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建筑工程論文 >

框架-核心筒結構的框架內力調整方法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2-22 21:48
【摘要】:在框架-核心筒結構的抗震設計中,作為二道防線的外框架部分,需要對其內力進行調整,但我國相關標準在調整方法和調整要求上存在差別,使得設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趯ξ覈鳭GJ 3—2010、CECS 230:2008和美國IBC 2000等標準規(guī)定的分析和解讀,分別從適用范圍、調整對象、雙重抗側力體系劃分、框架合理剛度、內力重分布等5個方面,對比分析基于基底剪力或最大框架樓層剪力調整方法和基于樓層剪力調整方法的不同。以一實際結構為例,通過彈塑性分析和振動臺試驗研究了不同調整方法對各部分設計的影響。結果表明:可采用外框架和核心筒承擔的剪力比例或者整體剛度分析方法來界定其是否為雙重抗側力體系;外框架與核心筒互為二道防線,在設計時,需對其承載力和剛度協(xié)調匹配,對承載力可采用基于樓層剪力的調整方法,調整對象除剪力和彎矩外也應包括軸力,兩者的最小分擔比例之和為100%,框架最小和最大分擔比例分別為20%和80%,對于兩者間的剛度匹配關系,可采用廣義剛度特征值和剛度比參數(shù)來評價,其合理取值范圍分別為1~3和0.2~0.9。
[Abstract]: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 as the outer frame part of two lines of defense, the internal force needs to be adjusted,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adjustment method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relevant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 The desig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uncertain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JGJ 3-2010 CECS 230: 2008 and the United States IBC 2000 standa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object of adjustment, the division of dual lateral force system, the reasonable stiffness of the frame,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orce, et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loor shear adjustment based on base shear or maximum frame shear is compared with that based on floor shear. Taking a practical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methods on the design of each part are studied by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and shaking tabl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ratio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 tube or the overall stiffness analys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a double lateral force resistant system.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 tube are two lines of defense each other. In the desig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should be matched harmoniously. The adjust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floor shear force can be adopted for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e adjusting object should include the axial force in addition to the shear force and the bending moment. The sum of the minimum sharing ratio of the two is 100 and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haring ratios of the frame are 20% and 80% respectively. The stiffness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generalized stiffness eigenvalue and stiffness ratio parameter. The reasonable ranges of the values are 1 / 3 and 0. 2 / 0. 9, respectively.
【作者單位】: 泰禾集團設計研發(fā)部;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D09050600370000)
【分類號】:TU973.1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云霞;綜合樓的抗震設計之我見[J];哈爾濱鐵道科技;2003年01期

2 常慶芬;;抗震設計中的“概念設計”[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徐曉冰;;抗震設計中的“概念設計”[J];科技資訊;2009年32期

4 蔡金蘭;;淺談建筑中抗震設計理念的發(fā)展[J];價值工程;2010年23期

5 衛(wèi)明;日本建筑物抗震設計簡介[J];煤礦設計;1984年09期

6 朱七七;Getty;;“地震之城”的抗震設計[J];商務旅行;2010年04期

7 張強;抗震設計中的幾個問題[J];丹東紡專學報;2001年04期

8 方景耀;抗震設計存在的質量通病[J];建筑設計管理;2001年03期

9 馬宏旺,呂西林;建筑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幾個問題[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2期

10 李玉蘭,崔振庫;小型火力發(fā)電廠主廠房抗震設計淺談[J];河北煤炭;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海棉;;磚混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對抗震設計的影響[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董啟灝;陸延紅;;抗震設計常遇若干爭議問題討論[A];首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蔡益燕;;淺談高層鋼框架的抗震設計[A];慶賀劉錫良教授執(zhí)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1年

4 蔡林峰;高勝戰(zhàn);;磚混結構的應用和抗震設計注意事項[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6卷)[C];2012年

5 白建永;王衛(wèi)忠;項兵;高飛;;多層酒店抗震設計[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6 李怡;馬銘;;建筑結構基于性能抗震設計初探[A];中國交通土建工程學術論文集(2006)[C];2006年

7 康凱;;西郊莊園大酒店抗震設計[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8 朱潔靜;楊必峰;沈忠賢;;東方金融廣場抗震設計[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9 蔡益燕;;日本在抗震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和技法[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超;談敏;王Z[;;北川博物館抗震設計[A];第四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彥斌;省建設廳為我州贈送抗震設計圖集[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8年

2 本報記者 鐘振宇;有無抗震設計 受損情況大不同[N];四川日報;2013年

3 張孔生;我市執(zhí)行抗震設計新規(guī)[N];揚州日報;2008年

4 袁弘;未通過抗震設計審查 施工圖設計文件不得使用[N];成都日報;2008年

5 黃歆邋陳亦南;建筑專家:必須進一步加強建筑物防震抗震設計和施工[N];建筑時報;2008年

6 記者 曹軒;我省開展抗震設計質量專項抽查[N];吉林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劉關;“生命線工程”急需抗震設計優(yōu)化[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9年

8 劉瑞偉邋記者 韓云全;45個建設工程全面“體檢”[N];煙臺日報;2008年

9 通訊員 楊眉邋田苗;貴州新建改擴建房屋要有抗震設計[N];建筑時報;2008年

10 深圳商報記者 劉瓊;抗震設計,你了解多少?[N];深圳商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鄒昀;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大廈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2 張海明;基于能量譜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設計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夢珂;中美高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設計與評估[D];清華大學;2015年

2 王伸偉;SRC柱—鋼梁混合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3 宣彥波;村鎮(zhèn)建筑地震破壞調查與抗震設計實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4 朱濟雷;某超限高層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及分析[D];廣州大學;2016年

5 劉洋;既有建筑物內部重建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胡鳳濤;某超限復雜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7 劉乃昂;重慶某高層的超限分析和梁式轉換層抗震影響因素分析[D];重慶大學;2016年

8 雷朝義;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新方法的初步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9 李樂樂;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住宅鋼結構優(yōu)化[D];沈陽建筑大學;2014年

10 陸本燕;鋼筋混凝土橋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D];長安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42867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242867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116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