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管理論文 > 旅游管理論文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6-09-19 10:32

  本文關(guān)鍵詞: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旅 游 學(xué)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徐紅罡, 任 燕
(中山大學(xué)旅游發(fā)展與規(guī)劃研究中心, 廣東 廣州 510275) [摘 要]

語言景觀作為文化在公共空間中的重要呈現(xiàn), 是

文化變遷研究的突破點。東巴文作為一種瀕危語言, 在旅游 中被作為文化資源開發(fā), 形成當?shù)氐恼Z言景觀。雖然政府、 研究者均期待通過旅游復(fù)興東巴文, 但是旅游的相關(guān)影響在 學(xué)界中至今未達成共識。通過定性研究, 以麗江作為研究 地, 運用語言景觀信息功能與象征功能的理論框架, 對旅游 影響東巴文語言景觀進行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 旅游中東巴文景 觀雖然突出, 但是流于形式, 旅游 “復(fù)興” 的東巴文景觀僅具 有象征功能, 成為一種旅游商業(yè)符號, 缺乏支撐語言活力的 信息功能。研究認為, 東巴文的未來發(fā)展需要另辟新徑, 東 巴文的真正復(fù)興需要從東巴文原有的發(fā)展模式中去尋找啟 示, 其精髓更大程度需依賴文化精英維系。 [關(guān)鍵詞] 東巴文; 語言景觀; 旅游影響; 民族語言; 語言復(fù)興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006(2015)01-0102-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5.01.011

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發(fā)生、 保存、 交流、 [1] 傳遞的媒體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儲藏倉庫 , 是旅游 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部分。目的地發(fā)展中, 語言與旅 游密不可分, 例如旅游被視為地方語言的重要復(fù)興 手段 [2], 地方語言也被當作一種可利用和可開發(fā)的 旅游文化資源[3]。獨特的語言景觀能夠為初到的游 客提供真實感、 新鮮感和創(chuàng)造旅行記憶[4], 在旅游發(fā)

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已有相關(guān)研究指出書法景觀 是地方景觀感知的重要元素 [5], 促進了城鎮(zhèn)文化象 [6] 征空間與地方感的形成 , 在景區(qū)中對旅游意象構(gòu) [7] 建有重要積極作用 , 但是這些相關(guān)研究只是關(guān)注 到語言景觀對旅游和游客的作用[8-10], 較少關(guān)注旅游 對語言景觀的影響;诂F(xiàn)有的這種研究缺失, 本 文從旅游影響角度, 研究作為語言景觀的東巴文在 旅游中的發(fā)展與變化。 旅游對地方語言的利用主要有 4 種表現(xiàn)形式, 歌曲、 民俗故事的語言類藝術(shù), 導(dǎo)游解說中打趣的 方言, 以書法為例的文字藝術(shù)展現(xiàn)和以甲骨文、 東 [3] 巴文為代表的文化代碼 。后兩者為書面語言, 也 稱為語言景觀。東巴文是納西族的書面語言, 是國 際上唯一的活象形文字, 屬于瀕危語言文字。因為 旅游發(fā)展, 東巴文得到廣泛使用, 形成一道獨特的 語言景觀。旅游作為一種文化保護與發(fā)展, 甚至復(fù) [11-12] 興的方式 , 對語言有重要作用, 為東巴文帶來新 的機遇, 但旅游是否使真正的東巴文復(fù)興則受質(zhì) [13-14] 疑 。 語言景觀以地理景觀學(xué)為基礎(chǔ), 兼具宏觀與微 觀、 客觀與主觀、 表層與深層的研究視角; 它也是東 巴文在旅游發(fā)展中使用的主要方式, 是旅游對東巴 文影響研究的重要突破點。本文分別從表層客觀 與深層主觀上討論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功能狀況, 探 索旅游對東巴文的復(fù)興作用。 1 文獻綜述

[基金項目] 本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 “云南民族鄉(xiāng)

村地區(qū)旅游小城鎮(zhèn)形態(tài)演變過程與機制研究” (51168019) 資 助 。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o CHE Zhenyu) (No.51168019).] 徐紅罡 (1967—) , 女, 云南昆明人, 博士, 教授, [作者簡介] 博士生導(dǎo)師, 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旅游發(fā)展、 旅游規(guī)劃、 系統(tǒng)動 力學(xué), E-mail: xuhonggang@mail.sysu.edu.cn; 任燕 (1989—) , 女, 重慶忠縣人, 碩士研究生, E-mail: 348287420@qq.com。
[收稿日期] 2013-07-21 ; [修訂日期] 2014-02-24

1.1 語言景觀的概念 語言是分析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指數(shù) [15- 16], 但 是長期以來研究者主要關(guān)注口頭語言。直到 20 世 紀 80 年 代 初 , 比利時 (Belgium) 和加拿大魁北克 (Quebec) 地區(qū)的語言規(guī)劃者才意識到公共空間中 語言標識的重要性[17]; 90 年代末, 學(xué)者隨之提出 “語 [17] 言景觀” 的概念 , 之后書面語言研究才逐漸興起, 成為社會文化研究中的新興領(lǐng)域。

? 102 ?

徐紅罡等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每個空間的語言景觀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 能 [10] 夠定義地方空間的邊界 。語言景觀是特定區(qū)域中 可視性的、 物質(zhì)性的語言 [18], 即公共空間的書面語 言, “公共路牌、 廣告牌、 街道名、 地名、 商業(yè)招牌, 與 政府建筑的公共標識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 形成特定領(lǐng) [17] 土、 地區(qū)或城市群的語言景觀” 。語言景觀分為政 府標識和私人標識, 前者指政府或相關(guān)組織設(shè)置的 官方標識, 后者是由企業(yè)、 私人組織或個人制定的 [17] 非官方標識 。有形性是語言景觀與口頭語言最直 觀的區(qū)別, 此外, 語言景觀在一段時間內(nèi)以靜態(tài)呈 現(xiàn), 具有穩(wěn)定性, 容易跟蹤, 這為研究帶來便利。但 是語言景觀不提供生產(chǎn)者與閱讀者面對面的交流, 也不提供反饋信息[19], 從而容易產(chǎn)生不同理解, 甚至 誤解, 所以語言景觀的生產(chǎn)絕對不是隨意的, 而是 考慮生產(chǎn)者、 政府、 居民、 閱讀者等多方面情況后做 出的決定。這種慎重形成的語言景觀正好構(gòu)成社 會文化的真實體現(xiàn), 因而從語言景觀角度對語言進 行研究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1.2 語言景觀的功能 語言景觀具有兩種基本功能: 信息功能和象征 [17] 功能 。信息功能指語言標識所含字面的信息內(nèi) 容, 傳遞生產(chǎn)者的意圖和思想, 起著交流的作用, 體 現(xiàn)語言景觀直接的實用功能。相對而言, 象征功能 比較隱蔽, 指語言景觀能夠間接揭示語言相對應(yīng)的 語言族群的社會身份、 文化地位[17]。同時, 作為多語 言情境中不同語言的呈現(xiàn)方式, 語言景觀也反映社 會語言的相對地位和權(quán)力, 但一部分學(xué)者將此歸為 [17,20] 信息功能 , 另一部分學(xué)者又歸為象征功能 [21- 22]。 本文認為, 一般而言強勢語族控制著整個語言景 觀, 其語言在語言景觀中會占主導(dǎo)地位, 這樣的語 言景觀反過來向社會傳遞這樣的信息——其語言 是有價值、 有地位的, 從而令使用和保護受到鼓勵, 影響人們的語言感知和態(tài)度, 最終強化強勢語言族 群的身份、 文化地位的認同。因此, 本文贊成后一 種觀點。 以往研究往往認為語言景觀的信息功能是其 得以存在的前提, 象征功能是信息功能的補充[17], 只 有在多語言情境中, 象征功能的重要性才會凸顯出 來。但是兩者的這種關(guān)系在一些語言情境下會發(fā) 生變化, 瀕危語言缺乏交流功能, 卻保留著突出的 [23] 象征功能 , 仍可能會被政府或經(jīng)營者使用。此外, 語 [24] 言景觀之所以成為研究多語言社會的有效方法 , 就是因為象征功能在研究全球化、 民族認同和民族

研究中 語言復(fù)興等問題中顯得尤為突出[25]。例如, 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語言被賦予刻板的民族印象, 常與原 始、 落后相聯(lián)系, 相反, 英語成為現(xiàn)代化、 全球化的 [26-27] 象征 , 對當?shù)厝硕允褂糜⒄Z會使產(chǎn)品顯得更 有聲望和更現(xiàn)代 [20,28], 英語已經(jīng)被許多非英語國家 接受, 成為無國界語言, 在全球語言景觀中的比例 [29-30] 越來越高 , 而本地語言的比例越來越低, 甚至受 到威脅, 產(chǎn)生身份認同、 文化地位與權(quán)力等問題[31]。 語言景觀是語言活力的重要指標。語言活力 指語言在使用中所具有的作用, 有主客觀之分。主 觀指語言族群對本族語的感知程度, 客觀指語言的 實際狀況, 比如使用人口規(guī)模、 制度、 經(jīng)濟等[32]。研 究發(fā)現(xiàn), 商業(yè)標識、 廣告、 街名等語言景觀影響人們 [17] 的語言感知 。換句話說, 語言景觀影響人們對語 言的地位與價值的感知, 即象征功能影響主觀語言 [17] 活力 。而信息功能決定語言的實用價值, 實用價 值越高, 使用此語言進行交流和表達思想的人就越 多, 所以信息功能影響語言的使用范圍與程度, 即 客觀語言活力。 1.3 旅游對語言景觀的影響 旅游是一種全球化的商業(yè)活動, 旅游地的語言 景觀正承受著快速商業(yè)化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在 旅游語言影響研究中相關(guān)研究較少, 且多局限于口 頭語言, 研究發(fā)現(xiàn)旅游影響下地方語言逐漸被淡 [15] 化 , 使用減少 [33], 穩(wěn)定性減弱 [34], 同時當?shù)厝藚s努 力去學(xué)習和使用旅游者的語言, 例如英語 [35-36]。在 旅游語言景觀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 在愛爾蘭, 旅游發(fā)展 程度高的地區(qū)中語言景觀出現(xiàn)多國語言, 其中英語 占很高比例, 本地愛爾蘭語標識則幾乎沒有[4], 類似 [20] 結(jié)論也在其他研究中出現(xiàn) ; 張捷等的研究也指出, 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 文化認同、 城市更新、 商業(yè)驅(qū)動是 影響城鎮(zhèn)書法景觀空間分異的影響因素, 其中, 現(xiàn) [6] 代化與全球化是本底因素 , 因此, 旅游是現(xiàn)代化與 全球化中的商業(yè)活動, 必然影響語言景觀。但是旅 游引起語言景觀本身發(fā)生怎樣變化, 還沒有相關(guān)的 具體研究。 作為語言活力的指標, 語言景觀具有兩種功 能——信息功能與象征功能, 本文將此作為分析框 架, 研究東巴文景觀在旅游作用下的具體變化, 以 揭示東巴文的活力狀況。語言景觀分為政府標識 和私人標識, 政府與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分別是它們的生 產(chǎn)者。政策對政府標識和私人標識均會產(chǎn)生巨大 影響 [37-38], 但是個人也有一定的空間根據(jù)意愿自由

? 103 ?

旅 游 學(xué)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設(shè)計私人標識[21], 因而私人標識會多樣化一些。本 研究首先對兩種語言景觀進行對比分析, 然后重點 對政府和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的訪談資料進行解析, 梳理 他們對東巴文語言景觀的生產(chǎn)決策過程, 以及對信 息和象征功能的作用; 最后, 因為居民和游客也是 語言景觀重要的閱讀者, 文中將分析他們對東巴文 景觀的感知與態(tài)度, 從而為評價東巴文活力提供進 一步的依據(jù)。 2 研究設(shè)計

2.1 案例介紹 麗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 由大研古城、 白沙居 民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構(gòu)成。納西文化是麗江 重要的旅游形象名片, 其中, 東巴文被稱之為 “納西 族古代社會的大百科全書” , 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 象形文字, 具有科學(xué)、 歷史、 美學(xué)和藝術(shù)價值。2003 年, 東巴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世界記憶遺 產(chǎn)名錄” 。雖然東巴文是納西語的書寫文字, 但是 自古以來東巴文主要用于宗教經(jīng)文書寫, 僅由少數(shù) 東巴 (智者) 掌握, 并不用作日常生活的信息溝通。 清代漢文化大量進入麗江地區(qū)后, 東巴教在納 西民族的地位逐漸降低。20 世紀 50 年代后的 30 年 中, 東巴教被當作封建、 迷信的內(nèi)容, 被全面禁止, 東巴文化在納西族繁華城鎮(zhèn)及城郊中消失, 僅存于 一些邊遠山寨; 80 年代以后, 東巴文化如何與現(xiàn)代結(jié)合 等問題受到關(guān)注; 到 90 年代麗江旅游開發(fā)后, 東巴 文化作為可利用的重要資源被重新審視和運用[13]。 東巴文具有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39], 且易于開 發(fā)利用, 適應(yīng)游客需求[13], 但東巴文是一種瀕危的特 殊語言, 旅游既可能帶來機遇, 也可能帶來威脅。 旅游對其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值得關(guān)注, 需要深入 探討。 2.2 資料收集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是旅游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村寨形態(tài)研究 項目的一部分, 此項目從 2012 年開始。在此期間, 研究人員多次到麗江等地調(diào)研, 研究旅游對民族城 鎮(zhèn)、 鄉(xiāng)村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景觀的影響。語言景觀 的調(diào)研主要集中在 2013 年 1 月 23—31 日, 共 9 天, 其中, 束河 7 天, 白沙和大研各 1 天。 大研、 束河、 白沙的旅游發(fā)展分別處于后期、 中 期和初期, 通過比較可以在時間序列上較好地掌握 旅游對語言景觀的不同影響。以店名招牌為例, 大

研呈現(xiàn)高度一致性, 均采用木制, 中、 英、 東巴文 3 種 語言形式, 調(diào)研獲知, 這種一致性是因為古城政府 的統(tǒng)一要求導(dǎo)致的; 白沙僅有兩三家使用東巴文, 且一半以上商鋪沒有任何招牌; 束河呈現(xiàn)多樣性, 語言和招牌的材質(zhì)豐富多樣。據(jù)此將束河作為最 佳調(diào)研地點, 能夠提供關(guān)于旅游對東巴文影響最充 分的資料, 大研和白沙則作為輔助調(diào)研點。 束河古鎮(zhèn)以青龍河為界可分為東岸和西岸 (圖 1) , 東岸是游客集聚區(qū), 各類旅游設(shè)施齊全, 以商品 零售、 餐飲、 信息服務(wù)為主, 西岸仁里村、 松云村一 帶的房屋是納西古建筑, 是遺產(chǎn)核心區(qū), 旅游發(fā)展 以住宿為主。 調(diào)研采用影像記錄、 訪談、 觀察 3 種方法。影像 共收集約 700 張相片, 以記錄與統(tǒng)計東巴文語言景 觀及其使用的范圍。訪談 67 人, 包括 57 位旅游業(yè) 經(jīng)營者 (S1~S23; H1~H30; R1~R4) 、 2 位政府工作人 員 (O1、 O2) 、 5 位游客 (Y1~Y5) 和 2 位居民 (L1、 L2) , 被訪經(jīng)營者中有 8 位是麗江納西族人; 另外, 觀 察 4 個游客群體 (每個群體 2~4 人) 在東巴文墻的反 應(yīng)和行為。由于政府與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是主要影響 者, 因此是重點訪談對象, 其中, 26 位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 是深入訪談, 此外還從相關(guān)部門收集二手文獻資 料。影像記錄將反映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客觀特征, 訪談將反映政府與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怎樣形成東巴文 語言景觀和居民、 游客對東巴文語言景觀的感知, 均體現(xiàn)主觀層面的態(tài)度。

資料來源: 車震宇調(diào)研組調(diào)研。

圖 1 束河古鎮(zhèn)及周邊區(qū)域用地形態(tài)變化示意圖 Fig. 1 The map of Shuhe and her land-use morphology changes

? 104 ?

徐紅罡等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3

研究結(jié)果

3.1 束河語言景觀客觀特征 語言選擇 (選用何種語言) 一直是語言景觀研 究的共同點, 本文也不例外。政府標識以同時使用 中、 英、 東巴 3 種語言為統(tǒng)一格式, 但在形式上各有 差異。街道指示牌、 公共衛(wèi)生間、 停車場等重要公 共設(shè)施標識一般從上至下以中、 英、 東巴的順序排 列, 中文占主要位置 (圖 2) , 突出了信息傳遞功能; 景點警示牌、 工作制服、 公交車等一般公共標識則 從上至下以東巴、 中、 英的順序排列 (圖 3) , 東巴文 凸顯, 強調(diào)其裝飾作用?梢钥闯, 旅游中政府積 極推動?xùn)|巴文在空間中的呈現(xiàn), 極力營造東巴文語 言景觀的氛圍。 私人標識與政府標識明顯不同, 語言組合形式 不一, 標識形式多樣。調(diào)研中運用數(shù)碼相機記錄了 束河古鎮(zhèn)道路兩邊 560 家的店名招牌, 其中, 東岸 345 家, 西岸 215 家。表 1 表示招牌中語言組合形式 的比例, 表 2 表示中、 英、 東巴 3 種語言使用比例。 中文是通用語言, 在語言景觀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 所 有招牌都含有醒目的中文。招牌的語言組合形式 上, 東岸與西岸有顯著差別。東岸中、 東巴、 英3種 語言組合的招牌最多, 其次是中、 東巴組合, 然后是 只使用中文的招牌, 最后是中、 英兩語言組合; 在西 岸只有中文的招牌最多, 中、 東巴組合和中、 英組合 的招牌數(shù)量相當, 中、 東巴、 英 3 種語言組合比例非 常低。由此可以看出, 東岸語言組合形式更加豐 富, 更加偏好多語言組合形式。與之相呼應(yīng)的是, 表 2 直觀表明東巴文和英文在東岸的使用程度更 高, 在招牌語言景觀中東巴文的比例約占 60% , 英 語約占 50%; 西岸使用東巴文、 英文較少, 使用比例

均約 30%。 由上看出, 私人標識比政府標識的形式更加多 樣化, 制作也更具有靈活性, 更加體現(xiàn)商業(yè)的影響 因素。束河的語言景觀反映出中文是通用語言, 從 而成為核心的語言景觀; 東巴文和英文大量使用, 也說明兩者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但它們在地域分布 和使用中具有差異性, 暗示著旅游的不同影響, 這 一點將在后文進行分析。 3.2 生產(chǎn)者對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3.2.1 政府層面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權(quán)利。作為少 數(shù)民族語言, 納西語言使用一直受到法律支持, 在 麗江成功申遺后, 政府也加強了對納西語言的保 護。2003 年, 麗江古城教育局要求在地方學(xué)校進行 納西語和傳統(tǒng)東巴文化的教學(xué); 2006 年, 云南省政 府和麗江人民政府實行 《云南納西東巴文化保護條 例》 , 其中, 第 3 條明確闡明東巴文是納西東巴文化 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40]?梢钥闯, 東巴文保護已經(jīng) 成為政府的重要議題。 在東巴文保護計劃中語言景觀成為一項重要 措施, 在古城內(nèi)政府大力推行東巴文景觀。 “ (大研) 古城的話, 我們 2009 年就開始要求搞, 商家使用的 招牌上必須要有東巴文、 中文、 英文 3 種語言, 以中 文為主, 因為是中國的, 不可能搞個英文為主, 中文 在中間, 然后要求東巴文也要, 正常情況下放在門 頭上” (O1) ,F(xiàn)在大研所有的語言景觀完全按照政 策制定: 中、 英、 東巴 3 種同時使用。這一政策對其 他古鎮(zhèn)也起到示范作用。在束河和白沙, 政府標識 與大研古城的一致, 但私人標識管理則有差異。2012

圖片來源: 筆者實地拍攝。 圖 2 政府標識 (提示牌) Fig.2 Government sign ? 105 ?

圖片來源: 筆者實地拍攝。 圖 3 私人標識 (提示牌) Fig. 3 Private sign

旅 游 學(xué)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表1 Tab. 1

束河?xùn)|西兩岸店名語言組合形式比例 in Shuhe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是私人東巴文景觀的主要生產(chǎn) 者。經(jīng)營者店名招牌中的東巴文景觀最為常見, 東 巴文一般位于招牌頂端, 顏色較亮, 但字體較小。 招牌中東巴文景觀依據(jù)旅游人流分布, 集中在四方 聽音、 鼎業(yè)街和青龍街, 這 3 條都是束河主要的旅游 街道, 其他如九鼎路、 中和路是景區(qū)邊緣地帶, 游客 較少,, 東巴文景觀也較少。分別以四方聽音和中和 路為例, 四方聽音四周的 19 家商鋪中 14 家使用東 巴文, 而中和路 60 家商鋪中只有 8 家使用。另外, 隨著旅游發(fā)展, 不僅使用東巴文景觀的旅游業(yè)經(jīng)營 者越來越多, 他們的使用意愿也越來越強。 S18 先 后于 2006 年、 2012 年開了兩家旅游紀念品店, 第一 家招牌沒有東巴文, 經(jīng)營者表示 “我那時候剛來, 不 知道情況 (大家使用東巴文) , 東巴文的使用也是這 幾年的事情” , 第二家招牌就制作了東巴文。R1、 R4 等表示同樣的感受。 S10 是東巴文雕刻商店老板, “以前是沒有東巴文木雕的, 隨著旅游發(fā)展出現(xiàn)簡 單的東巴文雕刻, 到現(xiàn)在東巴文雕刻的工藝越來越 復(fù)雜和精美, 這都是游客的需要變化了” 。可以看 出,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的東巴文景觀與旅游關(guān)系密切, 游客越集中的地方, 東巴文景觀越多。換而言之, 旅游帶來了東巴文景觀使用的需求。 (2)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對東巴文景觀缺乏認同 令人遺憾的是, 生產(chǎn)東巴文景觀時, 經(jīng)營者沒 有加深文化認同。被訪經(jīng)營者均表示自己不認識 東巴文, 即使自己使用的東巴文也不了解。S7 是納 西族, 商鋪貼有東巴文對聯(lián), 他表示 “不知道 (對聯(lián)) 意思, 更不知道怎么念, 是請東巴寫的” , 而實際上 對聯(lián)中有漢語注釋。這充分說明經(jīng)營者使用時沒 有關(guān)注東巴文的具體內(nèi)容, 只是形式上的使用。此 外, 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東巴文景觀生產(chǎn)過程中: 根據(jù) 經(jīng)驗積累, 廣告公司建立滿足平時所需的東巴文字 庫, 生產(chǎn)時對號入座地 “翻譯” (S4, S10) 。這個生產(chǎn) 過程中廣告公司充當著私人標識的 “專家” 角色, 但 由于缺少指導(dǎo)、 培訓(xùn)和監(jiān)管, 這些 “專家” 角色并不 可靠, 翻譯生硬, 沒有使用語境, 東巴文使用也極不 規(guī)范。2012 年年底, 麗江市古城區(qū)多個部門聯(lián)合組 成調(diào)研組, 在對麗江古城及周邊門店標牌使用納西 東巴文字的現(xiàn)場抽樣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 700 塊納西東巴 文字廣告招牌中, 經(jīng)專家鑒定, 正確的只有 35 塊, 正 確率僅為 5.0% ; 值得商榷的有 17 塊, 占 2.4% ; 錯誤 的有 648 塊, 占 92.6%[41]。 這種不規(guī)范的盲目使用中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不僅
? 106 ?

The ratio of language combination of shop name
東岸 East / % 33.64 29.09 15.00 19.55 2.73 西岸 West / % 7.83 20.00 20.00 34.78 0.87

招牌語言組合形式 Language combination 中、 東巴、 英 Chinese、 Dongba script、 English 中、 東巴 Chinese、 Dongba script 中、 英 Chinese、 English 中 Chinese 其他 (藏文、 緬文等) Others (Tibetan, Burmese, etc)

表2 Tab. 2

束河?xùn)|西兩岸店名語言使用比例
東岸 East / % 100.00 62.73 48.64 ― 西岸 West / % 100.00 27.83 27.83 ―

The ratio of language of shop name in Shuhe

語言形式 Language 中 Chinese 東巴 Dongba script 英 English 其他 Others

年 6 月束河古鎮(zhèn)管理所成立, 2013 年 1 月提出 《束河 古鎮(zhèn)商業(yè)招牌即廣告牌技術(shù)支持》 規(guī)則, 這與大研 店名招牌管理辦法一樣; 而白沙還沒有統(tǒng)一管理。 大研旅游起步最早, 發(fā)展成熟, 語言景觀政策 最先在大研古城實施, 2009 年開展, 政策效果已經(jīng) 完全形成, 店名標識使用一樣的語言格式; 束河旅 游發(fā)展相對較晚, 標識政策從 2012 年開展, 效果還 沒有體現(xiàn)出來; 白沙旅游處于起步階段, 還沒有相 關(guān)政策。可以看出, 政府對東巴文標識的推行與旅 游發(fā)展程度密切相關(guān), 旅游發(fā)展越早越成熟, 東巴 文景觀就越被重視?梢灶A(yù)見, 隨著旅游發(fā)展與政 策推廣, 未來束河、 白沙, 甚至更大區(qū)域內(nèi)將形成與 大研相似的語言景觀, 東巴文景觀會越來越多。不 過目前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 東巴文語言景觀僅限 于旅游標識使用, 政府工作人員不認識東巴文, 政 府文件也沒有使用東巴文 (O2, 古管局) 。 3.2.2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層面 (1) 東巴文景觀制定受旅游影響

徐紅罡等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對東巴文景觀缺乏認同, 而且事實上他們的文化身 份與東巴文化嚴重脫節(jié)。束河古鎮(zhèn)有近 1 200 家商 鋪, 但只有不足 30 家是本地納西族經(jīng)營 (O2, 古管 局) , 顯然, 東巴文的真正傳承者在當?shù)厣虡I(yè)中處于 很弱的地位。另外, 在東巴文使用意愿上, 納西族 經(jīng)營者的使用意愿并不強烈, 8 家納西族人的商鋪 中只有 2 家自主使用 (S7, S10) , 沒有使用的納西經(jīng) 營者表示自己不認識, 別人也不認識, 沒有必要使 用東巴文 (S4, R2, H6, H20, H21) 。相反, 非納西族 經(jīng)營者使用意愿較強烈, 例如四川人 (R1, R3, R4 等) 的商鋪招牌均使用了東巴文景觀, 廣西人 S21、 福建人 H1 以東巴文景觀作為特色, 分別使用在旅 游產(chǎn)品、 客棧裝飾中。這些外來經(jīng)營者主要是出于 商業(yè)利益驅(qū)動而使用東巴文, 把它當作吸引游客的 特色。 隨著旅游發(fā)展, 東巴文景觀生產(chǎn)中經(jīng)營者的身 份越來越偏離東巴文的原生主體, 缺乏對東巴文的 認識與認同, 而且包括納西族在內(nèi)的使用者對東巴 文的膚淺、 盲目使用現(xiàn)象不在意。東巴文景觀使用 重形式不重內(nèi)容, 缺失規(guī)范性, 從而減弱它的信息 功能, 加劇不可識別性與不可交流性。 (3)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強調(diào)東巴文景觀的象征作用 在上述東巴文景觀的不規(guī)范性加劇, 信息功能 減弱的同時, 它的象征功能越發(fā)突出。 招牌中, 東巴文和英文的使用群體有顯著差 異。連鎖店 (如麥當勞、 牛肉專賣店等) 、 高端餐飲 與住宿一定有英文, 但不一定有東巴文, 大多有東 巴文的連鎖店是因為經(jīng)營更早的大研分店受東巴 文政策影響后的連帶效應(yīng) (圖 4) ; 小型商鋪, 例如小 紀念品店、 特產(chǎn)店、 納西餐館等, 東巴文使用相對較 多, 英文使用較少 (圖 5) 。這正是前面提到的英語 象征全球化、 現(xiàn)代化, 民族語言象征傳統(tǒng)、 地方的反 映, 像東巴文一類的民族語言往往是現(xiàn)代化的對立 面, 也是弱勢的一方。

另外, 在行業(yè)使用上東巴文與英文景觀也有微 妙差異。零售類商鋪和餐飲招牌中東巴文使用較 多, 但客棧中英文使用較多, 東巴文非常少?蜅 提供的是無形的售后體驗產(chǎn)品, 讓游客第一眼產(chǎn)生 認可是客棧名字的首要作用, 所以簡單、 快速傳遞 游客能夠理解的信息是經(jīng)營者首先考慮的, 具有信 息功能的中文和英文能夠?qū)崿F(xiàn)這種作用, 東巴文則 無能為力, 沒有必要在店名中使用東巴文 (H6, H7, H10, H13, H17, H19, H20, H23, H28, H29) 。但是許 多不在店名中使用東巴文的客棧, 在裝飾上卻大量 使用, 例如墻面上繪制大片東巴文 (H1, H3) ?梢 看出, 客棧經(jīng)營者將中文與英文定位為信息傳遞, 而把東巴文景觀作為裝飾性符號。 綜上,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對東巴文的定位不是信息 功能, 而是作為傳統(tǒng)、 地方特色的象征符號, 形式性 地用在裝飾中。 3.3 閱讀者對東巴文語言景觀的感知 3.3.1 游客感知 游客中一般是通過網(wǎng)絡(luò)、 朋友或?qū)в沃罇|巴 文, 但具體了解少, 甚至沒有東巴文的意象 (Y1, Y2 和 Y3) 。景區(qū)內(nèi), 旅游者關(guān)注到的東巴文景觀主要 是墻上和旅游商品中的, 以東巴文墻為背景拍照, 購買東巴文商品作為紀念品。他們以此獲得新奇 體驗而感到滿足, 至于這些東巴文景觀是否真實, 并不在意。東巴文商品中手鏈、 項鏈、 披巾等最多, 最 受游客歡迎, 卻基本是機器批量生產(chǎn)的外地商品。 游客對其他的東巴文景觀, 如店名、 交通標識 的關(guān)注度低。此外, 也有少量精英游客懷疑東巴文 的使用意義, Y1 認為經(jīng)營者是 “吸引眼球, 做裝飾 用, 并沒有實際的解釋功能, 問了店主, 也不認識, 并且墻面上或者招牌上的東巴文字都是五顏六色 的, 這也說明它們就是為了吸引游客眼球” , Y3、 Y4、 Y5 也表達同樣看法。

筆者實地拍攝。 圖片來源: 圖 4 連鎖商家招牌 Fig. 4 Chain shop signboard ? 107 ?

圖片來源: 筆者實地拍攝。 圖 5 散小型商鋪招牌 Fig. 5 Small shop signboard

旅 游 學(xué)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游客的感知中東巴文景觀沒有信息功能, 東巴 文景觀作為審美欣賞和紀念符號的象征。這與書 法景觀研究結(jié)論一致, 游客在文化景觀感知中比較 注重環(huán)境的審美體驗
[9,42]

起作用, 但這兩種因素均與旅游直接相關(guān), 因為在 旅游中東巴文景觀的重要性才樹立起來。深入分 析來自政府、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 游客與居民的主觀態(tài) 度后發(fā)現(xiàn), 東巴文景觀的作用在于它承載地方特 色、 傳統(tǒng)等相關(guān)的象征意義, 吸引游客, 有利于旅游 發(fā)展。而對于它的信息功能, 無論是生產(chǎn)者還是閱 讀者都不在意, 不認識東巴文, 也不關(guān)注東巴文的 文化內(nèi)涵; 生產(chǎn)者注重潛在經(jīng)濟獲益, 游客注重形 式審美, 政府和居民雖然對東巴文有認同, 但是也 更多地看到其在商業(yè)社會的文化符號價值和可能 的經(jīng)濟價值。因此, 東巴文抽象為一種只有商業(yè)價 值的象征符號, 匱乏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語言活力的基本條件, 從東巴文和 英文語言景觀在旅游目的地的不同作用, 可以進一 步看清旅游對東巴文的影響。英文景觀不僅象征 現(xiàn)代與全球化, 也具有突出的信息傳遞功能, 因此, 旅游讓英語獲得更多使用者, 主觀和客觀活力都得 到提高; 而東巴文景觀只是基于形式特色的符號象 征, 主要承擔民族風情符號的作用, 使用者與閱讀 者都不能識別, 也不關(guān)心準確性, 旅游沒有讓東巴 文獲得真正的傳承者。語言的信息功能重要性在 于能夠約束語言規(guī)范性, 否則信息無法正確傳遞。 而旅游開發(fā)中東巴文景觀缺少這種約束, 沒有統(tǒng)一 的規(guī)范準則, 可以被隨意使用或篡改, 這種極為盲 目與不規(guī)范使用將會影響東巴文字的準確性、 純潔 性, 久而久之阻礙東巴文識別, 造成東巴文傳承裂 痕, 甚至是斷層[44]。 東巴文有其特殊性, 東巴文原本附屬于東巴宗 教, 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本身缺乏支撐信息功能 的群眾基礎(chǔ), 即使旅游樹立東巴文的重要性, 也很 難讓人們使用東巴文去溝通、 交流。因此, 僅僅依 靠旅游復(fù)興東巴文是不可能的。東巴文的真正復(fù) 興還是需要從東巴文原有的發(fā)展模式中去尋找啟 示。古代的東巴文屬于納西內(nèi)部的特定群體—— 東巴, 他們代表了納西族的文化精英, 用東巴文進 行思想交流, 代代相傳, 賦予了東巴文生命力。在 此過程中, 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是平衡的, 所以很 小的群體也能保證東巴文代代相傳。這就啟示我 們, 現(xiàn)代的東巴文作為文化遺產(chǎn), 要變活, 就要維護 這樣的平衡。在旅游開發(fā)中商業(yè)因素很難恢復(fù)與 維持東巴文景觀的信息功能、 象征功能的平衡, 旅 游僅僅起到了東巴文符號的傳播作用, 真正復(fù)興可 能還是應(yīng)大力扶持東巴文的傳承人, 培養(yǎng)文化精

。東巴文景觀也因此增強

了旅游地吸引力。但是這樣的體驗過程中游客只 是單方面的凝視, 沒有互動與交流, 大大降低了他 們對東巴文的文化認識 (Y2, Y4) 。 3.3.2 居民感知 大多納西居民認可旅游對東巴文的正面影響 (S7, S10, H6, Y5, O2) , 因為普遍使用東巴文景觀是 前所未有的事情。不過受漢文化長期影響, 納西居 民已經(jīng)習慣使用漢字, 所以盡管知道東巴文是自己 的民族文化, 但不會使用它, “ 東巴文是我們的文 化, 不過幾乎沒有居民認識” (S7, S10, H6) , “我們這 里的對聯(lián)一直是漢字寫的, 東巴文字對聯(lián)是在旅游 開發(fā)后才有的, 但我們已經(jīng)習慣漢字對聯(lián), 過年還 是用漢字對聯(lián)” (L2, 納西族, 70 歲) 。 在居民看來, 東巴文重要是因為它在旅游中帶 來經(jīng)濟效益, 這與肖瀟等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 , 因為東
[43]

巴文景觀象征特色, 能夠吸引游客, 才讓納西居民 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一旦脫離旅游環(huán)境, 居民認為 東巴文的重要性驟減, 而且他們也沒有參與旅游之 外的與東巴文相關(guān)的保護與傳承行動。 4 結(jié)論與討論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 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重要 部分。在眾多的旅游與文化的研究中, 旅游與語言 的研究相對較少, 旅游是否會影響以及怎么影響語 言景觀的問題還沒受到關(guān)注。本文在借鑒和梳理 了社會語言學(xué)和語言景觀學(xué)者對語言景觀的研究 基礎(chǔ)上, 從語言景觀的信息功能與象征功能兩個維 度分析了旅游對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研究表 明, 雖然在旅游中東巴文景觀廣泛使用, 但僅象征 功能突出, 信息功能匱乏, 從而并沒有使東巴文得 到真正復(fù)興。從語言景觀的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入手展開的旅游對語言影響的實證研究, 是對旅游 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領(lǐng)域的有益補充; 與此同時, 本文在旅游發(fā)展的背景下, 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的視覺性、 瀕危語言開展的分析, 在社會語言學(xué)和 景觀語言學(xué)領(lǐng)域也是一次新嘗試。 研究中發(fā)現(xiàn), 東巴文語言景觀形成來自政府、 旅游業(yè)經(jīng)營者推動, 分別通過政策與營造商業(yè)氛圍

? 108 ?

徐紅罡等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英, 使他們維持一定數(shù)量, 讓東巴文能夠保持真正 的活力, 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Zhou Zhen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95. [ 周振鶴. 中 國歷史文化區(qū)域研究[M]. 上海: 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1997. 295.] [2] Fan Junjun, Xiao Zihui. An outline of language resource[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08, (4): 128-132. [ 范俊軍, 肖自 輝. 語言資源論綱[J]. 南京社會科學(xué), 2008, (4): 128-132.] [3] Chen Lijun, Hu Fanzhu. Language resource: One can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as tonrism resource[J]. Tourism Science, 2010, 24(4): 22-27. [陳麗君, 胡范鑄. 語言資源: 一種可以開發(fā) 利用的旅游資源[J]. 旅游科學(xué), 2010, 24(4): 22-27.] [4] Kallen J. Tourism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Irish linguistic landscape[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270-284. [5] Zhang Jie, Zhang Jing.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city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tourism product in Nanjing[J].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04, (3): 42-43. [張捷, 張靜. 書法景觀與城市景觀——南京書法景 觀及書法旅游產(chǎn)品概念規(guī)劃案例[J]. 城鄉(xiāng)建設(shè), 2004, (3): 4243.] [6]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Tang Wenyu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urban calligraphy landscape and its local significanc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12): 1675-1685. [ 張捷, 張宏磊, 唐文躍. 中國城鎮(zhèn)書法景觀空間分異及其地方意義 [J]. 地理學(xué)報, 2012, 67(12): 1675-1685.] [7] Yin Lijie,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et al. Study the role calligraphy in the scenic landscape of tourism image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Xi’ an Beilin[J]. Human Geography, 2011, 26(5): 49-53. [ 尹立杰, 張捷, 張宏磊, 等. 書 法景觀在景區(qū)旅游意象構(gòu)建中的作用研究——以西安碑林為 例[J]. 人文地理, 2011, 26(5): 49-53.] [8] Xiao Xiao, Zhang Jie, Sun Shangqian, et al. Analysis the factor of tourists’sense of place in calligraphy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of Thirteen Rock Inscriptions of Shimen in Hanzhong, Shaanxi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 2013, 27(6): 130-136. [ 肖瀟, 張捷, 孫上茜, 等. 書法景觀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響因 素分析 —— 以陜西漢中石門十三品為例 [J]. 人文地理, 2013, 27(6): 130-136.] [9] Ke Li, Zhang Jie, Li Qian.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ts’perceiving images in calligraphy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of Guilin Diecai Hill[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1): 87-92. [柯立, 張捷, 李倩. 書法景觀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響 因素分析 —— 以桂林疊彩山景區(qū)為例 [J]. 中國巖溶, 2010, 29 (1): 87-92.] [10] Zhang Jie, Lu Shaojing, Jiang Zhijie, et al. The features of [18

public percep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landscape: Investigation from perceptual dimensions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2): 230-238. [張捷, 盧韶婧, 蔣志 杰, 等.中國書法景觀的公眾地理知覺特征——書法景觀知覺 維度調(diào)查[J]. 地理學(xué)報, 2012, 67(2): 230-238.] [11] Chen X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 function of tourism artwork[J]. Studies in National Art, 2002, (6): 66-68. [陳 昕. 旅游藝術(shù)品的發(fā)展方向及其文化復(fù)興功能[J]. 民族藝術(shù)研 究, 2002, (6): 66-68.] [12] Lin Jinping, Zhou Hong, He Yunhong.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the Naxi Dongba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rural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in Sanyuan Village of Lijiang[J]. Human Geography, 2005, (5): 78-80. [林錦屏, 周鴻, 何云紅. 納西東巴 民族文化傳統(tǒng)傳承與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研究——以云南麗江三元 村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為例[J]. 人文地理, 2005, (5): 78-80.] [13] Zong Xiaolian. The new fate of Dongba culture in tourism[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31(6): 74-80. [宗曉蓮. 旅游 開發(fā)背景下東巴文化的新際遇[J]. 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 會科學(xué)版), 2004, 31(6): 74-80.] [14] Yang Fuquan.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e on ethnic religious identity: Identity and change of Dongba religion and its change for Naxi[J]. Thinking, 2010, 36(4): 15-20. [ 楊福泉. 社會與文化變遷對民族宗教文化認同的影響——納西人對東 巴教的認同及其變遷研究[J]. 思想戰(zhàn)線, 2010, 36(4): 15-20.] [15] Pan Qiuling. A study of tourism’ s impact on language cultural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Xi’ an [J]. Tourism Tribune, 2005, 20 (6): 19-25. [ 潘秋玲. 旅游開發(fā)對語言文化景觀的影響效應(yīng)研 究——以西安為例[J]. 旅游學(xué)刊, 2005, 20(6): 19-25.] [16] 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UK: Longman, 1982. 154-156. [17] Landry R, 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16(1): 23-49. Lou J. Situating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ime and Spac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Washington, DC Chinatown[D]. Washington, DC: the Facul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of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09. [19] Spolsky B. Prolegomena to a sociolinguistic theory of public signage[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9. 25-39. [20] Cenoz J,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1): 67-79. [21] Ben- Rafael E, Shohamy E, Amara M H, et al.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

? 109 ?

旅 游 學(xué) 刊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Tribune

Vol. 30 No. 1,2015

1; 7-30. [22] Cenoz J, Gorter D. Language economy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 [A]. //: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C].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55-69. [23] Burdick C. Mobility and Language in Place: A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Language Commodification[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2012. [24] Gorter D, Marten H F, Mensel L V.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18. [25]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M]. Clev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6. 1. [26] Piller I. Advertising as a site of language contact[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23: 170-183. [27] Lee J S.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of modernity: English mixing in Korean television commercial[J]. Language in Society, 2006, 35(1): 59-91. [28] Piller I. Identity constructions in multilingual advertising[J]. Language in Society, 2001, 30: 153-186. [29] Martin E. Mixing English in French advertising[J]. World Englishes, 2002, 21: 375-401. [30] Huebner T. Bangkok’s linguistic landscapes: Environmental print, codemixing and language chan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 3(1): 31-51. [31] Phillipson R. English- Only Europe? 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24. [32] Harwood J, Giles H, Bourhis R Y. The genesis of vitality theory: Historical patterns and discoursal dimens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4, 108: 167-206. [33] Zong Xiaoli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A Case Study in Lijiang , Yunnan Province ,China[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2. [宗曉蓮. 旅游開發(fā)與社會變遷— 以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文化為例 [D]. 廣州: 中山大 學(xué), 2002.] [34] White P.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on Host Communities: A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in Switzerland[R]. Oxford : School of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1974. [35] Bao Jigang, Dai Fan.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 China [J]. Human Geography,

1996, 11(2): 37-42. [ 保繼剛, 戴凡. 旅游社會影響研究 —— 以 大理古城居民學(xué)英語態(tài)度為例[J]. 人文地理, 1996, 11(2): 37-42.] [36] Xu Zhiyun, Lu Lin. Research of tourism language in Zhouzhuang[J].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7, 30(20): 181-184. [徐致云, 陸林. 周莊旅游語言 的初步研究 [J]. 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 自然科學(xué)版), 2007, 30 (20): 181-184.] [37] Ahohamy E, Gorter D.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A]. //: 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C].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009. 1-10. [38] Bourhis R Y.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language events in Cana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994, 105(1): 5-34. [39] Guang Yingjiong. Tourism anthropology vision in the variation of folk art: An example of Naxi Dongba art in the town of Lijiang[J].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8(3): 168-173. [光映 炯. 旅游人類學(xué)視野中的民間藝術(shù)變異研究 —— 以麗江大研 鎮(zhèn)納西族東巴藝術(shù)為例[J]. 廣西民族研究, 2008, (3): 168-173.] [40] Yang Hongyan. Naxi, Chinese and English: Multilingualism in Lijiang[D]. Sydney: Macquarie University, 2012. [41] Wang Fa. 648 of the 700 Signboards are wrong, Dongba scrip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in Lijiang[EB/OL]. cn/html/2012- 09/13/content_2400786.htm, 2013- 02- 20. [ 王 法. 700 塊 “東巴” 廣告牌 648 塊有錯 麗江要規(guī)范化東巴文字應(yīng)用 [EB/OL]. 09/13/content_ 2400786.htm, 2013-02-20.] [42] Qi Qiuyi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ravel Experience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A Case Study of Tourists in Guilin [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2010. [ 祁秋寅. 書法景觀旅游體 驗結(jié)構(gòu)實證研究: 以桂林游客為例[D]. 南京: 南京大學(xué), 2010.] [43] Xiao Xiao, Zhang Jie, Lu Junyu. The residents’recognition of calligraphy landscape in Zunyi red tourism commercial street[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 1080-1086. [肖瀟, 張捷, 盧 俊宇. 居民對遵義紅色旅游商業(yè)街中書法景觀的認同度研究 [J]. 地理科學(xué)進展, 2012, 31(8): 1080-1086.] [44] Liu Yue. The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of Dongba characters in Naxi area[J].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2011, 21(1): 101-104. [ 劉悅. 納西東巴文訛變現(xiàn)象簡論 [J]. 四 川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 21(1): 101-104.]

? 110 ?

徐紅罡等 | 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

第 30 卷

2015 年 第 1 期

Tourism Impact on the Naxi Dongba Linguistic Landscape
XU Honggang, REN Yan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Tourism and language 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not only serves as a communication tool between hosts and guests but also can be developed into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proved to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languages, such as the spreading of English. Yet, most of previous researches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superficially, focusing only on oral language rather than the written character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is gap by investing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 Dongba language in Lijiang,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 Dongba script, which is used in Dongba religious books, is regarded as a world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is in an endangered status. Dongba script seems to be widely used in public spaces. Linguistic landscape refers to the written languages used in public spaces, such as road signs, warning signs, and private business signs. Linguistic landscape analysi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and field work was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first hand data which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various stakeholders. Secondary data were also collected from relevant agenc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supplement the research findings. By comparing the use of Dongba scripts in three historical towns that are at different tourism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se of Dongba script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ig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and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 are the major drivers to use Dongba scripts. The wide use of Dongba scripts in the public signs is due to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s to enhance the ethnic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destination. Business people tend to use Dongba scripts to add an“exotic”flavor to the business attractiveness. However, the use of the script is only for its symbolic function rather fo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None of the guests, entrepreneurs, local residents and even the governments staff interviewed understand the Dongba scripts and ever use these scripts in their daily lives. Most of them also show no interests in its cultural meaning. These scripts are only aware in the tourism context as the symbol of unique Naxi ethnic culture. Due to the lack of need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Dongba script, the use of Dongba language is very causal and lack of rigorous attitude. This causal and often wrong use of these scripts in the long run will further bring barriers for its information function since these scripts cannot communicate the right meaning.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ole of tourism in the revival of the Dongba script is very limited and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Naxi intellectuals who use Dongba scripts to communicate messages. Keywords: Dongba characters; linguistic landscape; tourism impact; ethnolinguistic; language vitality [責任編輯: 魏云潔; 責任校對: 王玉潔]

? 111 ?



  本文關(guān)鍵詞:旅游對納西東巴文語言景觀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79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179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a8b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