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變革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建筑的變革 出處:《城市環(huán)境設(shè)計》2016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中國改革 城市建設(shè) 西南地區(qū) 家學淵源 庭院空間 中國建筑師 設(shè)計過程 四川大學博物館 天然木材 歐式風格
【摘要】:正UED:您從事建筑業(yè)已經(jīng)25年了,在西南地區(qū)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建筑大師。您父親也是一位建筑師,可謂家學淵源。請您談一下,在剛從事這個職業(yè)的時候,您對建筑的認識是什么樣子,和現(xiàn)在又有什么不同。鄭勇:我從事建筑行業(yè)的這2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中國城市建設(shè)目前正慢慢趨于飽和,它將會是怎樣的一個進程還不清晰。中國建筑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很多變化:最開始大家接觸的項目規(guī)模都很小,建筑面積為一萬、兩萬平方米的就是不得了的大項目了;現(xiàn)在項目規(guī)模越來越大,但是建筑面積幾十萬甚至上
[Abstract]:UED: you have been engag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25 years, and in the southwest is a great master of architecture. Your father is an architect, is erudite through paternal teaching and influence. Please talk about what you know about architecture when you're just engaged in this career, and what's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are now. Zheng Yong: my 20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incided with the golden ag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is slow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aturated. What kind of progress it will be is not clea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 scale of the projects you met was very small. The building area of ten thousand and twenty thousand square meters is an incredible project. Now the scale of the project is bigger and bigger, but the building area i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even more.
【作者單位】: 中國建筑西南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勇工作室;中國建筑學會人居環(huán)境委員會;
【分類號】:TU201
【正文快照】: UED:您從事建筑業(yè)已經(jīng)25年了,在西南地區(qū)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建筑大師。您父親也是一位建筑師,可謂家學淵源。請您談一下,在剛從事這個職業(yè)的時候,您對建筑的認識是什么樣子,和現(xiàn)在又有什么不同。鄭勇:我從事建筑行業(yè)的這20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中國城市建設(shè)目前正慢慢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子正;;大智謀時——讀《未來30年中國改革大勢》[J];中國防偽報道;2010年05期
2 鐘秀斌;;未來30年,改革改什么?——讀《未來30年中國改革大勢》[J];中國防偽報道;2010年05期
3 孫剛;;2008世界聚焦中國[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8年12期
4 王士偉;;對話[J];水上消防;2008年06期
5 劉朝暉;;城鎮(zhèn)化是透視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一個視角[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3年04期
6 ;兩會期間學者暢論中國改革[J];企業(yè)技術(shù)開發(fā);2003年07期
7 穆赫;;伴巨龍騰飛 與榮耀同行——ABB經(jīng)歷中國改革開放30年[J];電氣時代;2008年12期
8 鄭友良;連德勝;;小崗處處沐光明——“中國改革第一村”電力致富記[J];農(nóng)電管理;2009年11期
9 曾業(yè)輝 ,楊良敏;素帕猜為中國改革建言——解決好六大問題有助于中國經(jīng)濟繼續(xù)快速增長[J];機電新產(chǎn)品導報;2002年06期
10 何鏡堂;;團結(jié) 務(wù)實 開拓 創(chuàng)新——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建院30周年[J];南方建筑;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華芳;;效率、公平與基本能力[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經(jīng)濟·管理學科卷)[C];2007年
2 林尚立;;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3 朱杰;;論中國改革開放的寶貴歷史經(jīng)驗——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4 朱玉;;李先念與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紀念李先念百年誕辰[A];鐵流19(上)——慶七一“學習先輩革命精神,傳承黨的光榮傳統(tǒng)”[C];2012年
5 牛根穎;;中國改革成功的精髓: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A];第四屆“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老教授事業(yè)貢獻獎”頒獎暨老教授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陳錦華;;在“中國改革論壇”上的講話[A];2003年中國改革論壇文集[C];2003年
7 高尚全;;深化政府改革是全面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關(guān)鍵——2004年中國改革論壇報告[A];政府轉(zhuǎn)型與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發(fā)展——2004中國改革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路愛國;;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海外對中國改革發(fā)展的一些看法[A];當代中國成功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第五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周賢山;;論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李俊;;西部開發(fā)與中國改革[A];民革全國西部大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尉軍平;2008年度中國改革十大新聞與第八屆中國改革人物征評揭曉[N];中國改革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王小霞;“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春天即將到來”[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3年
3 本報評論員 易艷剛;從禁鞭分歧管窺中國改革的復雜性[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4 金輝;李瑞環(huán)眼中的中國改革之路[N];經(jīng)濟參考報;2013年
5 ;指引中國改革前行的綱領(lǐng)性文件[N];光明日報;2013年
6 記者 簡工博;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一扇窗[N];解放日報;2013年
7 國際問題專家 華益文;讀懂中國改革的堅定決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
8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陳文勝 王文強 陸福興;縣域是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N];光明日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張日;美企樂見中國改革[N];國際商報;2014年
10 中期研究院宏觀策略高級研究員 李莉;下半年中國改革或?qū)⑻崴賉N];中國黃金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童乙倫;基于討價還價博弈的中國改革邏輯[D];浙江大學;2011年
2 戚桂鋒;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唯物史觀審視[D];蘭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端木振華;國外學者關(guān)于中國改革性質(zhì)與模式的研究及其評價[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宛斌;越南革新與中國改革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3 江君;“中國模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俊峰;中國改革的動態(tài)剖析及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的“中國模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6 蔣湘陵;中國模式中的政治秩序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7 孫秀明;對美國“進步主義改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軍壘;從利益沖突角度理解中國改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9 李慶;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guān)系演進的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10 劉百爽;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的“中國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379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nzhugongchenglunwen/133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