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與人 南京廖華
本文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傳播與新型人際傳播模式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微信與人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機而興起的即時通訊軟件,因其移動化、社交化、本地化、私密性、時尚性等特征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1]。從2011年1月11日產品試水到2013年11月用戶突破6億用了不到三年時間[2]。騰訊總裁曾在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提到微信每日活躍用戶數超過一億。
打開我的微信,仔細看了看我最常用的功能。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微信不僅能夠發(fā)送文字信息,還可以發(fā)送音頻、圖片等等,不僅使聊天更加快捷和方便,另外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某些可能用文字無法傳達的信息。例如復雜的心情可以用表情代替,激動的情緒可以用語音來傳遞。另外群組聊天的功能也為我的通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如果說上述這些功能手機QQ也能實現,為什么選擇了微信呢?我覺得朋友圈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誘惑力。和QQ空間相比,微信朋友圈相對更加私密。所發(fā)的消息只有我自己的朋友可見,下邊的評論也只有當互相是好友時才能看見,相對給人更私密和親切的感覺。微信的使用已經不僅局限在年輕人之間,也成為了我與老師、家人交流的主要通訊工具。
微信從開發(fā)至今,確實給大家的生活注人了一股新的熱潮,開拓了通訊和溝通方式的新天地。以前人們初次見面會互留手機號,而現在互加微信似乎更為熱門。那么微信可以成為目前主流溝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微信既汲取了QQ等即時工具的及時性、互動性等優(yōu)勢,又具備了SNS的社交與共享功能,同時還兼具手機媒體的可移動、私密、貼身、語音等優(yōu)點,提供全方位的、獨特的感官體驗。微信所提供的快餐式的溝通方式,契合了現代人青睞方便、快捷、互動溝通方式的價值心理,因而極具吸引力。
“搖一搖”與”附近的人”為人際互動提供了可能。前者主要得益于符號的互動,依托微信搭建的“場”,在相同的規(guī)則下,使用同一功能、同一時間段、同一動作,實現關系的匹配,為交際程度深入的實現提供可能。后者的建立是基于地緣的弱關系,使得用戶可以查看到地里位置在1000米范圍內的用戶,在眾多備選的好友中, 篩選出合適的交往對象,發(fā)出建立好友請求。“附近的人”功能實現了陌生人網絡交際由遠距離向近距離的轉變,使交際符合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規(guī)則,更具吸引力。
“朋友圈”的建立滿足了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心理距離的要求。微信建立的關系圈可以分為因工作關系組成的工作圈、因生活關系建立的生活圈、因興趣愛好或社會活動等建立的朋友圈、因學習關系建立的學業(yè)圈、親人或伴侶為核心的家庭圈。不同類型的人際關系比例搭配以實現不同的需求。用戶可以在不同的圈子之間分享自己不同深度的情感,互不影響,對心理距離進行了有效分類和保護。
微信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其功能已不單純局限于溝通工具。微信的定位本并不是媒體屬性,,本質上是一種社交方式,但微信公眾賬號的出現形成的是私密性與公共性交織的空間,為傳統(tǒng)媒體和創(chuàng)痛媒體人“去媒體化”“去中心化”提供了可能。微信公眾賬號具有“深社交、精傳播、強關系”的傳播特性,成為媒體人試水自媒體的天然試驗場,為媒體人開辟個人話語領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微信關系話的傳播模式同時也激發(fā)著用戶參與的熱情,拓展了公共討論的空間。
微信自媒體的產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不管是用戶基數,還是緊密的社交關系鏈,很難有一個新的平臺有比微信更加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有實時交流、消息發(fā)送和素材管理。微信媒體實現了“一對多”的信息傳播方式,可直接將信息推送到用戶手機。減小了傳統(tǒng)宣傳模式帶來的巨額廣告費用;谝陨咸匦裕⑿胚@種自媒體方式很快興起,成為了當下最省錢又最高效的宣傳方式。《2013年中國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研究報告》的數據提到,用戶關注最多的是資訊類公眾平臺,占比達65.7%,用戶關注公眾平臺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3]。
總的來說,微信整合了諸多網絡工具的功能,形成了三維溝通矩陣{4},成為了它占據網絡溝通主流市場,變成人們首選的通訊工具的有力原因。
參考文獻
1. 張瑜.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傳播與新型人際傳播模式探究[J].新聞知識.2014(2): 19-21
2. 王歡,祝陽.人際交往視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討[J].現代情報.2014,34(2): 82-85
3. 曹曦.微信及微信自媒體探究[J].中外企業(yè)家.2014(12): 246-246
4. 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7):7l-72
本文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傳播與新型人際傳播模式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01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ydhl/20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