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史評與文質論的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史評與文質論的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13年
魏晉南北朝史評與文質論的發(fā)展
蔣迪
【摘要】:魏晉南北朝史學批評中的文質論與文論中的文質論具有共同的歷史淵源。魏晉南北朝史學批評中的文質論對于文辭與內容的觀點有別于文論中文質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重文輕質的觀點,而是秉承先秦兩漢時期更重視文章內容的傳統(tǒng),以重質輕文為其基本觀點。雖然,魏晉南北朝史學批評中的文質論不免受到當世文論中重文輕質的影響,有追求華麗風格的傾向。但是,其基本上還是秉持了重質輕文的傳統(tǒng)觀點,對當世過于重文輕質的觀點進行了一定的批判,并努力規(guī)范史學著作的寫作。其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在補充擴展了文論中文與質的內涵,使文與質不僅主要表現為華麗與質樸的兩種風格,還表現在形式與內容、潤色與真實,以及古言與今言之中。其次,通過許多秉承了重質輕文觀點的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為文論中文質論中的文質論走向“文質彬彬”的理想境界提供了理論訓實物上的借鑒。魏晉南北朝史學批評中的文質論不僅具有史學意義,同時還具有文論意義,是魏晉南北朝文論中文質論的組成部分。其重質輕文的傳統(tǒng)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世文論中過于重文輕質的文質論起到了補充和引導作用,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和文論中文質論的某些觀點一起,引領了中國古代文學朝文質并重方向發(fā)展的正確走向。而時至初唐時期,通過初唐史家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借鑒,魏晉南北朝史學批評中文質論對文論中文質論走向“文質彬彬”的引導和奠基作用才逐漸彰顯出來。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6.0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梅運生;從《詩品》的批評標準看鐘嶸的文質觀[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2 瞿林東;史學與藝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3 陳穎;美·審美·審美的史學——立足于美學與史學的交叉點并主要著眼于后者發(fā)展的邏輯推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林國妮;;試論審美對史學的影響——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逸傳”為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瞿林東;關于范曄史學思想的兩個問題[J];東岳論叢;2001年04期
6 瞿林東;;談中國古代的史論和史評[J];東岳論叢;2008年04期
7 黃前程;;文質論: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一個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8 薛富興;文與質:中國美學史的邏輯起點[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9 陳穎;;審美:史學的一個根本性問題[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10 游翔;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范疇與標尺[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正學,王建萍;《李寄》主題芻議——兼議六朝文學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郭皓政;;一部詩意的“歷史”——論《聊齋志異》的文本性質與歷史品格[J];蒲松齡研究;2006年01期
3 沈天水;;論馮夢龍的“情教”說[J];蒲松齡研究;2008年04期
4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5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6 曾垂超;李軍均;;小說評點文體的獨立:從子史之評到文學之評——劉辰翁《世說新語》評點的源流及意義論析[J];蒲松齡研究;2011年01期
7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8 熊壽康;讀《辭源》(修訂本)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9 王海青;魯迅論“三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10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羅凱;;御正與納言——兼論中書門下體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王錦貴;;遠覽《太史公書》 近用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產生背景鉤沉[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4 陳建農;;士族文化與六朝詩學的審美情趣[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鄭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蘭輝耀;;莊子技術觀的倫理精神及其現代價值[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陳若英;;信息公開——強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維度[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祝嬌嬌;醫(yī)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博;唐代藝伎與唐聲詩的傳播[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建輝;;史學批評原理片論[J];安徽史學;1991年03期
2 陳來;;“儒”的自我理解——荀子說儒的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黃潔;“任自然”:魏晉南北朝審美意識的主流[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陳穎;美·審美·審美的史學——立足于美學與史學的交叉點并主要著眼于后者發(fā)展的邏輯推論[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瞿林東;中國史學的遺產、傳統(tǒng)和當前發(fā)展趨勢[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01期
6 束景南;文質說:作為一種文化學的歷史發(fā)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01期
7 陳穎;;審美:史學的一個根本性問題[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8 梁紅燕;“逸”從隱逸人格向審美范疇的演進[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宋艷萍;孔子質文說與漢代文家特質[J];孔子研究;2003年04期
10 束世澄;;范曄與《后漢書》[J];歷史教學;1961年Z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溶;我國文章的文質論概貌觀[J];中州學刊;1991年01期
2 江源;“文質論”與古代雜文[J];宜賓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3 王運熙;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J];文學遺產;2002年05期
4 吳建民;古代“文質”論的三層內涵及“人”學之影響[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蔡育曙;;“文質論”的淵源及其發(fā)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85年03期
6 姚才剛;先秦禮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作——評《晚周禮的文質論》[J];江漢論壇;2005年05期
7 張穎;論劉勰在探討文學發(fā)展路徑中特殊地位的體現[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王寶大;文采生成淺論[J];求是學刊;1994年04期
9 黃前程;;文質論: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一個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10 楊念群;;“文質”之辯與中國歷史觀之構造[J];史林;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裕哲;;韓國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承宗;;從婦女史的視野深化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中村圭爾;夏日新;;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田余慶;;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過去和現在[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5 ;后記[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6 胡阿祥;;理解與重視魏晉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談”的理論與學說[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牟發(fā)松;;六朝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結集——新世紀問世的三部日文魏晉南北朝史著作介評之一[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曾新;;山東大學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9 黃烈;;評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特點——代序[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10 張承宗;;從婦女史的視野深化魏晉南北朝史研究[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曉明;[N];文匯報;2011年
2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沙知;[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林國妮;[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楊紅英;[N];大同日報;2008年
5 徐蘋芳;[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丁磐石;[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7 特約記者 李夢澤;[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記者 曹繼軍;[N];光明日報;2001年
9 張兵;[N];光明日報;2003年
10 徐振貴;[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艾璐;荀子功利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2 李磊;東漢魏晉南北朝士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東洋;魏晉南北朝考課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唐燮軍;魏晉南北朝史學探微[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尚永琪;3-6世紀佛教傳播背景下的北方社會群體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李麗;《魏書》詞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洪蓉;《禮記》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8 俞明;歷史名勝與中國古代文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迪;魏晉南北朝史評與文質論的發(fā)展[D];西南大學;2013年
2 張顥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文質論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謝珺晗;應玚、應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洪柱;孔子文學思想及其影響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周小燕;論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功用觀[D];新疆大學;2012年
6 謝亦峰;魏晉南朝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李寧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新觀念探索[D];山西大學;2007年
8 李靜;魏晉南北朝少兒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春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泰山羊氏[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毛騰飛;魏晉南北朝孝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魏晉南北朝史評與文質論的發(fā)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51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daiwenxuelunwen/16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