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易》看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義命觀”
本文關鍵詞: 先秦儒家 旅游 《周易》 “義命觀” 出處:《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周易》中不僅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對旅行的客觀限制即"命"的領域的關注,更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對旅行者自覺主宰即"義"的領域的強調。在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義命觀"中,旅行者之主宰性得到了充分肯定。這種"義命觀"有利于促進我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旅行者素質的提高。
[Abstract]:In the Book of changes,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ncern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ts on the objective limitation of travel, that is, the field of "destiny", but also reflects the emphasi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ism on the field of tourists' conscious domination, that is, "righteousness". The dominance of travelers has been fully affirm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velers' quality.
【作者單位】: 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分類號】:F590;B2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黃黎星;《周易》卦爻辭“利涉大川”析[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年04期
2 胡幸福;從《易經(jīng)》看中國先秦旅游──兼談對當今旅游業(yè)的啟示[J];旅游科學;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林;;《易傳》“性命”思想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2 黃長平;;論惠施的“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張旭;車樹f;;知識考古與歷史重詁:編撰《林紓年譜長編》的構想[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4 潘勇;;“道”在心外還是心內——唐君毅關于荀子“心”與“道”的思想述論[J];理論界;2014年03期
5 朱小略;;明“化”而見“獨”——《莊子》“獨—化”論解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6 王川;;《復性書》性情觀再探——以“情”為中心的考察[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4期
7 趙燦鵬;;論宋儒楊慈湖與道家思想之關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8 傅坤;;桓譚政論思想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08期
9 梁晶;梁美玲;;法家思想對秦朝政治統(tǒng)治的影響[J];學理論;2014年14期
10 黃長平;;“歷物十事”思想新探[J];學術問題研究;201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歐陽斐;顧炎武政治哲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2 石力波;錢穆的朱子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3 陳火青;大美無美:莊子美學的反思與還原[D];西南大學;2012年
4 張笑龍;錢穆對明清學術思想史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5 李玉誠;《韓非子》歷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6 張洪彬;天變,道亦變:晚清宇宙論之轉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7 王紀東;儒學與社會政治的互動[D];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
8 李云濤;李贄“童心”說與陽明心學[D];云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希海;初中思想品德課差異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石中玉;論曹端理學思想[D];湘潭大學;2013年
3 鄭永桂;試論荀子之“正名”思想[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張磊;荀子心論淺議[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陳新建;孟子《詩》說試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孟玲;《大乘起信論》本覺思想探微[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7 殷超;論黃宗羲的民本思想[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8 李慧;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三晉學者世界觀比較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9 雷振瑞;朱得之老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寇蔻;劉文典與《莊子補正》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德櫟;《學記》學習原則淺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2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學研究述評[J];合肥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3 張瑞雪,李化成;秩序與和諧——論先秦儒家對和諧社會的構想[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張國增;;先秦儒家義利觀及其當代意義[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5 劉曉燕;;淺談先秦儒家與伊斯蘭文化的和諧思想[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周瀚光;先秦儒家與古代數(shù)學[J];齊魯學刊;1986年05期
7 王應常;;論先秦儒家的義利觀[J];廣西社會科學;1988年02期
8 許亞非;析孔孟荀的義利觀[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9 陳愛珠;重義輕利,鑒古啟今——先秦儒家義利思想探說[J];蘭州商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10 趙吉惠;讀商國君著《先秦儒家仁學文化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定文;;試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及其現(xiàn)代轉化[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芳;;先秦儒家的消費經(jīng)濟思想[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溫克勤;;先秦儒家倫理精粹與中華民族精神[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李銳;;論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與21世紀新人[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燕國材;;先秦儒家的學習理論[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6 何齊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章立明;;試論先秦儒家政治倫理向現(xiàn)代經(jīng)濟倫理轉換的可能性[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馬濤;;論先秦儒家忠孝觀的批判與繼承[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梅汝莉;李生榮;;先秦儒家與科技教育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A];孔學研究(第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關健英 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從稅賦討論看先秦儒家的民生關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吉林大學 吳樹勤;先秦儒家喪禮的功能與實質[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于民雄 作者系貴州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淺論先秦儒家的和諧觀念[N];貴陽日報;2007年
4 李孝純;淺談先秦儒家的學習觀[N];學習時報;2002年
5 明輝;教化始于刑罰前 先秦儒家法律觀[N];人民法院報;2007年
6 周樹華;先秦儒家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7 樂愛國;孔孟儒學與科技[N];光明日報;2007年
8 郭沂;儒學當代發(fā)展的回顧和展望[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9 韓喜凱;吸取儒學思想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王毅 傅曉微;“充實之謂美”是儒家美論么?[N];文藝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公山;先秦儒家誠信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3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與社會秩序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陳繼紅;“分”與倫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晁樂紅;中庸與中道[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3年
9 徐九仙;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劉書惠;先秦儒家神道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尚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王彬;先秦儒家?guī)煹姥芯縖D];汕頭大學;2010年
3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暨南大學;2011年
4 文之峰;巴別塔的建造[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康華茹;先秦儒家“內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設計及其理論困境[D];鄭州大學;2010年
6 王曉飛;先秦儒家“仁愛”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8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運觀[D];蘇州大學;2010年
9 蔣龍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論[D];吉林大學;2004年
10 袁曉晶;先秦儒家對“禮”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224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52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