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FL-黏鋼聯(lián)合加固混凝土方柱早齡期軸壓性能
【圖文】:
痰乛C柱受壓性能進行了較多的試驗研究,然而采用HPFL黏鋼聯(lián)合加固技術的試驗研究尚未見報道。為充分了解該技術加固的RC柱軸向受力性能,本文作者對8根RC方柱進行了試驗測試,系統(tǒng)分析了早齡期加固柱的受力機理和破壞過程,為該加固技術的推廣使用提供試驗支持。1試驗概況本次試驗共制作8根混凝土方柱,其中有3根素混凝土柱和5根鋼筋混凝土柱,長×寬×高均為600mm×200mm×200mm。縱筋選用412,箍筋采用Φ6@150,柱上下兩端箍筋加密,以消除受壓不均勻而引起的局壓破壞,混凝土設計強度C30。柱幾何尺寸及配筋如圖1所示。單位:mm圖1試件尺寸及配筋Fig.1Dimensionsandreinforcingbarsofsamples構件加固層厚度25mm;加固鋼絞線直徑3.2mm,截面積5.1mm2,彈性模量1.16×105MPa;加固角鋼長×寬×高為25mm×25mm×3mm,截面積為143.2mm2,彈性模量為2.10×105MPa。砂漿采用RG-JS聚合物砂漿,界面劑采用AralditeXH130AB型混凝土結合膠,黏鋼膠采用雙酚A改性環(huán)氧樹脂和改性胺類固化劑。加固構件材料強度見表1,表中fy和fu分別為鋼材的屈服強度和極限強度。加固時,首先將RC柱表面進行鑿毛處理,角鋼黏貼范圍內不得鑿毛,同時將角鋼陽角倒角成圓弧,防止其加載過程中割斷鋼絞線,同時在角鋼兩邊按設計各預留11個螺栓孔,孔徑6mm,間距60mm,除銹處理后擰上螺栓,按要求黏貼鋼板,并纏繞和固定鋼絞線,黏鋼膠固化后涂刷界面膠并進行聚合物砂漿抹灰處理。實際工程施工時可通過焊接銷釘以替代螺栓而簡化施工過程。構件加固如圖2所示。表1試件材料強度Table1Materials’strengthofsamples砼強度/MPa砂漿強度/MPa6箍筋12縱筋鋼絞線角鋼養(yǎng)護齡期2d養(yǎng)護齡期5dfy/MPafu/MPafy/MPafu
第6期黃華,等:HPFL黏鋼聯(lián)合加固混凝土方柱早齡期軸壓性能1637圖2柱加固照片F(xiàn)ig.2Picturesofstrengthenedcolumns2主要試驗結果加固柱分別養(yǎng)護2d和5d,軸壓試驗在長安大學結構與抗震實驗室進行。試驗采用200t液壓式壓力機進行,加載初期荷載按每級60kN施加,構件開裂后按每級120kN施加,當加載至極限荷載的80%時,荷載降至每級60kN。數(shù)據(jù)采集由DH3816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完成。主要測試試件鋼筋應變、混凝土應變、鋼鉸線應變、角鋼應變、軸向位移等,并對裂縫進行觀測,記錄裂縫寬度以及開展情況。加固柱軸壓試驗主要結果見表2。加固后各柱的早期極限承載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未加固的RC柱Z02相比,RC柱Z1加固后養(yǎng)護齡期2d,聚合物砂漿強度13.80MPa,極限承載力提高幅度為22.13%;RC柱Z2~Z4加固后養(yǎng)護齡期5d,聚合物砂漿強度達32.61MPa,與混凝土強度34.10MPa接近,柱極限承載力提高幅度為35%~45%;相比素混凝土柱Z01,素混凝土加固柱Z5和Z6的聚合物砂漿強度和混凝土強度與Z2~Z4柱的相同,極限承載力提高幅度為48%~52%。與Z01相比,Z02承載力提高了12.96%,原柱鋼筋對承載力影響不大,HPFL黏鋼聯(lián)合加固柱早期效果顯著,,隨著養(yǎng)護齡期的增加,聚合物砂漿強度提高,加固柱極限承載力將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和能力。同時,根據(jù)素混凝土柱、鋼筋混凝土柱、素混凝土加固柱和鋼筋混凝土加固柱極限承載力的大小順序可以知:隨柱配筋率的增大,承載力提高。然而隨聚合物砂漿強度提高,加固構件極限承載力對應的位移減小,延性降低。3破壞特征3.1對比柱本次試驗對比柱包括素混凝土柱Z01和鋼筋混凝土柱Z02。Z01破壞見圖3(a),由于構件未配鋼筋,脆性較明顯,當荷載達到560kN時,D面頂部中間出現(xiàn)細微裂縫,加載至600kN時,此裂縫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北京聯(lián)合榮大工程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308065)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2M511956,2014T70896)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310828173401)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6JM5050)~~
【分類號】:TU37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志方;李海峰;譚愷嚴;吉順文;;混凝土早齡期抗裂性能測試方法評述[J];實驗室科學;2012年06期
2 王國杰;鄭建嵐;;混凝土結構早齡期應力相關應變現(xiàn)場監(jiān)測與分析[J];工程力學;2009年09期
3 金臻麗;楊俊杰;應義淼;章雪峰;鄭曙光;;余震作用下早齡期混凝土強度及損傷試驗[J];建筑結構;2011年03期
4 王培銘;劉巖;郭延輝;趙霄龍;郭京育;;混凝土早齡期收縮測試電渦流法的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06年06期
5 傅沛興;;早齡期混凝土溫度與強度發(fā)展速度關系曲線[J];建筑技術;1992年10期
6 丁沙;水中和;袁新順;;無損檢測法評判早齡期混凝土內部結構特征的研究[J];混凝土;2010年06期
7 謝軍;;早齡期混凝土強度和變形特性的試驗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1年06期
8 秦煜;劉來君;支喜蘭;張柳煜;;連續(xù)變溫下早齡期混凝土應變時變規(guī)律試驗研究[J];土木建筑與環(huán)境工程;2012年02期
9 江晨暉;楊楊;李鵬;王曉棟;馬成暢;;水泥砂漿的早齡期熱膨脹系數(shù)的時變特征[J];硅酸鹽學報;2013年05期
10 李毅敏;高政國;朱慶慶;黃曉波;黃新;;爆破沖擊對早齡期混凝土強度影響的實驗研究[J];爆炸與沖擊;201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金賢玉;金南國;;外界力引起的鋼筋振動對早齡期混凝土影響的試驗與分析[A];第八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C];1999年
2 楊啟斌;羅素蓉;;纖維高強粉煤灰混凝土早齡期強度試驗研究[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6年
3 楊思忠;楊寒冰;;預制構件混凝土早齡期性能試驗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研究與工程應用——第三屆全國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甲春;閻培渝;;早齡期混凝土結構的溫度應力分析[A];2005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土木建筑學科)論文集[C];2005年
5 黃中和;;輕質骨材吸水特性與混凝土收縮性質之關聯(lián)性探討[A];輕骨料工業(yè)發(fā)展及工程應用——第十一屆全國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學術討論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輕骨料混凝土產(chǎn)制與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王甲春;閻培渝;余紅發(fā);;混凝土結構早齡期開裂的概率分析[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6年
7 劉思國;劉岳鑫;丁一寧;;纖維對自密實混凝土工作度和早齡期收縮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A];纖維混凝土的技術進展與工程應用——第十一屆全國纖維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侯東偉;張君;楊守謙;;聚丙烯纖維對早齡期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纖維混凝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權磊;基于早齡期應力歷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翹曲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2 徐仲卿;早齡期混凝土材料與構件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3 陳軍;早齡期混凝土水化進程及宏觀與細微觀性能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4 王世鳴;沖擊荷載下早齡期混凝土力學和損傷特性的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5 劉會勛;二向應力狀態(tài)下早齡期C20混凝土的破壞準則和本構關系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6 秦煜;早齡期混凝土橋梁時變耦合效應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7 胡曉鵬;早齡期混凝土結構性能時變規(guī)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8 侯景鵬;鋼筋混凝土早齡期約束收縮性能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晗;氯離子環(huán)境下早齡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2 蔡陽;低彈性模量埋入型混凝土應變傳感器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超越;礦粉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早齡期拉伸徐變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陳波;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早齡期拉伸徐變實驗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李丞斌;鋼筋混凝土路面板早齡期力學行為特性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6 蔡信昕;路面混凝土早齡期徐變特性與影響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7 曾宇鑫;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齡期力學行為數(shù)值模擬研究[D];福州大學;2013年
8 魏志敏;剛性路面瀝青夾層早齡期-服役期影響機制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9 江鵬;早齡期混凝土受壓徐變的非線性模型[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10 張薇;荷載—化學作用對早齡期井壁混凝土性能的影響[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5433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54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