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及動物體表葡萄球菌的危害及其抗生素耐受性研究初探
本文關鍵詞:人類及動物體表葡萄球菌的危害及其抗生素耐受性研究初探 出處:《中國抗生素雜志》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人類及動物身上濫用抗生素被認為是形成抗生素耐用的重要誘因。人類首先在家畜身上篩選到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伴隨研究的深入耐甲氧西林基因-mec A和耐青霉素基因-bla Z也被發(fā)現(xiàn),其它抗生素耐藥機制研究也有進展,專家對人類及動物體表葡萄球菌作為新變種和可作為人畜共患病病原體的認識逐步提高。該綜述初步總結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對人類和動物的感染,及其宿主特異性和宿主切換能力,并探討了抗生素耐藥性的出現(xiàn)以及抗菌藥物耐藥機制研究進展。
[Abstract]: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in humans and animal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cause of antibiotic durabilit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first screened in livestock. Further studie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gene -mec A and penicillin resistance gene -bla Z have also been found, and other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Experts' understanding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a new variant and as a pathogen of zoonotic diseases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This review has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in humans and animals. The host specificity and host switching ability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emergenc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were discussed.
【作者單位】: 鄒城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鄒城市第一中學;
【分類號】:R446.5
【正文快照】: 葡萄球菌依附于多種宿主的皮膚或黏膜上,它們一般保持良好的共生關系[1],然而,如果通過有創(chuàng)傷的皮膚進入宿主組織,就可能成為致病細菌[2-3]。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本屬中最重要的菌種,可以成為人類和動物共同病原體[4-5]。人體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淺表性皮膚感染和危及生命疾病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友珍,李紅霞,魏麗惠;拓普替康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5年04期
2 于一云;王紅;;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學和耐藥機制研究新進展[J];感染.炎癥.修復;2008年02期
3 吳春燕;趙擎宇;;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年08期
4 張建強;岳鵬;;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人民軍醫(yī);2013年04期
5 楊新云,方治平,王浴生;β-內酰胺酶抑制劑耐藥機制研究初報[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1年02期
6 胡生梅;;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年03期
7 胡立芬;葉英;沈為華;李家斌;李旭;;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天然及獲得性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年09期
8 黎微微;;喹諾酮類抗生素耐藥情況及其耐藥機制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3年12期
9 黃英;肺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2004年01期
10 李紹紅;抗生素耐藥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黎明;;喹諾酮類抗菌藥耐藥機制研究進展[A];第十屆全國化療藥理暨抗感染藥理高峰論壇資料匯編[C];2010年
2 侯天文;陳晶;李瑋;白云;陳興;;鮑曼不動桿菌臨床感染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九次感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潘發(fā)憤;李梅;;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A];第二屆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張金艷;馮鑫;劉志廣;;臨床常見念珠菌對氟康唑耐藥機制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5 周鐵麗;林小玲;馮紅軍;王邦松;;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機制研究[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俞云松;;腸桿菌科細菌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機制研究進展[A];第六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周鐵麗;林小玲;馮紅軍;李超;劉慶中;王賽芳;;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耐藥機制研究[A];2006年浙江省檢驗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俞云松;;革蘭陰性菌耐藥機制研究進展[A];第8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暨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論文集[C];2010年
9 曹戟;劉曉雯;梁立軍;楊波;何俏軍;;YQ36的抗腫瘤耐藥機制研究[A];藥學發(fā)展前沿論壇及藥理學博士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汪一萍;應建飛;俞燕紅;賀明陽;陳國忠;安敏飛;周成杰;;大腸埃希菌染色體、質粒介導的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機制研究[A];2009年浙江省檢驗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李大慶;H7N9病毒耐藥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寧;大腸埃希菌外排泵基因oqxAB的流行及其耐藥機制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2 金正江;耐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菌醫(yī)院感染現(xiàn)狀及耐藥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869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huliyixuelunwen/138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