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玉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31 21:27
玉不琢,不成器。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開采和使用玉石最早的國家,從新石器時期“玉石分家”開始,玉器文化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更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的見證者。正是這樣融合了物質(zhì)與精神及多種品格的獨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玉器,有的靜靜地倚臥在博物館里,為我們揭開歷史迷霧;有的還長眠地下,等待我們發(fā)掘邂逅。直至今日,人們已淡忘了原凝聚于玉器中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巫覡文化也從猙獰的獸面紋中慢慢消散。鑒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特殊,本文先從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四個方面分析春秋戰(zhàn)國玉器大發(fā)展的原因,系統(tǒng)介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及春秋戰(zhàn)國墓葬考古發(fā)掘綜述。重點分析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兩大時期考古發(fā)掘所出土的玉器,研究其造型、紋飾、形制及加工工藝,通過對比研究春秋戰(zhàn)國玉器的發(fā)展。再通過春秋戰(zhàn)國墓葬個案研究,進一步證實研究結(jié)果。最后站在中國玉器發(fā)展史的長河里,研究分析春秋戰(zhàn)國玉器的歷史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對春秋玉器和戰(zhàn)國玉器的研究對比,從紋樣、造型、玉石材質(zhì)、琢玉工藝逐項深入分析,揭示春秋戰(zhàn)國玉器的演變過程。以及春秋戰(zhàn)國玉器對于整一玉器發(fā)展史的作用,為現(xiàn)代玉雕行業(yè)在造型、紋飾及形制設計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春秋早期玉器(季子杰整理)
邊緣有凹刻槽,以左右兩側(cè)斜邊最為明顯,表面飾有雙勾陰刻線紋飾,中部似為一獸面形象。(圖2-2:5)Ⅱ式器體中間呈三角形凸起,三條邊緣都有成對小穿孔。(圖 2-2:6)按現(xiàn)有館藏玉器中,有與此相似的,是中間三角形凸呈透雕的獸形云紋牌飾。4)圓形透雕玉牌飾器型為圓形,器體較厚,石質(zhì)。形制似龍形,龍身呈蜷曲狀,表面飾有雙勾陰刻線紋。該玉器出土于河南上村嶺虢國墓(圖 2-2:7),據(jù)考古報告記述,出土時位于死者的腰間,故定義為腰帶飾。另外海外博物館有一館藏玉器,與此甚是相似。(圖 2-2:8)(四) 玉柄形器玉柄形器始見于新石器石器,夏代為國之重器,少見與春秋時期,為西周遺物。河南平頂山應國侯墓出土(圖 2-2:9),考古發(fā)掘銘文研究表明,其來源為西周王室賞賜,標志著墓主人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地位。河南登封告成鄭國墓出土(圖 2-2:10),墓主人是鄭伯公子子耳,春秋早期曾入為王室卿士,柄形器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實墓主人為鄭國貴族嫡系子弟。(五) 玉環(huán)《爾雅·釋器》[49]:“好倍肉
圖 2-3 春秋中期玉器(季子杰整理)1 玉人首 2 人首環(huán) 3-10 虎形佩(3 隨縣季氏梁古墓,4 侯馬上馬村 M13,其余出自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4) 獸面紋佩春秋中期出土的獸面紋佩數(shù)量眾多,但器型大小各異,所飾紋飾或繁或簡,差別較大。大部分獸面紋佩器體上端及左右兩側(cè)邊緣都有凹口或凸齒存在,僅少數(shù)左右是兩側(cè)邊緣斜直。經(jīng)整理研究,將出土的獸面佩飾細以下分為七種形式。Ⅰ式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器體上端及左右兩側(cè)邊緣均有凸齒。主體獸面紋由雙勾陰刻夔龍紋組成,布滿紋飾極富裝飾性,以致于獸面紋難于辨識。(圖 2-4:1)Ⅱ式上半部飾以蟠虺紋,下半部雕有一獸面,用陰刻線飾眼、口、眉。(圖2-4: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洛陽體育場路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 劉富良,安亞偉,尚巧云,胡小寶,胡瑞,高向楠,高虎. 文物. 2011(05)
[2]陜西出土的古代玉器——春秋戰(zhàn)國篇[J]. 劉云輝. 四川文物. 2010(05)
[3]古人玉器仿古,重在承古新雕[J]. 賈嘉. 藝術市場. 2009(11)
[4]仿古玉與清宮舊藏明代仿古玉器[J]. 張廣文. 紫禁城. 2008(12)
[5]拂去千年積塵——山西定襄縣中霍東周墓發(fā)掘紀實[J]. 田雷. 文物天地. 1997(01)
[6]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J]. 徐天進,孟躍虎,李夏廷,張奎. 文物. 1995(07)
[7]東周中原玉器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曲石. 中原文物. 1991(04)
[8]山西臨猗縣程村兩座東周墓[J]. 趙慧民,李百勤,李春喜. 考古. 1991(11)
[9]兩周玉器[J]. 曲石. 考古學集刊. 1991 (00)
[10]山西潞城縣潞河東周、漢墓[J]. 侯艮枝. 考古. 1990(11)
碩士論文
[1]戰(zhàn)國時期楚國組玉佩研究[D]. 羅丹.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2016
本文編號:3375642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春秋早期玉器(季子杰整理)
邊緣有凹刻槽,以左右兩側(cè)斜邊最為明顯,表面飾有雙勾陰刻線紋飾,中部似為一獸面形象。(圖2-2:5)Ⅱ式器體中間呈三角形凸起,三條邊緣都有成對小穿孔。(圖 2-2:6)按現(xiàn)有館藏玉器中,有與此相似的,是中間三角形凸呈透雕的獸形云紋牌飾。4)圓形透雕玉牌飾器型為圓形,器體較厚,石質(zhì)。形制似龍形,龍身呈蜷曲狀,表面飾有雙勾陰刻線紋。該玉器出土于河南上村嶺虢國墓(圖 2-2:7),據(jù)考古報告記述,出土時位于死者的腰間,故定義為腰帶飾。另外海外博物館有一館藏玉器,與此甚是相似。(圖 2-2:8)(四) 玉柄形器玉柄形器始見于新石器石器,夏代為國之重器,少見與春秋時期,為西周遺物。河南平頂山應國侯墓出土(圖 2-2:9),考古發(fā)掘銘文研究表明,其來源為西周王室賞賜,標志著墓主人與眾不同的特殊身份地位。河南登封告成鄭國墓出土(圖 2-2:10),墓主人是鄭伯公子子耳,春秋早期曾入為王室卿士,柄形器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證實墓主人為鄭國貴族嫡系子弟。(五) 玉環(huán)《爾雅·釋器》[49]:“好倍肉
圖 2-3 春秋中期玉器(季子杰整理)1 玉人首 2 人首環(huán) 3-10 虎形佩(3 隨縣季氏梁古墓,4 侯馬上馬村 M13,其余出自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4) 獸面紋佩春秋中期出土的獸面紋佩數(shù)量眾多,但器型大小各異,所飾紋飾或繁或簡,差別較大。大部分獸面紋佩器體上端及左右兩側(cè)邊緣都有凹口或凸齒存在,僅少數(shù)左右是兩側(cè)邊緣斜直。經(jīng)整理研究,將出土的獸面佩飾細以下分為七種形式。Ⅰ式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器體上端及左右兩側(cè)邊緣均有凸齒。主體獸面紋由雙勾陰刻夔龍紋組成,布滿紋飾極富裝飾性,以致于獸面紋難于辨識。(圖 2-4:1)Ⅱ式上半部飾以蟠虺紋,下半部雕有一獸面,用陰刻線飾眼、口、眉。(圖2-4: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洛陽體育場路東周墓發(fā)掘簡報[J]. 劉富良,安亞偉,尚巧云,胡小寶,胡瑞,高向楠,高虎. 文物. 2011(05)
[2]陜西出土的古代玉器——春秋戰(zhàn)國篇[J]. 劉云輝. 四川文物. 2010(05)
[3]古人玉器仿古,重在承古新雕[J]. 賈嘉. 藝術市場. 2009(11)
[4]仿古玉與清宮舊藏明代仿古玉器[J]. 張廣文. 紫禁城. 2008(12)
[5]拂去千年積塵——山西定襄縣中霍東周墓發(fā)掘紀實[J]. 田雷. 文物天地. 1997(01)
[6]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fā)掘[J]. 徐天進,孟躍虎,李夏廷,張奎. 文物. 1995(07)
[7]東周中原玉器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J]. 曲石. 中原文物. 1991(04)
[8]山西臨猗縣程村兩座東周墓[J]. 趙慧民,李百勤,李春喜. 考古. 1991(11)
[9]兩周玉器[J]. 曲石. 考古學集刊. 1991 (00)
[10]山西潞城縣潞河東周、漢墓[J]. 侯艮枝. 考古. 1990(11)
碩士論文
[1]戰(zhàn)國時期楚國組玉佩研究[D]. 羅丹.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2016
本文編號:33756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7564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