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重組與主題再造——“寧懋”石室再研究
[Abstract]: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tone slabs of the back wall of the "Ningmao" stone chamber are not the original components, but rather the screen stones of the coffin bed. This stone slab has been used at least twice before it was transferred to the "Ningmao" stone chamber rear wall, and when it was moved to the back wall of the "Ningmao" stone chamber, By cutting the kitchen picture, the central picture obscures its original theme, and then fits the context of "Ningmao" stone room "sacrifice"; Furthermore, the slate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chamber is also more likely to be removed from the sarcophagus bed. " Ningmao stone chamber is actually made up of stone carvings, s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estral hall and burial utensils. Besides, it is not a relic of Ningmao.
【作者單位】: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
【分類號】:K878.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葉貴良;莫高窟220窟《帝王圖》“貂尾”大臣非中書信令、亦非右散騎常侍[J];敦煌學輯刊;2001年01期
2 宮大中;;試論洛陽關林陳列的幾件北魏陵墓石刻藝術[J];文物;1982年03期
3 郭建邦;北魏寧懋石室和墓志[J];中原文物;1980年02期
4 趙超;試談北魏墓志的等級制度[J];中原文物;2002年01期
5 胡順利;北魏寧懋墓志釋補[J];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6 郭建邦;北魏寧懋墓志再釋——答胡順利同志[J];中原文物;198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盛朝暉;也談莫高窟第220窟帝王圖“貂尾”大臣之身份[J];敦煌學輯刊;2005年02期
2 李星明;;佛法與皇權的象征——論唐代帝陵神道石柱[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徐沖;;從“異刻”現(xiàn)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產(chǎn)過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李光明;;北魏佛教石窟中的飛天藝術[J];佛教文化;2008年02期
5 胡德生;淺談歷代的床和席[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01期
6 李梅田;北朝墓室畫像的區(qū)域性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7 鄒清泉;;北魏墓室所見孝子畫像與“東園”探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年03期
8 倪潤安;;北魏洛陽時代墓葬文化分析[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年04期
9 周禮;;中國古代三輪車和四輪車的類型及用途[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劉秀梅;毛遠明;;墓志異名考釋[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浩;;孝子丁蘭“刻木事親”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苗霖霖;北魏后宮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賀世偉;漢六朝時期三峽地區(qū)的聚落及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3 李杰;勒石與勾描—唐代石槨人物線刻的繪畫風格學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4 趙海麗;北朝墓志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竇志強;唐陵石雕的考古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魏宏利;北朝碑志文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陳章龍;北方宋墓裝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范鴻武;云岡石窟建筑與佛教雕塑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9 王江鵬;魏晉南北朝墓葬人物圖像與藝術轉型[D];西安美術學院;2012年
10 沈偉;波士頓藏(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閔曉丹;試論北魏皇族墓志所反映的宗族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杜京徽;傳顧愷之《列女圖》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3 金愛秀;北魏喪葬制度探討[D];鄭州大學;2005年
4 鄒清泉;北魏孝子畫像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5 王果;中國古代屏風設計藝術源流[D];蘇州大學;2006年
6 師煥英;從平城到洛陽[D];山西大學;2007年
7 石媛媛;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洛陽的佛寺建筑[D];山東大學;2008年
8 郭妍;墓室畫像與北朝社會[D];山西大學;2008年
9 王翠;南北朝喪葬典禮考[D];浙江大學;2009年
10 曹麗娟;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光明;李劍;;臨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簡報[J];考古;1985年03期
2 蘇玉瓊;蔣英炬;;臨淄北朝崔氏墓[J];考古學報;1984年02期
3 舟子;;羊社與《石門銘》初考三題[J];文博;1989年03期
4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年03期
5 ;大同東郊北魏元淑墓[J];文物;1989年08期
6 李朝陽;;呂他墓表考述[J];文物;1997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銳;代縣鹿蹄澗楊族祠堂沿革考[J];文物世界;1993年02期
2 安金槐;密縣打虎亭漢墓墓道填土中殘石刻畫像探討[J];華夏考古;1994年04期
3 永田英正,周長山;漢代石刻概說(下)[J];文物春秋;2002年06期
4 鄭銀淑;畫像石人物表現(xiàn)的漢代人的精神世界[J];當代韓國;2003年03期
5 夏遠鳴;;從家族碑刻分析清代粵東宗族運作與祠堂管理[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蔣英炬;;漢代的小祠堂——嘉祥宋山漢畫像石的建筑復原[J];考古;1983年08期
7 王艷麗;顏習齋及顏祠[J];文物春秋;1994年03期
8 楊愛國;;“祠主受祭圖”再檢討[J];文藝研究;2007年02期
9 唐長壽;樂山漢崖墓石刻畫像概述[J];東南文化;1986年02期
10 鄭文惠;;禮教圖式與死亡信仰——東漢武氏祠歷史故事畫像之文化敘事新論[J];勵耘學刊(文學卷);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健;程明;;鄒城東漢祠堂整理與研究[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漢代畫像石祠堂[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武利華;;漢代裝飾墓室的“墓室祠堂”及其意義——以河南、四川漢代裝飾墓葬為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汪柏樹;;徽州祠堂當?shù)刭u田的一些契約[A];安徽省徽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喬修罡;王麗芬;;山東平陰實驗中學出土漢畫像石及相關問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吳惠良;夏泉生;;無錫惠山古鎮(zhèn)的祠堂建筑群[A];2002年海峽兩岸傳統(tǒng)民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趙生祥;;秦公一號大墓保護復原工程的實施及其意義[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晏滿玲;;瀘州地區(qū)崖墓及葬具、葬品初步調查報告[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于秋偉;;漢代“庖廚圖”畫像分析[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許衛(wèi)紅;劉群;;論先秦時期葬具表面的附飾品[A];秦都咸陽與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盧海 劉秀梅;永定坎市范陽盧氏榮陂祖祠之由來與形制寓意[N];閩西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鄞鎮(zhèn)凱 通訊員 郭亨渠 馬東濤;義門先生的祠堂和墓葬[N];汕頭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許珂;車江“四知堂”: 穿越2000年的家族記憶[N];衡陽日報;2010年
4 詹國兵 謝進生;祠堂變學堂 德治明方向[N];中國文化報;2001年
5 ;綠道如“隧道” 帶我們走進城市的歷史[N];成都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顧玲;東村古宅里救活“老寶貝”[N];蘇州日報;2010年
7 記者 周姝;省級文保重現(xiàn)昔日光彩[N];自貢日報;2010年
8 金利明;祖姑祠列入“文!眴挝籟N];汕頭日報;2010年
9 代曉明;陳家祠堂:精巧別致的民間宗祠[N];自貢日報;2006年
10 記者 張亞武 通訊員 董社子 王宇紅;新安縣發(fā)現(xiàn)元代王祥碑[N];洛陽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克;理性的圖像[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於梅;廣西寧明花山巖畫圖像的造型[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3 楊森;敦煌家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4 任萌;公元前一千紀東天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遺存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5 戴曉云;《北水陸法會圖》考[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6 易晴;河南登封黑山溝北宋磚雕壁畫墓圖像構成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7 趙偉;道教壁畫五岳神祗圖像譜系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8 鄭大寧;中國東北地區(qū)青銅時代石棺墓遺存的考古學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任平山;克孜爾中心柱窟的圖像構成[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10 黃厚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史前文化中的鳥形象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付平;商代葬具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2 金海旺;隋唐時期石質葬具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3 曹鵬;北朝出土石質葬具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4 何培;唐代以前的梯形棺[D];暨南大學;2010年
5 王欣;遼墓與五代十國墓的布局、裝飾、葬具的共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李芬;徐州漢代石刻畫像造型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侯茹;徐州漢畫像石祠藝術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8 袁宙飛;清代民間木版年畫女性人物圖像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燕睿;唐河馮君孺人畫像石墓及相關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9年
10 釋見證(古騏瑛);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彌勒圖像與信仰[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543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5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