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的論文
本文關鍵詞: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都是相關專業(yè)的基礎性科目,同時也是高校漢語言文學系學生的主干課程,這個學科承擔著弘揚我國文學遺產(chǎn)與文化精髓的重要使命,可是因為時代的演變,現(xiàn)在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其目前境遇并不樂觀,造成當前不利境遇的原因,筆者覺得原因有二,其一是課程內容不盡合理、其二是學生心態(tài)尚需改正。
一、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普遍困境
(一)課時量減少,影響到內容優(yōu)化。
高校教育改革給專業(yè)課程設置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很多學校出于就業(yè)方面的考慮,在教學中加入了更多的專業(yè)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因為總課時數(shù)量的固定化,就勢必帶來其他課時數(shù)量的壓縮。一般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的古代文學科目原來重點集中于一年級和二年級,可是近幾年漢語言文學系學生的就業(yè)狀況不盡如人意,學校便試圖用提升學生全面知識的辦法增加就業(yè)率。很多課程被開設出來,像文秘課、口才課、演講課、經(jīng)濟課等的比例都呈逐步增加趨勢,這直接使得古代文學的課時數(shù)量被壓至極小。而眾所周知,古代文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是一項長期積累的活動,教師要有足夠的時間擴展知識面,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閱讀書籍開拓視野,教學活動因為其他課程數(shù)量的加大,而影響到了教師與學生教學能力水平的發(fā)揮。
。ǘ⿲W生對所學習內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收集整理容的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
當代高校學生的情感心態(tài)、價值取向及審美觀等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變化,實際上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神圣的古代文學認知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異變,學生對于經(jīng)典的作品不再追逐,快餐文學更多地走到大家的眼界中,這種閱讀審美的偏差甚至讓古代文學成為了揶揄調侃的對象,如學生對明代世情文學代表作《金瓶梅》普遍流露的是對其中性內容的調侃心態(tài),再有很多學生對于古典詩詞、文學名著大膽解構,形成了并不一定符合原文旨趣的分析理解。再者,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程度高低不同,有些學生文學功底偏低,最終使得大家對于先秦至漢魏晉一段的文學興趣不高。學生的審美觀念與興趣點的變化實際上表明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叛逃”心理,及時調整這種叛逃心理,強化高校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學的積極性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工作。
二、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普遍困境之解決對策
。ㄒ唬┲匦露ㄎ还糯膶W教學內容。
原來的古代文學教學重賞、重析的觀念必須重新定位,要想方設法讓課程更有用,更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課程教學的目標一方面固然要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而另一方面更多的則是培養(yǎng)實用類人才,畢竟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關注實用與就業(yè)的,教師對學生的這種關注心理應當充分理解并支持。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里,本來就包括了非常實際的教育觀念,孔子所提出的六藝(禮、射、樂、御、數(shù)、書)就非常重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古代文學濫觴的詩經(jīng),從孔子的觀點來看,同樣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更是強調了文學本身的實用特質。至于大學里面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體現(xiàn)出了我國傳統(tǒng)知識階層的理想人格與經(jīng)世致用精神。那么,對于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內容,不管從當代觀念還是從古代觀念而言,都應當注意其實用性內容,而并非只將其禁錮于象牙塔內不關窗外事的。
。ǘ┮龑W生領會正確的古代文學學習觀念。
高校古代文學內容與授課方式更應當關注作品里面所包含經(jīng)世致用思維,在人生意義的高度上使學生明確個人價值同群體價值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讓人生境界得到升華,將狹隘的實用觀念轉變成“大用”的超我觀念?梢哉f,積極而崇高的理想能夠給古代漢語學習帶來更大的動力,也能夠積極扭轉學生的心理偏見,充分意識到古代文學所包蘊的思想精華對于民生問題與政治問題的重要價值。比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歌,再比如韓愈、王安石等人的散文,都可以稱之為古代文學里面經(jīng)世致用的典型。當然,這種正確領會古代文學學習觀念的引導,不獨對于古代文學學習有益,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ㄈ┳尵唧w的教學內容架構更合理。
從目標確定的角度上來說,教學目標應當更有利于學生的專業(yè)定位,比如對于師范類學生而言,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整體感知,而對于其他專業(yè)學生,則要使其加強文學理論與經(jīng)典文本的研討。在對課程進行安排時,要普遍突出先講三分理論再用七分實踐的做法,這樣的課時安排能夠使學生在經(jīng)典文本里面得到更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審美感受,并加強知識的內化與遷移水平。
從教學技術的角度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樣是高校古代文學教學里面絕對不能忽視的部分。所以要特別加強學生的古代文學素養(yǎng)熏陶,并刻意增加寫作訓練的教學內容,應當使學生更多地閱讀古典文學作品,特別是那些名家與大家的作品。我們都知道,讀書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只有書讀得多了,寫作才會更輕松,更有味道。而具體落實到寫作教學部分,可以給學生多安排一些格律詩、詞、文言文、對聯(lián)的練習,或者是使學生觀看一些熱播的歷史影視劇,再對影視劇里面出現(xiàn)的典故進行文獻考證與批評,比如《赤壁》之于《三國志》,比如《畫皮》之于《聊齋》,比如《步步驚心》之于《紅樓夢》等,從學生所寫的優(yōu)秀文獻考證與批評文章里面,擇優(yōu)推薦給報刊進行發(fā)表。此外,通過網(wǎng)絡進行古典文學知識的學習與討論也是極其有效的辦法。
總 結:
在高校普通的課堂教學以外,還可以加強學生對自主科研的重視程度,在平素用閱讀報告的形成對文章內容加以深刻領會理解,并加強規(guī)范性論文的寫作練習,學生在閱讀報告與論文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古代文學知識自深的掌握與理解,并給將來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本文關鍵詞:高校古代文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06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6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