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的接受
本文關鍵詞: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的接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期,法國文化曾經(jīng)帶給中國文學界巨大影響,而其中影響最深的當屬海派文學,這一是開放性的時代契機與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形成。上海是最先開埠的城市之一。法國在上海設有法租界,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市政建設,使得法國文化在上海的痕跡隨處可見,上海也因此得名為“東方巴黎”。二是因為30年代海派文學消費性與都市性特征有其法國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國作家筆下的巴黎為海派作家描摹上海提供了摹本。海派作家許多有留學法國或者學習法文的經(jīng)歷,也為他們進一步了解法國文化奠定了基礎。本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主要概括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的前提條件:一是由于上海開埠使得封閉的上海變成了開放的上海,現(xiàn)代化進程大大加快,30年代的上海開放而包容,吸收了許多的外來文化,法國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是30年代的海派作家是有著法國文化淵源的,作為30年代海派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重要成員的新感覺派三位作家——施蟄存、劉吶鷗與穆時英,有兩位曾在受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獎學基金資助而創(chuàng)立的震旦大學讀書,學習法語,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翻譯,深受這一學習經(jīng)歷的影響。第二章系統(tǒng)梳理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接受的特點:一是接受法國文化范圍的多元性,二是厘清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三是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在創(chuàng)作中的本土化體現(xiàn)。第三章主要描述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對新時期以來海派文學的影響,雖然這二者之間相差近半個世紀,但卻是一脈相承,人們不難從新時期以來海派文學中找到30年代海派文學的影子,30年代海派文學為新時期以來海派文學的城市描寫提供了一個摹本,正如當初海派文學所面對的法國作家作品一樣。
【關鍵詞】:海派文學 法國文化 接受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3
- 一、問題的提出8-9
- 二、研究現(xiàn)狀綜述9-13
- 第一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的前提13-19
- 一、開放性的時代契機與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形成13-16
- 二、30年代海派作家與法國文化的淵源16-19
- 第二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的特點19-33
- 一、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范圍的多元性19-21
- 二、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21-28
- 三、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在創(chuàng)作中的本土化28-33
- 第三章 30年代海派作家接受法國文化對新時期以來海派文學的影響33-37
- 一、都市摹本的建立33-34
- 二、文化心態(tài)的延續(xù)34-37
- 結語37-38
- 參考文獻38-41
- 后記41-42
- 個人簡介42-43
- 在學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及著作情況4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海派文學的傳統(tǒng)[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2期
2 楊迎平;海派文學研究綜述[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陳思和;;復雜的叛逆性——現(xiàn)代海派文學的特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孫建巧;;還原海派——評黃德志《20世紀30年代海派文學研究》[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5 陳緒石;;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游移的家——論海派文學的中國傳統(tǒng)家文化主題[J];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6 張鴻聲;郝瑞芳;;海派文學的法國文化淵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7 黃田心;;都市的另類夢幻——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學對于都市態(tài)度的搖擺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8 蔡彤;振興海派質(zhì)疑[J];上海戲劇;1986年02期
9 應光耀;論海派文學的弄堂文化景觀[J];當代文壇;1994年05期
10 黃建生;重看海派文學的商業(yè)性[J];江海學刊;200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斤夫;;文學“特區(qū)”與海派文學[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3)[C];2009年
2 陳曄;;承繼、流變與創(chuàng)新:海派繪畫與近代上海文化[A];都市文化研究(第7輯)——城市科學與城市學[C];2012年
3 黃樂琴;;魯迅論海派[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4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學的走向——由兩篇小說佚文說開去[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金瑩 張瀅瑩 何晶;作家使命與海派精神[N];文學報;2012年
2 郭學勤;寧波籍電影家與“海派”文化[N];文藝報;2006年
3 記者 陳熙涵;海派文學為南方審美提供了坐標[N];文匯報;2010年
4 王琪森;上海·“1912年現(xiàn)象”論[N];文匯報;2007年
5 韓浩月;“京派”“海派”再來一場文學之爭?[N];工人日報;2010年
6 ;20世紀30年代文學的京派與海派[N];文匯報;2003年
7 王琪森;懷舊的人文價值和歷史語境[N];文學報;2006年
8 鄧金明 上海大學文學院;海派文學中的“上海時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錢乃榮;重讀魯迅論海派[N];東方早報;2012年
10 陳墨;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新景象[N];中國郵政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元蔚;海派文學與消費文化[D];吉林大學;2008年
2 孫琳;變異與重組:海派文學的歷史轉(zhuǎn)型研究(1927-1937)[D];南開大學;2013年
3 李潔;海派學習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艷梅;海派市民小說與現(xiàn)代倫理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6 顧琴;海派篆刻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洋洋;1930-1940年代海派文學城市空間敘事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姚媛;對“海派”畫家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15年
3 李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書寫[D];黑龍江大學;2015年
4 張璐;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的接受[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5 文艷霞;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作家的“唯美—頹廢”敘事[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何瀟;海派書法形成與現(xiàn)狀的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錚;“酒吧”與“弄堂”建構的“新海派”小說風情[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林紅英;社交舞與海派作家筆下的浮華都市[D];廈門大學;2009年
9 王麗麗;海派文學中女性形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任靜;海派女作家筆下的上海生活[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30年代海派作家對法國文化的接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4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40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