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01 09:05
截止到2017年12月份,我國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了55.8%,網民規(guī)模突破了7.7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國的網民數(shù)量已經突破了7.7億,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網民數(shù)量的增長,網民規(guī)模的擴大,網絡社會大幕的拉開,我國已確定無疑地進入了網絡參與時代�!盎ヂ�(lián)網+”時代的到來,國家經濟結構、社會力量對比、信息傳播方式、公共話語權和輿論主導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民社會的到來,民間草根力量隨之崛起,不斷涌現(xiàn)在公共話語領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享有平等的公共話語權。與此同時,人們進入了“大眾麥克風”的信息時代,廣大民眾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獲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政府不再占據(jù)話語權的主導地位,也無法掌控社會輿論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些無疑對政府的治理和公信力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由于網絡參與的準入門檻低,網絡參與者更是良莠不齊,惡意抨擊政府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些都在不斷透支著政府公信力,使政府面臨著“塔西佗陷阱”的困境。在網絡參與背景下,怎樣提高政府公信力,重塑政民間的信任關系,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及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以網絡參與為研究背景,將文章分為四個章...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網絡參與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內涵及發(fā)展現(xiàn)狀
1.1 網絡參與的含義及現(xiàn)狀
1.1.1 網絡參與的含義
1.1.2 網絡參與的特點
1.1.3 網絡參與的途徑
1.2 政府公信力的含義及現(xiàn)狀
1.2.1 政府公信力的含義
1.2.2 政府公信力的現(xiàn)狀
1.2.3 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因素
第二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契機
2.1 積極的公民參與,提高了政府的決策質量
2.2 多樣的監(jiān)督渠道,規(guī)范了政府的行政行為
2.3 便捷的互動方式,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三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挑戰(zhàn)
3.1 公眾的認知偏差,削弱了公信力的輿論基礎
3.1.1 信息不對稱影響政府信用的建立
3.1.2 網絡謠言削弱著政府的誠信形象
3.2 網絡信息的公開,考驗著公信力的建設水平
3.3 信息的裂變傳播,增加了公信力的建設難度
3.4 事件的蝴蝶效應,加劇了政民間的信任危機
第四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徑
4.1 更新政府思想觀念: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理念調整
4.1.1 轉變政府行政理念,加強政府的信用建設
4.1.2 加快政府回應速度,重塑互信的政民關系
4.1.3 主動公開政務信息,搶占信息發(fā)布制高點
4.2 推進相關制度改革: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制度供給
4.2.1 創(chuàng)新網絡監(jiān)督機制,提高政府信用的建設水平
4.2.2 提高“法治GDP”,奠定政府信用的法律基礎
4.2.3 完善信用評估制度,培養(yǎng)政府良好的誠信習慣
4.3 強化公民道德建設: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環(huán)境塑造
4.3.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構建社會信用體系
4.3.2 大力宣傳信用文化,營造全民誠信氛圍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再論互聯(lián)網時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設[J]. 褚松燕.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8(01)
[2]政府公信力與社會問責的關系研究[J]. 土曉曄,梁勇,吳一凡. 領導科學. 2017(35)
[3]網絡群體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演變:一個多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J]. 侯俊東,肖人彬. 管理評論. 2017(10)
[4]2017中國信用小康指數(shù):77.8 信用獎懲在升溫[J]. 劉彥華. 小康. 2017(22)
[5]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源及對策探究[J]. 汪旻艷.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6(06)
[6]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深層原因分析[J]. 張艷.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6(S1)
[7]網絡問政背景下的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J]. 朱錦英.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2)
[8]政府公信力建設(2005—2015):進展、挑戰(zhàn)與展望[J]. 崔慧姝,周望. 領導科學. 2016(05)
[9]網絡輿情視域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與提升[J]. 張旭霞,李慧媛.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5(05)
[10]中央政府公信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CGSS2010年數(shù)據(jù)[J]. 王慶林,陳舒笛.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09)
博士論文
[1]當代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研究[D]. 宋超.山東大學 2013
[2]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研究[D]. 王法碩.復旦大學 2012
[3]政府公信力若干問題研究[D]. 郝玲玲.吉林大學 2010
[4]政治信任研究[D]. 周治偉.中共中央黨校 2007
本文編號:3734062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網絡參與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內涵及發(fā)展現(xiàn)狀
1.1 網絡參與的含義及現(xiàn)狀
1.1.1 網絡參與的含義
1.1.2 網絡參與的特點
1.1.3 網絡參與的途徑
1.2 政府公信力的含義及現(xiàn)狀
1.2.1 政府公信力的含義
1.2.2 政府公信力的現(xiàn)狀
1.2.3 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因素
第二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契機
2.1 積極的公民參與,提高了政府的決策質量
2.2 多樣的監(jiān)督渠道,規(guī)范了政府的行政行為
2.3 便捷的互動方式,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三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挑戰(zhàn)
3.1 公眾的認知偏差,削弱了公信力的輿論基礎
3.1.1 信息不對稱影響政府信用的建立
3.1.2 網絡謠言削弱著政府的誠信形象
3.2 網絡信息的公開,考驗著公信力的建設水平
3.3 信息的裂變傳播,增加了公信力的建設難度
3.4 事件的蝴蝶效應,加劇了政民間的信任危機
第四章 網絡參與背景下我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徑
4.1 更新政府思想觀念: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理念調整
4.1.1 轉變政府行政理念,加強政府的信用建設
4.1.2 加快政府回應速度,重塑互信的政民關系
4.1.3 主動公開政務信息,搶占信息發(fā)布制高點
4.2 推進相關制度改革: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制度供給
4.2.1 創(chuàng)新網絡監(jiān)督機制,提高政府信用的建設水平
4.2.2 提高“法治GDP”,奠定政府信用的法律基礎
4.2.3 完善信用評估制度,培養(yǎng)政府良好的誠信習慣
4.3 強化公民道德建設: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環(huán)境塑造
4.3.1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構建社會信用體系
4.3.2 大力宣傳信用文化,營造全民誠信氛圍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再論互聯(lián)網時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設[J]. 褚松燕.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8(01)
[2]政府公信力與社會問責的關系研究[J]. 土曉曄,梁勇,吳一凡. 領導科學. 2017(35)
[3]網絡群體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演變:一個多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J]. 侯俊東,肖人彬. 管理評論. 2017(10)
[4]2017中國信用小康指數(shù):77.8 信用獎懲在升溫[J]. 劉彥華. 小康. 2017(22)
[5]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根源及對策探究[J]. 汪旻艷.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 2016(06)
[6]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深層原因分析[J]. 張艷.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6(S1)
[7]網絡問政背景下的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J]. 朱錦英.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02)
[8]政府公信力建設(2005—2015):進展、挑戰(zhàn)與展望[J]. 崔慧姝,周望. 領導科學. 2016(05)
[9]網絡輿情視域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與提升[J]. 張旭霞,李慧媛.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 2015(05)
[10]中央政府公信力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CGSS2010年數(shù)據(jù)[J]. 王慶林,陳舒笛.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09)
博士論文
[1]當代中國網絡政治參與研究[D]. 宋超.山東大學 2013
[2]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研究[D]. 王法碩.復旦大學 2012
[3]政府公信力若干問題研究[D]. 郝玲玲.吉林大學 2010
[4]政治信任研究[D]. 周治偉.中共中央黨校 2007
本文編號:3734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7340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