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宗經(jīng)傳統(tǒng)與碑刻文獻引經(jīng)研究
本文關鍵詞: 引經(jīng) 碑刻 中國文學 宗經(jīng) 稽古 考證 傳世文獻 中國古典文學 成因分析 傳統(tǒng) 出處:《文藝評論》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中國古典文學多引經(jīng),傳世文獻中多見,學者們對引經(jīng)情況早有關注和研究。對于碑刻文獻引經(jīng),雖然研究不多,但從清代開始也有學者輯錄和考證。近年來,碑刻引經(jīng)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本文試圖分析文人習慣引經(jīng)稽古的原因,并對學者的碑刻引經(jīng)研究情況加以綜述。一、中國文學的宗經(jīng)傳統(tǒng)及成因分析我國學者有重經(jīng)、引經(jīng)、用經(jīng)的習慣,文論界統(tǒng)一表述為"宗經(jīng)"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當時的外交、宴飲、祭祀等場合都往往要"賦詩",以至于"不學詩無以言"。漢
[Abstract]: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ited many classics, and many scholar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criptures, although 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on inscriptions. However, since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s have compiled and textu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new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inscription of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scholars are used to the ancient classics. Firstly, the tradition and caus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re analyzed. Chinese scholars have the habit of emphasizing, quoting and using the classics. The tradition of "Zong Jing" has been 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that time, diplomacy, banquets, sacrifices and other occasions often had to "pay poems", so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speak without learning poetry".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分類號】:I206.2;K877.4
【正文快照】: 中國古典文學多引經(jīng),傳世文獻中多見,學者們對引經(jīng)情況早有關注和研究。對于碑刻文獻引經(jīng),雖然研究不多,但從清代開始也有學者輯錄和考證。近年來,碑刻引經(jīng)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本文試圖分析文人習慣引經(jīng)稽古的原因,并對學者的碑刻引經(jīng)研究情況加以綜述。一、中國文學的宗經(jīng)傳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鐘濤;;六朝駢文的隸事用典[J];文史知識;199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chǎn)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2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湯城;;淺談《史通》對范曄《后漢書》的評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4 闞緒良;呂曉玲;;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黃珂;蘇仕林;;廣西田林傳統(tǒng)食品八渡筍的民族植物學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年03期
6 董軍;何禮平;;“禪宗五山”山水環(huán)境的文化解讀[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5期
7 欒成顯;;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8 李雪蓮;;觀海齊量 離世高游——班彪《覽海賦》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王莉;;《世說新語》中的自我標榜[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曹萍;;“一時文宗”袁彥伯——論袁宏的文才和品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立;;古代越南儒學教育評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秦臻;;四川渠縣新發(fā)現(xiàn)東漢石獸及相關問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5 王貞平;;唐高祖、太宗兩朝外交思想初探——以“德”與“義”為中心[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新娟;中醫(yī)傳統(tǒng)圖式符號審美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鄭春穎;高句麗遺存所見服飾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杜芝明;宋朝邊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王春華;顏回資料輯考[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宋佳;經(jīng)方50味藥物在明代13位醫(yī)家中的用量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孫旭紅;居今與志古:宋代《春秋》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陳剛;唐前蓬萊神話流變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毛德勝;蘇洵古文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董軍;杭州靈隱景區(qū)的空間解析[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5 李燕芳;《兒女英雄傳》親屬稱謂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王香梅;漢代察舉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貝維靜;滇桂民族手工造紙技術多樣性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成勝;試析西漢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冰洋;漢代四位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及文學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大勇;;實事求是,多作反省——徐復觀治文學思想縷敘[J];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04期
2 于正安;;漢魏六朝碑刻詞語輯釋[J];焦作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3 陳旭光;一塊珍貴的清代禁樹碑[J];云南農(nóng)業(yè);2001年01期
4 夜禮斌;;《楚雄歷代碑刻》序言[J];金沙江文藝;2006年01期
5 李志斌;;中國文學“宗經(jīng)”意識的自覺及其流弊[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03期
6 鄭麗俠;;墓碑文[J];寫作;1995年02期
7 朱則杰;從存世碑刻 考清代詩歌[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曉石;沈敏特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fā)表《民族心理結構大調(diào)整的報告——論近期中國文學的一種趨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9 李仕中;淺論中國文學中的自然觀[J];中國文學研究;1989年03期
10 賈植芳,王同坤;父親雕像的傾斜與頹敗——談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褻瀆父親”母題[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頤武;;在新的起點思考新的價值[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年第3期(總第197期)[C];2010年
2 謝冕;王光明;白倩;;世紀之交中國文學的艱難前進[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3 ;2008’西部文學論壇——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學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在蓉召開[A];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文學與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高楠;;中國文學跨世紀發(fā)展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王立;;文人審美心態(tài)與中國文學十大主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曾令存;;“40—70年代中國文學”(節(jié)選)[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6)[C];2007年
7 ;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書目[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5)[C];1999年
8 關山;;神話歷史化與中國文學品格——兼論神話教學的缺憾[A];第一屆全國高校中國古代文學科研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趙慧;;聞一多關于中國文學發(fā)展過程與趨勢的研究[A];聞一多研究集刊(紀念聞一多誕辰100周年)[C];2004年
10 賈植芳;王同坤;;父親雕像的傾斜與頹敗——談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褻瀆父親”母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芷清 陳澎;湘發(fā)現(xiàn)沈從文手跡碑刻[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2 劉勇 楊志;中國文學應有自主創(chuàng)造的能力[N];文藝報;2005年
3 記者 邢曉芳;中國文學應多一些質樸感[N];文匯報;2000年
4 記者 袁f^;《中國文學編年史》編成出版[N];人民日報;2006年
5 文學所 鄭永曉;成長中的學科門戶網(wǎng)站——“中國文學網(wǎ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王玉 實習記者 吳婷;抵達世界不同文明體系的心靈深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詹達;圖史互證,樹立中國文學新坐標[N];光明日報;2006年
8 深圳商報記者 張賀敏;書寫有尊嚴的打工生活[N];深圳商報;2006年
9 黃文山;海風吹拂下的《福建文學》[N];文藝報;2006年
10 ;評《中國文學排行榜》[N];中國旅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南先;俄蘇文學與“十七年中國文學”[D];蘇州大學;2004年
2 張克;頹敗線的顫動[D];武漢大學;2005年
3 葉輝;復旦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論綱[D];復旦大學;2004年
4 田廣文;“群”與“己”的嬗變[D];山東大學;2005年
5 李玲玲;《初學記》引經(jīng)考[D];浙江大學;2009年
6 劉雪松;世紀之交的文學批評新潮[D];吉林大學;2009年
7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的發(fā)生[D];山東大學;2006年
8 王f ;面對失落的文明——論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型中的人文主義傾向[D];山東大學;2009年
9 芮宏明;錢穆文學研究述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徐慧琴;20世紀中國游記散文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嵐;試論梅花詩中的中國與日本[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趙強;返回“中國”:“體用”思維與“中國文學”發(fā)現(xiàn)自身的方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千光玉;梅湖陳o曈脛泄難е亓芯縖D];延邊大學;2011年
4 梅啟波;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學對歐洲的接納與變異[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俞新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與新時期中國文學建設[D];安徽大學;2004年
6 蘇o,
本文編號:14456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44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