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旅游管理論文 >

紡織題材圖像與婦功——漢代列女圖像考之一

發(fā)布時間:2017-12-31 19:03

  本文關(guān)鍵詞:紡織題材圖像與婦功——漢代列女圖像考之一 出處:《考古與文物》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紡織圖像 婦功 列女


【摘要】:對漢畫中紡織圖像的梳理起因于金雀山帛畫中織布女性是曾母還是孟母的設(shè)問。筆者注意到,紡織圖像在墓葬中的位置,紡織者的穿著與場景組合都暗示這類圖像并非展示勞作者的形象,而傳遞著一種重要的婦德。這類圖像既屬于道德教化的范疇,也代表男性對理想家庭、理想女性的現(xiàn)世期待。
[Abstract]:The combing of textile images in Han paintings is caused by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women weaving cloth in Jincanshan silk paintings is the great-mother or the mother of Mencius. The author notes the position of textile images in the tombs. The weaver's dress and scene combination both imply that this kind of image does not show the image of the author, but conveys an important kind of female morality. This kind of imag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represents the male's ideal family. Ideal woman's worldly expectatio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博物館;
【基金】:2012年度四川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資助
【分類號】:K879.4
【正文快照】: 漢畫研究中,紡織題材圖像往往和冶鐵、制車、農(nóng)耕、漁獵等題材一起,被歸入社會生產(chǎn)勞動一類,是人間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其在墓葬中出現(xiàn),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墓主富有的莊園生活。過去對這類圖像投入較多關(guān)注的往往是研究古代紡織史、農(nóng)業(yè)考古方面的專家,他們或力圖根據(jù)直觀的圖像材料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強;李斌;楊小明;;中國古代手搖紡車的歷史變遷——基于劉仙洲先生《手搖紡車圖》的考證[J];絲綢;2011年10期

2 ;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7年11期

3 劉家驥;劉炳森;;金雀山西漢帛畫臨摹后感[J];文物;1977年11期

4 尤振堯;;江蘇泗洪曹廟東漢畫像石[J];文物;1986年04期

5 劉合心;;陜西長安興教寺發(fā)現(xiàn)唐代石刻線畫“搗練圖”[J];文物;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修松;兩漢時期淮河流域之漆器、紡織、陶瓷及銅器冶鑄業(yè)[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2 劉未;;遼陽漢魏晉壁畫墓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3 姜佰國;;京津冀地區(qū)漢代墓葬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4 袁泉;;從墓葬中的“茶酒題材”看元代喪祭文化[J];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5 蔣璐;;北方地區(qū)西漢早期墓葬研究[J];邊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6 王銀田;王曉娟;;東魏北齊墓葬壁畫中的蓮花紋[J];北方文物;2010年01期

7 俞愛芳;朱鴿翔;;立經(jīng)編緯,紡織纖維的藝術(shù)魅力[J];包裝世界;2008年05期

8 任程;;東魏北齊墓道壁畫中體現(xiàn)的喪葬文化[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2年01期

9 成喬明;李向民;;中國古代藝術(shù)市場考論[J];長江論壇;2007年04期

10 陶紅;;蠶桑文化的組織傳播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翟麥玲;;論漢代女子的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張濤;;劉向婚姻思想初探[J];民俗研究;1991年04期

3 焦慶艷;;試探劉向《列女傳》對題材的拓展[J];雞西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4 劉天遙;方向東;;歷代正史《列女傳》四類守節(jié)事跡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01期

5 潘偉;楊柳;;無鹽:丑女治國[J];決策與信息;2011年03期

6 楊淑鵬;;《世說新語·賢媛》選錄特色探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劉天遙;;正史《列女傳》孝親類事跡考[J];文教資料;2010年18期

8 郭阿男;;論入史列女的初始標準的多元化[J];學理論;2011年12期

9 史常力;;《列女傳》篇題的文化特征[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05期

10 張承宗;;兩晉南北朝列女事跡考[J];閱江學刊;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方;李春陽;邵曉軍;;從比賽質(zhì)量看中國女子足球存在的主要問題——第四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思考之一[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2 王艷;劉雅玲;;對我國優(yōu)秀女子乒乓球削球打法運動員技戰(zhàn)術(shù)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3 王新坤;丁華;唐光大;高振國;臧廣悅;;女子拳擊運動員賽前部分生化指標分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4 田石榴;沈?qū)W軍;劉宇;韓冬;;優(yōu)秀女子散打運動員一分鐘沖拳速度和伸肌力矩與血乳酸之間的關(guān)系[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5 朱東方;;略論“女子”與“肝”[A];全國第六屆中西醫(yī)結(jié)合婦產(chǎn)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及摘要集[C];2002年

6 謝健;程明;;鄒城東漢祠堂整理與研究[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董衛(wèi)國;崔俊芳;;三維機織物的織造技術(shù)和工藝[A];復(fù)合材料:生命、環(huán)境與高技術(shù)——第十二屆全國復(fù)合材料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胡彬彬;;湘南地區(qū)明清祠堂建筑遺存考查報告——以郴州汝城縣域遺存為案[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9 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漢代畫像石祠堂[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武利華;;漢代裝飾墓室的“墓室祠堂”及其意義——以河南、四川漢代裝飾墓葬為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曉輝 陳振壽;金溪70座祠堂成村民文化活動中心[N];撫州日報;2010年

2 黃志剛 席小平;八景農(nóng)村祠堂成文化陣地[N];宜春日報;2010年

3 楊賢義;貢井楊家祠堂[N];自貢日報;2008年

4 盧海 劉秀梅;永定坎市范陽盧氏榮陂祖祠之由來與形制寓意[N];閩西日報;2010年

5 賀林平 劉楊;古老祠堂變身新文化陣地[N];人民日報;2008年

6 彭建明 何麗霞 方維芳;祠堂“變身”農(nóng)民學法“大課堂”[N];農(nóng)民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鄧幗梅;不建祠堂建“文房”[N];汕尾日報;2010年

8 本版編輯 麥倩芳 丹央;大涌祠堂群:隆都文化的獨特記憶[N];中山日報;2006年

9 記者 張順美 通訊員 鐘茜;祠堂變身農(nóng)家書屋綠色網(wǎng)園[N];廣州日報;2009年

10 ;浙江祠堂 別樣風景[N];中國文化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海梅;明清云南婦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學;1999年

2 李彤;禮教形成中的漢代婦女生活[D];浙江大學;2005年

3 許大海;漢代藝術(shù)設(shè)計思想要義[D];蘇州大學;2005年

4 李俊方;漢代皇帝施政禮儀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郜積意;劉歆與兩漢今古文學之爭[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許健;漢代禮法結(jié)合綜治模式的確立及其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陳一梅;漢代文獻學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鞏寶平;漢代民間力量與地方政治關(guān)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劉永強;兩漢時期的西域及其經(jīng)濟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趙秀麗;“禮”與“情”:明代女性在困厄之際的抉擇[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曉娥;正史列女傳傳主類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石林子;《后漢書·列女傳》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3 趙倩;列女傳校注[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詹曉青;劉向《列女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孫良勇;我國12-17歲女子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體能特征及其評價模型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6 楊云霞;女子體操跳馬踺子后手翻類動作踏跳與推手技術(shù)的分析與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7 李響;“女子籃球打法男性化”的眼動分析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利鋒;我國優(yōu)秀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主要身體素質(zhì)及技術(shù)特征的對比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9 王艷;中國女子競技網(wǎng)球職業(yè)化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網(wǎng)球職業(yè)化改革設(shè)想的初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10 顧曉敏;中國優(yōu)秀女足運動員比賽活動距離特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3610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3610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3335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