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建筑工程論文 >

不同軸壓比下PEC柱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06 12:39
【摘要】:H型鋼部分包裹混凝土柱(PEC柱)作為一種新型的組合結構形式,充分發(fā)揮了型鋼與混凝土材料各自的優(yōu)勢,具有較高的承載力、良好的耗能能力和較好的抗火性能。PEC構件因其良好的預制性以及可裝配性,符合新時代綠色建筑方針,工程應用前景可觀,F(xiàn)階段我國針對PEC結構的相關規(guī)范還不完善,故對PEC構件的研究不僅可以促進其理論的發(fā)展也對實際工程有指導價值。為研究不同軸壓比對PEC柱抗震性能的影響,用Q235和Q345兩種鋼材制作了11個PEC柱。以軸壓比、鋼材強度、截面尺寸及加載方式為參數(shù)對PEC柱進行低周往復荷載與單調(diào)荷載試驗。研究試件柱的破壞形式、滯回性能、強度、延性、耗能能力等,并對其軸壓比限值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PEC柱的主要破壞現(xiàn)象是柱底部加勁肋上方的混凝土脫落,翼緣屈曲,橫向系桿暴露或拉斷。不同設計參數(shù)下PEC柱的滯回曲線均呈梭形;各試件延性系數(shù)最小值為2.49,極限位移角均能達到甚至超過1/50,表明PEC柱在地震荷載作用下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軸壓比從0.2增加至0.4,試件峰值荷載提升了14.46%,極限位移降低了49.97%。軸壓比從0.4增加至0.6,試件峰值荷載提升了24.32%,極限位移降低了32.61%。循環(huán)加載位移級差不同,試件柱的剛度、強度也有區(qū)別。不同加載制度下PEC柱的耗能能力有所不同,加載循環(huán)位移級差較大的試件峰值荷載出現(xiàn)較晚,耗能能力相對較差。利用ABAQUS進行有限元模擬試驗。通過對比試驗結果,驗證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拓展分析可知,軸壓比的增加會提高試件的峰值荷載,但當軸壓比較大時,峰值荷載反而會下降很多。采用Q235鋼的PEC試件,在軸壓比為0.7時,延性系數(shù)為4.09;采用Q345鋼的PEC試件,軸壓比達到0.4時,延性系數(shù)為2.82,在抗震設計時應合理設計其軸壓比或匹配更高強度的混凝土。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U398.9;TU352.11
【圖文】:

柱截面形式


發(fā)展與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高層及超高層建筑有著更高的要求。由多種性質(zhì)不同的材料組合而成的應用于實際工程中。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是鋼管混凝土結構與型鋼混凝土結構,可以有效的減小結構底層柱的截面尺寸,因而被大型的型鋼混凝土組合柱,PEC 柱(partially encased co,將混凝土澆筑于 H 型鋼兩側翼緣之間即可,同時落的橫向系桿[2],截面形式如圖 1.1。因型鋼和混凝 PEC 柱有良好的承載力、抗震性能以及抗火性能。多高層建筑物中,還可以對現(xiàn)有的鋼結構建筑進行

現(xiàn)象,加勁肋,位移角,系桿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時,距加勁肋上方 80~150mm 處出現(xiàn)豎向裂縫,原有橫向裂紋向柱中部延伸且變寬。第 6 次循環(huán)時,表面有混凝土脫落,兩側裂縫均向柱中部延伸。位移角增加至 1/5第 2 次循環(huán)時,距加勁肋上方 100mm 處兩側的水平裂縫相連且貫通整個截面,混凝土翹起,見圖 2.7(a)。位移角增加至 1/40 第 2 次循環(huán)時,加勁肋上方 100~200mm處混凝土剝離,內(nèi)部系桿露出,翼緣屈曲,見圖 2.7(b)。第 5 次循環(huán)時,荷載降至峰值荷載的 85%以下,系桿拉斷,翼緣屈曲更為明顯,試驗結束。最終破壞形態(tài)見圖2.7(c)。

現(xiàn)象,加勁肋,荷載,加載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接處斷裂。循環(huán)第 9 次時,荷載降至峰值荷載的 85%以下,翼緣屈曲嚴大幅度的彎曲,試驗結束。(8)柱 8:鋼材牌號為 Q345,軸壓比為 0.4,加載方案為方案 2。試件kN,位移達到 9.31mm 時,試件屈服,加勁肋上方 150mm 處,出現(xiàn)長度向裂縫。位移達到 1.5Δy時,加勁肋上方 150mm 處,非加載側混凝土產(chǎn)向中部延伸。位移達到 2Δy時,更多裂縫陸續(xù)出現(xiàn),加載側混凝土翹起a)。位移達到 2.25Δy時,加勁肋處到其上方 150mm 的大塊混凝土脫桿暴露,見圖 2.12(b)。繼續(xù)加載,位移達到 2.5Δy時,暴露出的系桿。位移達到 2.75Δy時,荷載降至峰值荷載的 85%以下,試驗結束,最終圖 2.12(c)。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桂敏,胡德鹿,林強;框架柱的軸壓比[J];青島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2 胡德鹿;簡談框架柱的軸壓比[J];工程設計CAD及自動化;1995年01期

3 楊吉蘭;;多層規(guī)則建筑結構經(jīng)濟軸壓比探討[J];山西建筑;2009年21期

4 李遠瑛;張德生;;高軸壓比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1期

5 解詠平;賈磊;;高軸壓比鋼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14年15期

6 賈鵬;杜修力;趙均;;不同軸壓比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7 張國軍;呂西林;劉伯權;;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在軸壓比超限時抗震性能的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6年03期

8 黃小燕;李升才;;高軸壓比焊接環(huán)式箍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3期

9 孫曄,敖清;軸壓比對中等高度輕砼有邊框剪力墻抗震性能的影響效應[J];山東水利科技;1996年02期

10 唐劍;;不同軸壓比的鋼筋混凝土異形柱受力性能模擬分析[J];江西建材;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喻云龍;沈嶸;;最優(yōu)軸壓比及其在框架優(yōu)化設計中的應用[A];第三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2 康昌敏;王蕊;朱翔;;軸壓比對鋼管混凝土柱側向沖擊性能影響研究[A];第2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9年

3 徐赫駿;李俊楠;趙麒翔;劉璐;;基于損傷的結構抗震設計方法與軸壓比對鋼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影響[A];《工業(yè)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4 劉帥;榮彬;劉清;韓風霞;;軸壓比對方鋼管柱-H型鋼梁隔板貫通節(jié)點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A];第十七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7年

5 江棗;;高軸壓比鋼管混凝土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唐媛圓;徐亞豐;;不同軸壓比下十字形鋼管再生混凝土芯柱抗震性能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三:組合結構[C];2018年

7 張國軍;杜曉琴;劉建新;王紅囡;;高軸壓比高強混凝土足尺框架柱的破壞形態(tài)分析[A];第17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8年

8 苗盛;;型鋼混凝土柱基于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9 白涌滔;王建濤;喬崎云;周式明;孫清;;高軸壓比下圓形鋼管混凝土柱滯回性能模擬研究[A];第2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6年

10 張國軍;劉建新;;高軸壓比高強鋼筋混凝土足尺框架柱的試驗研究[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六屆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大洲;鋼骨—鋼管高強混凝土組合柱力學性能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2 張國軍;大型火力發(fā)電廠高強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年

3 王飛;混凝土箱型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4 王丹;鋼筋混凝土框架異形柱設計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兆惠;動靜組合加載下石灰?guī)r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9年

2 王晶秋;不同軸壓比雙面疊合剪力墻抗震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

3 張宇鳴;不同軸壓比下PEC柱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2019年

4 張建山;T形鋼管混凝土柱軸壓承載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9年

5 侯全勝;裝配整體式高軸壓比混凝土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9年

6 馬曉寒;FRP灌漿套筒水下加固銹蝕鋼管樁的軸壓與抗震性能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9年

7 趙彬;低軸壓比新型裝配式柱腳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8年

8 楊斌;帶約束拉桿薄壁鋼管/竹膠板組合柱軸壓蠕變性能[D];湘潭大學;2018年

9 張洪正;不同軸壓比下帶端柱HR-EPS模塊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8年

10 丘偉城;不同軸壓比免模保溫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7824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7824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968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