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三維多重機構(gòu)邊界面模型
本文選題:本構(gòu)模型 切入點:邊界面 出處:《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土的臨界狀態(tài)和邊界面塑性理論為基礎,引入狀態(tài)參數(shù),考慮砂土的剪脹特性,提出一個新型三維多重機構(gòu)邊界面模型。模型將復雜的宏觀變形行為分解為一個宏觀體應變機構(gòu)和一系列空間分布的虛擬一維微觀剪切機構(gòu)。每個微觀剪切機構(gòu)包含一個微觀剪應力 應變關(guān)系和一個微觀應力 剪脹關(guān)系。利用三軸壓縮試驗中的應力條件,建立典型宏微觀參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模型包含13個參數(shù),多數(shù)可通過具有明確物理意義的土性參數(shù)來確定。通過對砂土三軸壓縮試驗和空心圓柱扭剪試驗結(jié)果的數(shù)值模擬,表明模型不但能夠合理反映在排水或不排水條件下砂土的硬化及軟化特性,而且能在不增加任何參數(shù)條件下預測應力主軸旋轉(zhuǎn)產(chǎn)生的變形累積特性和應變增量主軸與應力主軸之間的非共軸特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critical state of the soil and the plastic theory of the boundary surface, the state parameter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hear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d are considered. A new three dimensional boundary surface model of multiplex mechanism is proposed. The model decomposes the complex macroscopic deformation behavior into a macro volume strain mechanism and a series of virtual one dimensional micro shear mechanisms with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consists of a micro shear stress strain relation and a micro stress shear expansion relationship. The stress condition in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is used. The model consists of 13 parameters, most of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by soil parameters with clear physical mean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and hollow cylindrical torsional shear test of sand and soil is carried out.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can not only reasonably reflect the hardening and soft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under drainage or undrained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cumulativ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the rotation of the stress spindle and the non-coaxi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train increment spindle and the stress spindle can be predicted without adding any parameters.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浙江大學軟弱土與環(huán)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
【分類號】:TU4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剛;張建民;魏星;劉彥玲;;剪脹性砂土地震后流滑的機理和模擬[J];巖土工程學報;2015年06期
2 周恩全;王志華;陳國興;呂叢;;飽和砂土液化后流體本構(gòu)模型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5年01期
3 張衛(wèi)華;趙成剛;傅方;;飽和砂土相變狀態(tài)邊界面本構(gòu)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13年05期
4 姚仰平;余亞妮;;基于統(tǒng)一硬化參數(shù)的砂土臨界狀態(tài)本構(gòu)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12期
5 童朝霞;張建民;張嘎;;考慮應力主軸循環(huán)旋轉(zhuǎn)效應的砂土彈塑性本構(gòu)模型[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9期
6 蔡正銀;李相菘;;砂土的剪脹理論及其本構(gòu)模型的發(fā)展[J];巖土工程學報;2007年08期
7 豐土根,劉漢龍,高玉峰,費康;砂土多機構(gòu)邊界面塑性模型初探[J];巖土工程學報;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昌昀;張鵬;許國輝;劉志欽;許興北;任宇鵬;;落球法測定波動液化土粘滯性的試驗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6期
2 趙春雷;蔡國慶;趙成剛;張衛(wèi)華;;飽和砂土的循環(huán)邊界面本構(gòu)模型[J];固體力學學報;2017年03期
3 姚仰平;劉林;羅汀;;砂土的UH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16年12期
4 余俊;何月;張立;黃娟;潘偉波;;液化土中樁水平振動響應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3期
5 方火浪;沈揚;鄭浩;曾澤斌;;砂土三維多重機構(gòu)邊界面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7期
6 董曉麗;趙成剛;;剪脹性飽和砂土彈塑性模型[J];應用力學學報;2016年04期
7 羅汀;劉林;姚仰平;;考慮顆粒破碎的砂土臨界狀態(tài)特性描述[J];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4期
8 黃茂松;姚仰平;尹振宇;劉恩龍;雷華陽;;土的基本特性及本構(gòu)關(guān)系與強度理論[J];土木工程學報;2016年07期
9 左人宇;羅錦華;陸釗;;深圳海積軟土基于CU試驗的修正劍橋模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6年03期
10 李宏恩;李錚;徐海峰;范光亞;何勇軍;;Pastor-Zienkiewicz狀態(tài)相關(guān)本構(gòu)模型及其參數(shù)確定方法研究[J];巖土力學;2016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志華;周恩全;陳國興;;孔壓增長后的飽和砂土流體特性及其孔壓相關(guān)性[J];巖土工程學報;2012年03期
2 王富強;張建民;;循環(huán)剪切吸水條件下飽和砂土的應力應變規(guī)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0年06期
3 陳育民;劉漢龍;邵國建;趙楠;;砂土液化及液化后流動特性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09期
4 童朝霞;張建民;于藝林;張嘎;;中主應力系數(shù)對應力主軸循環(huán)旋轉(zhuǎn)條件下砂土變形特性的影響[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06期
5 劉漢龍;陳育民;;動扭剪試驗中砂土液化后流動特性分析[J];巖土力學;2009年06期
6 王剛;張建民;;砂土液化大變形的彈塑性循環(huán)本構(gòu)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07年01期
7 蔡正銀,李相菘;砂土的變形特性與臨界狀態(tài)(英文)[J];巖土工程學報;2004年05期
8 史宏彥,謝定義,汪聞韶;平面應變條件下主應力軸旋轉(zhuǎn)產(chǎn)生的應變[J];巖土工程學報;2001年02期
9 張建民,時松孝次,田屋裕司;飽和砂土液化后的剪切吸水效應[J];巖土工程學報;1999年04期
10 劉元雪,鄭穎人;考慮主應力軸旋轉(zhuǎn)對土體應力應變關(guān)系影響的一種新方法[J];巖土工程學報;199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吉主,周健;土的邊界面本構(gòu)模型研究進展[J];巖土力學;1997年02期
2 劉方成;尚守平;王海東;蔣隆敏;;基于阻尼的邊界面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06期
3 周成,沈珠江,陳鐵林,殷建華,酈能惠;結(jié)構(gòu)性粘土的邊界面砌塊體模型[J];巖土力學;2003年03期
4 曹平;孫宗頎;潘長良;;不規(guī)則邊界面上離散節(jié)點三角形單元的自動連結(jié)[J];中南礦冶學院學報;1991年05期
5 欽亞洲;陳建龍;熊孝波;劉成;;土體各向異性邊界面模型研發(fā)的幾個問題探討[J];力學與實踐;2013年05期
6 任建偉,張云,羅紅杰;混凝土的邊界面模型與經(jīng)典彈塑性力學的對比[J];山西建筑;2005年07期
7 張福征;胡存;劉海笑;;飽和粘土循環(huán)動力分析邊界面模型的積分算法[J];港工技術(shù);2012年06期
8 王湛,甄永輝;混凝土本構(gòu)關(guān)系邊界面模型[J];工程力學;1999年03期
9 施建勇,雷國輝,宋雄偉,艾英缽;初始應力各向異性的邊界面方程[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李興照;王錄民;范量;;軟粘土的循環(huán)加載邊界面模型[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魏星;黃茂松;;天然結(jié)構(gòu)性粘土的各向異性邊界面模型[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鄭興帥;彈性接觸問題的邊界面法分析及其低秩近似快速算法[D];湖南大學;2015年
2 李源;彈性動力學問題的時域邊界面法[D];湖南大學;2015年
3 陸陳俊;基于邊界面法的CAE與CAD一體化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4 王現(xiàn)輝;自適應快速多極子邊界面算法分析大規(guī)模聲學問題[D];湖南大學;2013年
5 覃先云;邊界面法的單元實現(xiàn)及其在復雜結(jié)構(gòu)分析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2年
6 豐土根;飽和砂土不排水動力特性及多機構(gòu)邊界面塑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凱;邊界面法后處理功能開發(fā)[D];湖南大學;2016年
2 王成;發(fā)動機噴油嘴彈性靜力問題的邊界面法分析[D];湖南大學;2014年
3 向科銘;三軸加載條件下的混凝土邊界面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4 劉艷秋;適用于各向異性邊界面塑性模型的隱式積分算法[D];天津大學;2012年
5 歷永杰;偏平面上單調(diào)及循環(huán)荷載作用下混凝土的邊界面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6 余列祥;基于GPU加速的邊界面法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7 李湘賀;多域邊界面法在穩(wěn)態(tài)熱傳導和彈性靜力學分析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4年
8 費柏平;基于三維實體的彈性結(jié)構(gòu)屈曲分析及其邊界面法實現(xiàn)[D];湖南大學;2012年
9 王偉;二維彈塑性土層的波動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05年
10 于雷;考慮應力水平影響的軟土彈塑性模型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041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60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