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土殘余應變勢簡化計算公式及參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7-26 05:54
【摘要】:利用以往試驗結果,提出一套修正的軟土殘余應變勢簡化計算公式。依據剪切波速與各震陷參數的關系曲線,對以往軟土殘余應變勢計算參數不合理部分進行了修正,并用唐山大地震中塘沽地區(qū)實際震陷資料進行了檢驗,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土性和動力參數對殘余應變勢變化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依據修正參數得到的殘余應變勢值符合客觀規(guī)律;地基承載力是殘余變形最重要的控制指標,土的地基承載力較高時,即使埋深較淺且受到較強和較多次數的動應力,其殘余變形也很小;土殘余應變勢與動應力幅值、動應力作用次數分別呈非線性遞增關系和線性遞增關系。本文結果可為深入認識軟土殘余應變勢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今后軟土地區(qū)結構震陷計算分析提供了可靠工具。
【圖文】:
第5期張久麒,等:軟土殘余應變勢簡化計算公式及參數分析圖1殘余應變勢變化曲線Fig.1Curvesofpermanentstrainpotential在以后的實踐中發(fā)現,在某些情況下,依據此組震陷參數計算出的殘余應變勢變化規(guī)律會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例如,選取上表中地基承載力為40~100kPa的13種淤泥,震陷參數按照表1獲取,σd/2σ3均取0.2,動應力作用次數(N)均為10次,kc取1.2~1.4。根據式(1),分別計算其殘余應變勢值,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kc=1.2、1.3、1.4時,隨著地基承載力升高(即土的塑性變形能力變低),殘余應變勢值先增加后減小,顯然是不符合隨著土的塑性變形能力變低,殘余應變勢值總會變小的客觀情況。另外,由式(1)可見,S6越大,殘余應變勢值越校但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承載力的增大,S6呈下降趨勢,這就會導致殘余應變勢隨地基承載力增加而增大,但這顯然不符合承載力越大殘余應變勢越小的普遍認識。這一現象從圖1中的曲線也可看出,如在kc>1的3條曲線中,均出現殘余應變勢隨地基承載力先增大后減小的不正常趨勢。因而可以認為,參數S6的取值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及修正。本文的分析表明,其錯誤數據為回歸方法的問題。為此,本文仍然利用其試驗數據,重新進行參數回歸。以往動三軸試驗[6]中給出了VS-S6和Vs-C6曲線,如圖2和圖3所示。由圖2可知,,隨著剪切波速(VS)變大,S6變大。這與式(1)中S6越大,殘余應變勢值越小的規(guī)律相符。將表1中的地基承載力轉化為剪切波速,依據此曲線,取得每一個剪切波速對應的S6值。同時依據圖3中的Vs-C6曲線,對C6也進行了相應修正。修正后的淤泥和淤泥質土震陷參數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修正后的C6
醞猝獫
本文編號:2519377
【圖文】:
第5期張久麒,等:軟土殘余應變勢簡化計算公式及參數分析圖1殘余應變勢變化曲線Fig.1Curvesofpermanentstrainpotential在以后的實踐中發(fā)現,在某些情況下,依據此組震陷參數計算出的殘余應變勢變化規(guī)律會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例如,選取上表中地基承載力為40~100kPa的13種淤泥,震陷參數按照表1獲取,σd/2σ3均取0.2,動應力作用次數(N)均為10次,kc取1.2~1.4。根據式(1),分別計算其殘余應變勢值,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kc=1.2、1.3、1.4時,隨著地基承載力升高(即土的塑性變形能力變低),殘余應變勢值先增加后減小,顯然是不符合隨著土的塑性變形能力變低,殘余應變勢值總會變小的客觀情況。另外,由式(1)可見,S6越大,殘余應變勢值越校但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承載力的增大,S6呈下降趨勢,這就會導致殘余應變勢隨地基承載力增加而增大,但這顯然不符合承載力越大殘余應變勢越小的普遍認識。這一現象從圖1中的曲線也可看出,如在kc>1的3條曲線中,均出現殘余應變勢隨地基承載力先增大后減小的不正常趨勢。因而可以認為,參數S6的取值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及修正。本文的分析表明,其錯誤數據為回歸方法的問題。為此,本文仍然利用其試驗數據,重新進行參數回歸。以往動三軸試驗[6]中給出了VS-S6和Vs-C6曲線,如圖2和圖3所示。由圖2可知,,隨著剪切波速(VS)變大,S6變大。這與式(1)中S6越大,殘余應變勢值越小的規(guī)律相符。將表1中的地基承載力轉化為剪切波速,依據此曲線,取得每一個剪切波速對應的S6值。同時依據圖3中的Vs-C6曲線,對C6也進行了相應修正。修正后的淤泥和淤泥質土震陷參數如表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修正后的C6
醞猝獫
本文編號:25193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93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