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移動網絡論文 >

高校校園網規(guī)劃與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0-10-10 07:20
   近十年來,隨著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熱的興起,以數字化校園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迅速發(fā)展,高;镜慕虅战虒W管理、人事、科研、后勤系統(tǒng)管理、數字圖書館、視頻點播服務系統(tǒng)、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校園一卡通和翻轉智慧課堂等各類應用無時無刻都在深刻影響著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工作、生活、學習以及思維方式,引發(fā)了高校教學、管理及知識傳播等方式的新變革。而作為智慧校園或數字校園的根基,校園網這一基礎平臺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要求把校園網建設成為一個高可用性、高穩(wěn)定性、可管可控及可平滑擴展升級的高效網絡。本文以某高校第三校區(qū)校園網項目建設為背景,跟蹤研究了國內外高校校園網建設的特性和優(yōu)缺點后,從校區(qū)目前實際情況和未來發(fā)展入手,依據目前校園網建設的主流技術,設計提出了完整的高校校園網建設方案,方案中對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的網絡拓撲、路由規(guī)劃、安全部署等關鍵技術選擇及各類網絡連接設備的選型、網絡IP地址規(guī)劃、管理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設計,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同時也對投入運行的校園網進行了后期相關技術及性能的測試和優(yōu)化,以保證交付使用后的校區(qū)校園網絡高效穩(wěn)定安全地運行。本文涉及到的相關網絡關鍵技術有:虛擬交換機VSS技術、TRUNK技術、虛擬局域網(VLAN)、OSPF路由協(xié)議、VTP等,并對項目要實施過程中的這些技術的具體方案逐一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時針對相關設備的主要配置過程及配置方法也進行了相應說明,保障項目能按照設計方案穩(wěn)步實施。目前該校區(qū)校園網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經過較長時間的試運行后,證明了本網絡方案的設計及具體實施已完全能滿足校區(qū)教師教學科研、職員辦公、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已達到預期效果。
【學位單位】:青島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TP393.18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背景
    1.2 課題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國內外高校校園網現狀
        1.3.1 國外高校校園網現狀
        1.3.2 國內高校校園網現狀
    1.4 網絡建設目標及設計原則
        1.4.1 網絡建設目標
        1.4.2 網絡建設原則
    1.5 建設需求
        1.5.1 網絡多出口需求
        1.5.2 網絡安全需求
        1.5.3 管理需求
第二章 關鍵技術
    2.1 VSS技術
        2.1.1 VSS技術介紹
        2.1.2 VSS技術優(yōu)勢
    2.2 端口聚合Ether Channel
    2.3 VLAN與TRUNK
        2.3.1 VLAN概述
        2.3.2 TRUNK的介紹
    2.4 網絡地址轉換(NAT)
        2.4.1 NAT概述
        2.4.2 NAT的應用環(huán)境
        2.4.3 設置NAT的條件
    2.5 VTP
    2.6 DHCP snooping
    2.7 動態(tài)ARP監(jiān)測(DAI)
    2.8 源IP防護(IP Source Guard)
    2.9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OSPF
第三章 網絡總體設計
    3.1 網絡整體架構
    3.2 校園網網絡邏輯層次
        3.2.1 核心層
        3.2.2 匯聚/分發(fā)層
        3.2.3 接入層
    3.3 網絡設備命令規(guī)則
    3.4 IP地址規(guī)劃
        3.4.1 教育網公網IP地址段規(guī)劃
        3.4.2 私網IP地址段規(guī)劃
        3.4.3 網絡設備管理地址分配表
        3.4.4 設備互聯(lián)地址分配表
        3.4.5 VLAN劃分及網關地址
    3.5 網絡設備接口描述規(guī)則
    3.6 路由總體規(guī)劃
        3.6.1 校區(qū)路由設計
        3.6.2 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總體設計
    3.7 交換設計
        3.7.1 VSS設計
        3.7.2 聚合端口Ether Channel設計
        3.7.3 TRUNK設計
        3.7.4 VTP設計
    3.8 網絡安全設計
        3.8.1 防火墻部署
        3.8.2 IDS入侵檢測模塊部署
        3.8.3 網絡設備安全加固
        3.8.4 二層網絡安全
    3.9 認證計費系統(tǒng)
    3.10 DHCP服務
    3.11 網絡管理系統(tǒng)
第四章 區(qū)域詳細設計
    4.1 網絡核心區(qū)詳細設計
        4.1.1 核心區(qū)設備型號及數量
        4.1.2 設備槽位及板卡詳細表
        4.1.3 核心區(qū)拓撲結構及連接方式
        4.1.4 VSS設計
        4.1.5 路由設計
    4.2 互聯(lián)網出口區(qū)域
        4.2.1 設備型號及其數量
        4.2.2 設備板卡槽位圖
        4.2.3 互聯(lián)網出口區(qū)拓撲及連接方式
        4.2.4 互聯(lián)接口信息
        4.2.5 路由協(xié)議
        4.2.6 EC端口聚合
        4.2.7 防火墻部署
    4.3 DMZ服務器區(qū)
        4.3.1 設備型號及數量
        4.3.2 設備板卡槽位圖
        4.3.3 拓撲及連接方式
        4.3.4 互聯(lián)接口信息
        4.3.5 DMZ區(qū)路由協(xié)議
        4.3.6 DMZ區(qū)防火墻部署
    4.4 其他區(qū)域
        4.4.1 設備型號及其數量
        4.4.2 拓撲及連接方式
        4.4.3 互聯(lián)接口信息
        4.4.4 路由協(xié)議
第五章 測試
    5.1 校區(qū)出口聯(lián)通性測試
        5.1.1 移動出口區(qū)
        5.1.2 CERNET出口區(qū)
        5.1.3 校區(qū)間聯(lián)通性
    5.2 校區(qū)內聯(lián)通性測試
        5.2.1 核心到匯聚聯(lián)通性
        5.2.2 匯聚到接入聯(lián)通性
        5.2.3 終端到互聯(lián)網出口聯(lián)通性
    5.3 路由測試
        5.3.1 互聯(lián)網訪問路由
        5.3.2 校區(qū)間路由
    5.4 流量測試
        5.4.1 24小時上行流量
        5.4.2 24小時下行流量
    5.5 在線用戶量測試
    5.6 用戶端撥號測試
        5.6.1 用戶端設置
        5.6.2 用戶端撥號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
    6.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雪嬋;;管理虛擬防火墻[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18年02期

2 程永青;;淺談OSPF協(xié)議的基本原理及其仿真[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年36期

3 劉瑋;;某高職院校新校區(qū)校園網規(guī)劃與設計[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6年11期

4 李洪;伍思源;渠凱;王發(fā)光;宋阿芳;李青;黃斯偉;王榮;;大規(guī)模云資源池中虛擬防火墻部署問題研究[J];電信科學;2014年S1期

5 楊運濤;;無線局域網技術在校園網建設中的應用[J];計算機安全;2014年09期

6 楊運濤;;基于數據鏈路層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策略及實現[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4年05期

7 童星;;青島理工大學(臨沂)校園網規(guī)劃與設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3年12期

8 李海斌;;計算機校園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24期

9 王笑娟;鄒仁明;彭雋;班利軍;;OSPF在校園網中的實現[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10 張莉;;高校信息化建設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J];計算機教育;2008年2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童星;青島理工大學(臨沂)校園網規(guī)劃與設計[D];青島理工大學;2014年

2 張立峰;基于防火墻和三層交換機的校園網絡安全策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馮勝安;校園網絡的設計及實施方案應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349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28349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b3c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