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wǎng)絡中一種基于進化博弈的資源配置模型
本文選題:對等網(wǎng)絡 + 廣義隨機圖; 參考:《軟件學報》2013年03期
【摘要】:合理的資源配置能夠有效地改進非結構化P2P網(wǎng)絡的查詢性能,提高資源副本的可獲得性.當前,資源配置研究多集中在各種類型資源副本的定量分析和分布式配置策略上,節(jié)點獨立地選擇資源副本進行配置,并未考慮節(jié)點間配置行為的交互作用.P2P網(wǎng)絡中節(jié)點只維護若干與鄰居節(jié)點的連接,掌握局部信息,因而在交互過程中可將節(jié)點視為有限理性節(jié)點.在分析查詢性能與節(jié)點資源配置行為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構造查詢性能相關的節(jié)點收益函數(shù),將資源配置問題模型化為一種進化博弈,通過對進化過程的描述能夠有效分析節(jié)點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交互關系以及可獲得的查詢性能.仿真實驗結果表明,資源配置進化模型可獲得更高的查詢成功率和近似最優(yōu)的平均查詢跳數(shù),且保持相對較低的冗余度.
[Abstract]: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ery performance of unstructured P2P networks and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 replica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resource alloc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distributed configuration strategy of various types of resource replicas, and nodes independently select resource replicas to configure. The interaction of configuration behavior between nodes is not considered. In P2P networks, nodes only maintain some connections with neighbor nodes and hold loc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nodes can be regarded as finite rational nod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ery performance and node resource allocation behavior, the node income function related to query performanc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blem is modeled as an evolutionary game. By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interaction of nod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query performance can be analyzed effectively.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can obtain higher query success rate and approximate optimal average query hops and maintain relatively low redundancy.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2010CB3281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070161,61202449,61272054,61003257)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0BAI88B03,2011BAK21B02) 高等學校博士點學科專項科研基金(20110092130002)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研基金(2010ZX01044-001-001)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08030) 江蘇省產(chǎn)學研前瞻性聯(lián)合研究項目(BY2012202) 江蘇省科技成果轉(zhuǎn)化專項資金項目(BA2012036) 江蘇省網(wǎng)絡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BM2003201) 教育部計算機網(wǎng)絡與信息集成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資助項目(93K-9) 上海市可擴展計算與系統(tǒng)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資助項目(2010DS680095) 浙江師范大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省級重中之重學科開放基金(ZSDZZZZXK34) 中國教育科研網(wǎng)格ChinaGrid資助項目
【分類號】:TP393.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靜,盧錫城,王意潔,楊侃;面向MANET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自適應副本放置算法研究[J];通信學報;2004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衛(wèi)華;石靜;;P2P流媒體服務中的索引技術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25期
2 崔曉微;董雷剛;;非結構化P2P搜索方法分析及展望[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李鴻;用D-LINK網(wǎng)卡組裝Win98對等網(wǎng)絡[J];電子技術;2000年09期
4 程學旗,呂建明,周昭濤;基于對等網(wǎng)絡的全文信息檢索[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4年12期
5 凌仕勇,龔錦紅;淺談對等網(wǎng)絡計算的模型和發(fā)現(xiàn)機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5年11期
6 夏琪,汪為農(nóng),楊瑞君;對等網(wǎng)絡中分布式查找算法的分析比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S1期
7 鄭倩冰;彭偉;朱培棟;盧錫城;;通用對等網(wǎng)絡模擬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6年01期
8 宋偉;盧正鼎;李瑞軒;於光燦;;一種Peer-to-Peer環(huán)境下的綜合信任模型[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06年05期
9 李寅;馬范援;鄒福泰;;基于分布式哈希表對等網(wǎng)絡的Web服務發(fā)現(xiàn)[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10 唐卓;盧正鼎;李瑞軒;李紅平;;基于移動代理的P2P網(wǎng)絡安全風險評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瀟;董劍;劉宏偉;李洋;楊孝宗;;對等網(wǎng)絡中基于失效規(guī)律的自適應失效檢測器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容錯計算學術會議(CFTC'2011)論文集[C];2011年
2 韓麗;雷振明;;對等網(wǎng)絡的資源查找機制[A];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新進展——2005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辛穎;于守健;樂嘉錦;;對等網(wǎng)絡中基于DHT的Web服務發(fā)現(xiàn)[A];第二十一屆中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技術報告篇)[C];2004年
4 梁衛(wèi)芳;黃建華;;基于混合P2P的可運營流媒體服務體系的研究[A];2007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7年
5 茍紅玲;孫衛(wèi)喜;;P2P對等網(wǎng)絡信任模型研究[A];2011高等職業(yè)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yè)學術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梁克;;對等網(wǎng)絡技術的研究[A];江蘇省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張雪;彭宇行;孫志剛;劉鋒;;基于對等網(wǎng)的隧道技術研究[A];2005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余智華;;Peer-to-Peer網(wǎng)絡中的信任模型與惡意行為分析[A];全國網(wǎng)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討會'2005論文集(上冊)[C];2005年
9 高長喜;章甫源;辛陽;鈕心忻;楊義先;;P2P網(wǎng)絡中蠕蟲傳播與防治模型的研究[A];2006年首屆ICT大會信息、知識、智能及其轉(zhuǎn)換理論第一次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彭俊杰;盧正鼎;李瑞軒;;一種改進的非結構化P2P網(wǎng)絡搜索方法[A];2006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伍班權;對等網(wǎng)絡(P2P)的三大應用[N];計算機世界;2002年
2 劉宇紅;利用SBS改造對等網(wǎng)絡[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3 ;競開協(xié)同之星(GK-Star)獨特的網(wǎng)絡技術架構 擴展對等網(wǎng)絡[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4 上海交通大學金橋網(wǎng)絡工程中心 李振武 白英彩;影響Internet未來的對等網(wǎng)絡(P2P)[N];計算機世界;2002年
5 四川 李定川;建立Win2000對等網(wǎng)絡[N];電腦報;2003年
6 郭瑩;點擊科技綜合·協(xié)同·對等[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7 門馬;從具體案例看協(xié)同政務選型[N];計算機世界;2004年
8 中科院計算所 羅杰文;P2P應用研究與展望[N];計算機世界;2006年
9 本報記者 王俊鳴;2007:最令人怦然心動的十大新興技術[N];科技日報;2007年
10 晨臻;讓DU DU助IE下載健步如飛[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艦;對等網(wǎng)絡有效搜索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劉乃文;Internet環(huán)境下的資源管理模型及算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鐵軍;非結構化對等網(wǎng)絡資源定位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4 彭浩;復雜對等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安全機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5 姚宏;面向異構應用的對等網(wǎng)絡平臺關鍵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王平;非結構化對等網(wǎng)絡中的信任機制及搜索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7 徐明;對等網(wǎng)絡中的查詢路由與重構機制[D];復旦大學;2010年
8 高國強;對等網(wǎng)絡分布式緩存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歐中洪;結構化對等網(wǎng)絡:分等級體系結構研究和性能評價[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10 孫華;對等網(wǎng)絡信譽管理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明輝;P2P環(huán)境下應用層組播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張迎峰;基于對等網(wǎng)絡(peer-to-peer)的遠程數(shù)據(jù)共享模式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3年
3 仇文軍;流媒體技術在對等網(wǎng)上的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5年
4 左洪嚴;結構化P2P網(wǎng)絡與應用層組播[D];東華大學;2006年
5 王陽;基于DHT的流媒體服務體系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張辰;DyChord:一種動態(tài)自適應結構化P2P網(wǎng)絡[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7 陳晨;結構化對等網(wǎng)絡中訪問熱點引起的負載均衡技術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8 晏櫻;P2P網(wǎng)絡中可信訪問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9 李卿;支持向量機在P2P網(wǎng)絡流量檢測中的應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10 王炯;對等網(wǎng)絡中搜索算法與資源最優(yōu)分布策略的研究與應用[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640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206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