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蘇北物產展覽交流大會
本文選題:蘇北地區(qū) 切入點:發(fā)展經濟 出處:《檔案與建設》2013年11期
【摘要】:正1951年,新中國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又進入艱難時期,新生政權面臨著諸多的困難。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了新生政權迫切的任務之一。在"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指導下,經過兩年的努力,蘇北一帶的經濟此時有了明顯的改觀,處于蘇北區(qū)域中心的揚州,成為附近城鄉(xiāng)土、特、副產品的交易集散地。為促進市場繁榮,搞活物資流通,中共蘇北區(qū)黨委、蘇北行政公署作出決定,召開一次物產交流大會,以此推動區(qū)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60多年過去了,筆者利用館藏檔案
[Abstract]:In 1951, New China was in full swing, and the War of resisting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entered a difficult period, and the new regime wa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Develop economy, strengthen national strength, improve people's life, became new regime urgent Ren Wuzhi on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y of "developing economy and ensuring supply", after two years of hard work, the economy of northern Jiangsu has changed obviously at this time. Yangzhou,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northern Jiangsu, has become a trading center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special and by-products nearb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arket prosperity and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the 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region and the Subei Administrative Office made a decision to hold a general meeting on the exchange of products, thus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More than 60 years have passed, the author used the library archive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作者單位】: 揚州市檔案局;
【分類號】:F713.8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杰英;張靜;;論旅游業(yè)在蘇北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J];科技經濟市場;2006年12期
2 闞國坤;惠富平;;蘇北地區(qū)農業(yè)旱改水對當地生產的促進作用[J];農業(yè)考古;2011年03期
3 闞國坤;惠富平;;蘇北地區(qū)農業(yè)旱改水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10年08期
4 ;揚州風景舊曾諳 踏青賞花好出游[J];消費;2008年04期
5 司增綽,徐康寧,仇方道;以蘇北地區(qū)為例談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的經濟負面效應——對“民工荒”問題的另一角度分析[J];建筑經濟;2005年11期
6 施浩嶺,孔凡信,徐友軍;蘇北地區(qū)發(fā)展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的優(yōu)劣勢分析[J];中國農業(yè)信息;1993年04期
7 汪錫奎;發(fā)展蘇北科技先導型產業(yè)的建議[J];群眾;1997年03期
8 魏曉鋒;蘇北地區(qū)完善融資體系的研究[J];會計之友;2005年06期
9 張兆同;魏瑜;;江蘇蘇北地區(qū)工業(yè)現狀分析及發(fā)展思路探討[J];江蘇商論;2006年11期
10 史丹;;淺議優(yōu)化蘇北產業(yè)結構[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惠娟;潘元青;;世界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對車用潤滑油的影響[A];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燃料與潤滑油分會第11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方偉;;新平縣沼氣綜合利用效益分析——兼談沼氣利用應繼續(xù)抓好的4個環(huán)節(jié)[A];2006年玉溪市“生態(tài)立市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周郡青;;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fā)展強省的戰(zhàn)略舉措[A];“科學發(fā)展觀與沿海經濟”高層論壇暨省專家獻策服務團換屆大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星華;;從國家安全角度談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對新中國的影響[A];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論文集[C];2003年
5 王小鴿;;給資金不如給政策——從明清晉商談“扶貧”[A];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全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9年
6 崔德才;劉鈞;;農改工程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和經濟發(fā)展[A];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江蘇省能源研究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陸劍英;;回憶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后勤保障工作的感受[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8 李戰(zhàn)生;;英明的決策 偉大的勝利——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50周年宣講提綱[A];英明的決策,偉大的勝利——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55周年論文集[C];2001年
9 ;英明的決策 偉大的勝利——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50周年宣講提綱[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紀念特刊[C];2002年
10 徐峰;;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軍事意義[A];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薛慶元邋通訊員 揚帆;讓游客帶走美好的記憶[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2 辛華仁 李新林 高杰;夾岸垂柳桃花 人文生態(tài)宜居[N];中國環(huán)境報;2007年
3 許燕茹;北區(qū),蓄勢待發(fā)的樓市黑馬[N];揚州日報;2008年
4 裴郁春 屠高 本報記者 李論;江蘇為蘇北振興鋪路[N];中國經濟導報;2006年
5 汪曉東;蘇北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高于蘇南[N];江蘇經濟報;2007年
6 一言;人才流動利好政策遭遇尷尬[N];揚州日報;2006年
7 蔡逸;“遠程核銷”窗口助推蘇北外貿出口[N];江蘇經濟報;2008年
8 ;蘇北地區(qū)玉米價格繼續(xù)走高[N];江蘇經濟報;2004年
9 顧興林;蘇北地區(qū)花生價格旺季不旺[N];糧油市場報;2004年
10 陳蕊;我省用政策激勵蘇南企業(yè)向蘇北轉移[N];江蘇經濟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東;城市風景名勝公園環(huán)境容量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2 趙筱俠;蘇北地區(qū)重大水利建設研究(1949-1966)[D];南京大學;2012年
3 歐志雄;新中國引用海外華資政策研究(1949至2003年)[D];暨南大學;2005年
4 陳煥娣;蘇北楊樹加工產業(yè)經濟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7年
5 謝治國;新中國能源政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6 張俊國;毛澤東國家利益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宋士云;新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結構與變遷(1949-2002)[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5年
8 許國玉;蘇北地區(qū)農村信用社改革績效的實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9 陳揚勇;建設新中國的藍圖[D];復旦大學;2009年
10 楊火林;1949-1954年的中國政治體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大亨;蘇北地區(qū)農民集中居住的倫理問題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2 應聶蕭;中共職工學校對上海蘇北人的政治動員(1924-1927)[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李海靜;新中國技術引進的歷程分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玉東;新中國合同法的制定與完善之[D];山東大學;2008年
5 廖嶸;蘇北高職生在蘇南求學過程中的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廖中武;新中國政治文化變遷的研究[D];華僑大學;2005年
7 程珂;1950年北京美國兵營地產事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顧月琴;淺析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年中學歷史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尹桂榮;新中國基礎教育教研制度的歷史演變與現實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婧;新中國體育金牌價值取向的演進及展望[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179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717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