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框架柱端彎矩增大系數的構成因素識別及量化評價
本文選題:抗震鋼筋混凝土框架 + 抗震措施。 參考:《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7年05期
【摘要】:鋼筋混凝土柱端彎矩增大系數是減緩柱端在強地面運動下形成屈服區(qū),改善結構性能的重要抗震措施。目前雖已見有對中國規(guī)范取值有效性的分析評價結果,但對影響其取值的主要因素與影響程度則未見有關文章發(fā)表。本文設計了不同抗震等級的3個典型空間框架結構,通過對其非彈性動力反應分析結果的逐時點量化識別以及梁端抗彎能力超強的考察,識別出"梁端抗彎能力超強"和"節(jié)點處柱端彎矩比例從多遇到罕遇地震作用的增長率"是決定ηc取值的兩個主要因素,而柱軸力從多遇到罕遇地震作用的變化則對ηc取值無明顯影響。在完成以上兩個主要因素定量統(tǒng)計的基礎上,對各抗震等級ηc的合理取值作了進一步評價。
[Abstract]:The increasing coefficient of bending moment at the en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is an important anti-seismic measure to slow down the yield zone of column end under strong ground motion and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performance.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norms,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values of Chinese norms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In this paper, three typical spatial fram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eismic levels are designed. The time-point quantification of the results of inelast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per flexural capacity at the end of the beam are carried out. It is recognized that "super flexural capacity at the end of beam" and "growth rate of moment ratio at the end of column at the joint from rare earthquake action"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value of 畏 _ c. However, the change of column axial force from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are earthquakes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畏 c value. On the basis of the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f the above two main factors, the rational value of 畏 _ c for each seismic grade is further evaluated.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51408575)~~
【分類號】:TU352.11;TU375.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鈕澤蓁;;陳列文物抗震措施實驗研究[J];工程抗震;1992年02期
2 鄭雷綱;李亮;;村鎮(zhèn)房屋抗震措施淺析[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3 王建德;;非結構墻體部件的抗震措施[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仲圯;日本通信設備抗震措施考察概況[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1991年02期
5 錢培風;砌體建筑的抗震試驗與抗震措施等問題[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1994年01期
6 戴國瑩;建筑結構基于性能要求的抗震措施初探[J];建筑結構;2000年10期
7 邢承強;;建筑結構的抗震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8 李波;;農居工程必須把好四道關[J];防災博覽;2006年02期
9 黃皚冰;;淺述高層建筑逆作法的設計思路與抗震措施[J];四川建材;2006年06期
10 劉立國;;簡述建筑結構的抗震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來建;;汶川地震啟示:結構設計中若干抗震措施的建議[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銘嵩;粟東青;;農村牧區(qū)抗震安居工程現狀及措施探討[A];第二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齊武;安新華;孫光輝;;論建筑工程設計中保證結構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齊書勤;李宣湖;除心同;;農村新居建設亟需重視抗震安全[A];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服務"三農"經驗交流會紀要[C];2004年
5 于建;繆升;葉燎原;;城市供水工程震害與抗震措施探討[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孟萍;繆升;潘文;;村鎮(zhèn)木結構建筑的震害特點及應加強的抗震措施[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易偉建;張穎;;基于結構優(yōu)化的“強柱弱梁”彎矩增大系數研究[A];防震減災工程研究與進展——全國首屆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程競;范重;楊蘇;;鋼-混凝土組合梁剛度增大系數影響因素分析[A];第22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13年
9 ;歐洲大學文化遺產中心意大利拉菲羅中心地方地震文化圖集——怎樣通過地方地震文化的再發(fā)現和再評價來減輕建筑環(huán)境的易損性[A];聯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論文精選本論文集[C];2004年
10 劉永添;朱昌宏;張俊輝;劉少武;;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綜合樓結構設計[A];建筑結構(2009·增刊)——第二屆全國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呂禹;評價防災能力 提出抗震措施[N];紹興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斌;某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和抗震措施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2 陳斌;山區(qū)巖體中特種結構地震響應與抗震措施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6年
3 楊希;彎矩增大系數對RC框架結構抗震性能影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年
4 鄭汝芹;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剪力增大系數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5 吳雪萍;考慮R-μ規(guī)律及其它綜合影響的二級抗震措施改進方案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6 劉小映;我國混凝土結構抗震措施合理性分析[D];湖南大學;2006年
7 陳忠輝;盈江地震中民居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墻體震害分析及簡易抗震措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8 李云鳳;對我國7度0.10g區(qū)框架結構抗震措施有效性的再評價[D];重慶大學;2013年
9 任小軍;不同強柱弱梁級差系數對7度區(qū)空間框架抗震性能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94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99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