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自然旅游資源區(qū)劃研究
本文關鍵詞:河南省自然旅游資源區(qū)劃研究 出處:《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地表自然條件的地域差異構成了千變萬化的景象和環(huán)境,使得自然旅游資源也呈現區(qū)域差異性。以綜合分析、主導因素、相對一致性、完整性和梯度分級為原則,以地貌形態(tài)為主導因素,以自然旅游資源類型、數量和品質為指標,將河南省自然旅游資源劃分為中部資源獨特區(qū)、北部資源差異區(qū)、西部山地資源密集區(qū)、南部山水資源豐富區(qū)、東部平原資源貧乏區(qū)5個大區(qū)和12個亞區(qū),并對各區(qū)自然旅游資源的特征、開發(fā)利用現狀進行評述。
[Abstract]: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urface make up of the ever-changing scene and environment, which make the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lso pres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leading factors, relatively consisten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nd gradient classification, taking geomorphology as the dominant factor, and taking the typ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s the index, Henan Province's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unique areas of central resources. There are 5 regions and 12 subregions in the north regio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the southern region and the eastern pla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ach reg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s reviewed.
【作者單位】: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分類號】:F592.7
【正文快照】: 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的內涵隨時代而變化,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擴展[1]。據此推論,自然旅游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在當代技術經濟條件下能為旅游業(yè)發(fā)展所利用的自然條件。河南位于我國中東部,地處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王淑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年02期
2 孫建華;;河南省嵩山世界地質公園遺產資源整合與開發(fā)探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27期
3 袁勝元;王軒;吳國璽;高均召;;嵩山地區(qū)“普通地質學”野外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地質教育;2010年04期
4 袁勝元;尚世宇;;嵩山地區(qū)“地質地貌學”野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教育;2012年03期
5 侯廣順;夏含峰;曹高社;司榮軍;龐緒成;王珠峰;何軍華;;嵩山地區(qū)假玄武玻璃的發(fā)現及其古地震意義[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6 崔樹軍;廉有軒;牛亞莉;宋志敏;;嵩山煤礦區(qū)環(huán)境地質研究與評價[J];中州煤炭;2010年05期
7 胡國輝;趙太平;周艷艷;王世炎;;華北克拉通南緣中-新元古代沉積地層對比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013年07期
8 朱玉柱;;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J];中國礦業(yè);2013年S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特征與旅游資源保護開發(f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2 孫建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生態(tài)旅游資源評價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姜英朝;嵩山地質公園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河;論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的關系[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黃秋昊,趙媛;自然旅游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的制度分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張紅英;自然旅游資源價值的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9期
4 姬梅;;簡論西藏自然旅游資源的可持續(xù)開發(fā)[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高暢;;淺談自然旅游資源資產的會計處理[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年11期
6 尹國蔚;試論廣西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7 孫煥英;制止盲目開發(fā)自然旅游資源[J];探索與爭鳴;1997年11期
8 胡魁;加強自然旅游資源的保護[J];國土經濟;1999年05期
9 李隴堂;寧夏自然旅游資源及其綜合評價[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10 高蘇;自然旅游資源的分類與欣賞[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楊木壯;張燕;唐玲;;珠江口伶仃洋島群自然旅游資源信息快速識別及其特征[A];熱帶海洋科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廣東海洋湖沼學會、第七屆廣東海洋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論文及摘要匯編[C];2013年
2 李文杰;;基于遙感技術的內蒙古自然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董玉明;;青島的旅游、療養(yǎng)氣候[A];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C];1990年
4 竺國強;徐建春;金平斌;高善坤;;學習霞客精神,提高旅游品位[A];徐霞客在浙江·續(xù)二——徐霞客與越文化暨中國紹興旅游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索鳳利[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與地方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3年
6 ;楊林[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與地方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3年
7 ;楊剛[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與地方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3年
8 ;張承民[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與地方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傳普邋張玲;恩施市為旅游開發(fā)定“戒律”[N];恩施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陳娟;我們充分感受到桂林的誠意[N];桂林日報;2014年
3 姚琪琳;中國該向韓國旅游業(yè)學什么[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4 楊麗華;南非旅游局進京推廣“自然”游[N];國際商報;2007年
5 記者 孫新暉 通訊員 戴微微;西部新絲路旅游(集團)公司掛牌[N];兵團日報(漢);2004年
6 本報評論員;深圳的最大資源是創(chuàng)新[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7 尹衛(wèi)國;文化創(chuàng)意不是簡單“拿”來[N];中國旅游報;2014年
8 李堅;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一項長遠政績[N];東莞日報;2011年
9 中國駐大阪旅游辦事處 葛燕;日本近五年旅游市場發(fā)展(上)[N];中國旅游報;2013年
10 記者 張之代;我市成為休博會分會場[N];黃山日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燕;基于3S技術的珠江口海島自然旅游資源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D];廣州大學;2011年
2 李娜;唐代西南地區(qū)自然旅游資源及其開發(fā)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羅國容;川西天然林保護區(qū)自然旅游資源景觀評價及其經營模式實例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5年
4 甘志國;濱海地區(qū)自然旅游資源開發(fā)潛力評價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5 齊紅鴿;民族地區(qū)異質性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旅游經濟競爭優(yōu)勢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年
6 鄭江椺;福建南平石佛山森林公園自然旅游資源經濟價值評估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858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8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