guī)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力學性能以及耐久性。本文利用固體廢物(礦渣粉、粉煤灰)、水玻璃、強堿(NaOH)、骨料(花崗巖、大理石)等成型地聚合物混凝土試塊,著重研究其界面過渡區(qū)力學性能、劣化規(guī)律、微觀形貌與化學組成特征。試驗以礦渣粉/粉煤灰的比例(4﹕6、5﹕5、6﹕4、7﹕3),水固比(水的質量與礦渣粉和粉煤灰質量和之比)(0.29、0.32、0.35、0.38),水玻璃模數(shù)(1.8、1.5、1.2、0.9),Na2O用量(5%、7%、9%、11%),骨料種類(花崗巖、大理石)為變量制備地聚合物混凝土,試驗研究了不同變量下地聚物界面過渡區(qū)的3d、7d、14d、28d粘結強度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一個配合比的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干濕循環(huán)試驗(自來水和海水介質)、凍融循環(huán)試驗下的界面過渡區(qū)劣化規(guī)律;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以及能譜分析儀觀察不同配比下的地聚物界面過渡的微觀形貌以及元素分布,探討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粘結強度與微觀特性之間...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技術路線
2 試驗原材料、儀器與試驗方法
2.1 試驗原材料
2.1.1 粉煤灰
2.1.2 ;郀t礦渣粉
2.1.3 堿激發(fā)劑
2.1.4 拌合水
2.1.5 骨料
2.2 試驗儀器及試驗方法
2.2.1 試件成型
2.2.2 抗折強度測定
2.2.3 干濕循環(huán)試驗
2.2.4 凍融循環(huán)試驗
2.3 本章小結
3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力學性能研究
3.1 地聚合物混凝土試驗配合比
3.2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試驗研究
3.2.1 礦渣粉與粉煤灰摻量變化的試驗
3.2.2 水固比變化的試驗
3.2.3 水玻璃模數(shù)變化的試驗
3.2.4 Na_2O用量變化的試驗
3.2.5 骨料種類變化的試驗
3.3 本章小結
4 地聚合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劣化規(guī)律研究
4.1 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1.1 以自來水為介質的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1.2 以海水為介質的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2 凍融循環(huán)試驗
4.2.1 凍融循環(huán)試驗試塊質量損失
4.2.2 凍融循環(huán)試驗界面過渡區(qū)強度
4.3 本章小結
5 地聚合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微觀分析
5.1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SEM分析
5.1.1 礦渣粉/粉煤灰的比變化
5.1.2 水玻璃模數(shù)變化
5.1.3 Na_2O用量變化
5.1.4 水固比變化
5.2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EDS分析
5.3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參加的科研項目
致謝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粉煤灰地聚物復合膠凝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J]. 孫慶巍,馬馳偉,張旭冉. 非金屬礦. 2017(01)
[2]鋼纖維-水泥基界面過渡區(qū)納米力學性能[J]. 徐禮華,余紅蕓,池寅,鄧方茜,胡杰. 硅酸鹽學報. 2016(08)
[3]地聚合物微觀結構研究進展[J]. 葉雄偉,馬驍,何巨鵬,朱杰. 粉煤灰綜合利用. 2016(02)
[4]水用量對偏高嶺土基地聚合物微觀結構及反應過程的影響[J]. 李款,盧都友,李孟浩,陳賢瑞,許仲梓. 硅酸鹽學報. 2016(02)
[5]硅鋁原料預處理對地聚合物早期水化反應行為的影響[J]. 焦向科,余新陽,袁程方,陳騫. 硅酸鹽通報. 2015(11)
[6]粉煤灰基地聚合物若干關鍵問題研究綜述[J]. 陳瑜,韓湯益,鄧怡帆. 硅酸鹽通報. 2015(07)
[7]干濕循環(huán)對豫東路基粉土無側限抗壓強度的影響[J]. 姜彤,李艷會,張俊然,李汶亞.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8]激發(fā)劑對石煤提釩尾渣地聚合物性能與微觀結構的影響[J]. 胡芳芳,張一敏,陳鐵軍,包申旭,劉濤. 非金屬礦. 2014(02)
[9]纖維納米混凝土力學性能和抗氯離子滲透性能的研究[J]. 李晗,高丹盈,趙軍.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12(06)
[10]硅粉偏高嶺土基地聚合物微觀結構分析[J]. 李克亮. 建筑材料學報. 2012(04)
碩士論文
[1]無機聚合物混凝土耐久性能試驗研究[D]. 劉驊.武漢理工大學 2011
[2]堿激發(fā)礦渣膠凝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于霖.鄭州大學 2010
[3]粉煤灰地聚合物材料研究[D]. 朱曉敏.南昌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51643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技術路線
2 試驗原材料、儀器與試驗方法
2.1 試驗原材料
2.1.1 粉煤灰
2.1.2 ;郀t礦渣粉
2.1.3 堿激發(fā)劑
2.1.4 拌合水
2.1.5 骨料
2.2 試驗儀器及試驗方法
2.2.1 試件成型
2.2.2 抗折強度測定
2.2.3 干濕循環(huán)試驗
2.2.4 凍融循環(huán)試驗
2.3 本章小結
3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力學性能研究
3.1 地聚合物混凝土試驗配合比
3.2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試驗研究
3.2.1 礦渣粉與粉煤灰摻量變化的試驗
3.2.2 水固比變化的試驗
3.2.3 水玻璃模數(shù)變化的試驗
3.2.4 Na_2O用量變化的試驗
3.2.5 骨料種類變化的試驗
3.3 本章小結
4 地聚合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劣化規(guī)律研究
4.1 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1.1 以自來水為介質的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1.2 以海水為介質的干濕循環(huán)試驗
4.2 凍融循環(huán)試驗
4.2.1 凍融循環(huán)試驗試塊質量損失
4.2.2 凍融循環(huán)試驗界面過渡區(qū)強度
4.3 本章小結
5 地聚合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微觀分析
5.1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SEM分析
5.1.1 礦渣粉/粉煤灰的比變化
5.1.2 水玻璃模數(shù)變化
5.1.3 Na_2O用量變化
5.1.4 水固比變化
5.2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EDS分析
5.3 本章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參加的科研項目
致謝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粉煤灰地聚物復合膠凝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J]. 孫慶巍,馬馳偉,張旭冉. 非金屬礦. 2017(01)
[2]鋼纖維-水泥基界面過渡區(qū)納米力學性能[J]. 徐禮華,余紅蕓,池寅,鄧方茜,胡杰. 硅酸鹽學報. 2016(08)
[3]地聚合物微觀結構研究進展[J]. 葉雄偉,馬驍,何巨鵬,朱杰. 粉煤灰綜合利用. 2016(02)
[4]水用量對偏高嶺土基地聚合物微觀結構及反應過程的影響[J]. 李款,盧都友,李孟浩,陳賢瑞,許仲梓. 硅酸鹽學報. 2016(02)
[5]硅鋁原料預處理對地聚合物早期水化反應行為的影響[J]. 焦向科,余新陽,袁程方,陳騫. 硅酸鹽通報. 2015(11)
[6]粉煤灰基地聚合物若干關鍵問題研究綜述[J]. 陳瑜,韓湯益,鄧怡帆. 硅酸鹽通報. 2015(07)
[7]干濕循環(huán)對豫東路基粉土無側限抗壓強度的影響[J]. 姜彤,李艷會,張俊然,李汶亞.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02)
[8]激發(fā)劑對石煤提釩尾渣地聚合物性能與微觀結構的影響[J]. 胡芳芳,張一敏,陳鐵軍,包申旭,劉濤. 非金屬礦. 2014(02)
[9]纖維納米混凝土力學性能和抗氯離子滲透性能的研究[J]. 李晗,高丹盈,趙軍.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12(06)
[10]硅粉偏高嶺土基地聚合物微觀結構分析[J]. 李克亮. 建筑材料學報. 2012(04)
碩士論文
[1]無機聚合物混凝土耐久性能試驗研究[D]. 劉驊.武漢理工大學 2011
[2]堿激發(fā)礦渣膠凝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于霖.鄭州大學 2010
[3]粉煤灰地聚合物材料研究[D]. 朱曉敏.南昌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516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36516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