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是國際災害研究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問題。在全球自然災害頻發(fā)、強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更引起了國際社會和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體系研究”和重點項目“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應急預案情景分析”的資助下,調查分析了中國沿海典型城市自然災害發(fā)育特征及其風險管理,獲得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與數據基礎上,借鑒國內外自然災害風險研究進展的成果,,從地球系統(tǒng)科學思想出發(fā),分析了典型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主要特征,探討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與理論,并應用遙感和GIS技術,剖析城市不同尺度下的自然災害風險動態(tài)評估途徑和范式,為城市綜合減災降險和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內外自然災害分析實踐表明,完全準確預報和阻止自然災害發(fā)生并不現(xiàn)實,采用有效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戰(zhàn)略,可以避免或減輕其帶來的巨大損失。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的核心是人類社會環(huán)境暴露程度、承災體脆弱性和風險表達。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具有連鎖效應、放大效應和人為效應等基本特征。多元化數據獲取手段和復雜系統(tǒng)仿真建模工具相結合,模擬人類活動干擾下的災害發(fā)展演化過程,形成對災害風險的動態(tài)綜合評估。 2.從地球系統(tǒng)科學思想出發(fā),按照成因分類和分級序列原則,建立了城市災害分類系統(tǒng)。第一級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二大類對應于地球表層系統(tǒng)和人類活動系統(tǒng),人類活動系統(tǒng)和地球表層系統(tǒng)是災害形成的孕災環(huán)境系統(tǒng)。第二級的氣象災害、水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形成于地球表層系統(tǒng)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技術災害和人為災害形成于人與技術等人為作用;環(huán)境災害是人地系統(tǒng)共同作用下的災害類型,具有自然與人為的雙重特點。第三級的災種是各災害類型按成因的進一步細分,如氣象災害有臺風、冰雪、風暴潮等。這一城市災害分類系統(tǒng),從災害形成的機理和不同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出發(fā),有利于認別和分析各致災因子形成災害的孕災環(huán)境,針對不同的孕災環(huán)境,開展災害的脆弱性和風險分析,提出相對應的減災和降低風險決策與管理措施。 3.構建了城市自然災害系統(tǒng)、災害風險系統(tǒng)與災害風險評估之間的關系模型。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與災害系統(tǒng)是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風險系統(tǒng)是災害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城市災害系統(tǒng)包括孕災環(huán)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三個要素。而城市災害風險系統(tǒng)是對災害系統(tǒng)中致災因子危險性分析,以及承災體脆弱性分析和暴露要素分析。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表達是致災因子、人類社會環(huán)境暴露程度和承災體脆弱性三者共同作用下的可能災害損失。 4.提出了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多尺度體系。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尺度是與研究區(qū)域比例尺、空間分辨率、行政單元和數據精度相對應。根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尺度研究方法,建立了市級、區(qū)級(城區(qū))和社區(qū)級3個尺度開展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市級尺度下,研究比例尺為1:500000~1:100000,對應分析單元的空間分辨率為250m~30m;區(qū)級尺度下,研究比例尺為1:100000~1:10000,對應分析單元的空間分辨率為30m~5m;社區(qū)尺度下,研究比例尺為1:10000~1:1000的比例尺,對應分析單元的空間分辨率為5m以下。不同的研究尺度,可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大尺度研究一般用指標體系的評估方法,中小尺度的研究采用情景模擬和災害現(xiàn)場調查方法。在同一尺度下也可采用不同的風險評估方法,對于同一種評估方法也可以應用于不同尺度下的研究,以滿足不同的評估精度需求,形成多尺度的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5.上海城市尺度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選用指標體系的風險建模范式和方法。從致災因子、歷史災情、暴露-易損性和抗災恢復力出發(fā),選取19個風險評估指標,建立了上海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以上海下轄各區(qū)縣作為評估基本單元,采取特爾菲法與AHP相結合方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經標準化處理,計算得到各指標因子指數和綜合風險值,由低到高分為10個等級,基于GIS編制上海綜合風險圖。分析表明:①各區(qū)縣暴露-易損性指數差別較大,最高的是黃浦區(qū)和靜安區(qū)。②各區(qū)縣的風險值基本處于風險等級的中段,黃浦區(qū)最高值為0.75,金山區(qū)最低值為0.38。③綜合風險等級從上海中心城區(qū)向郊外輻射遞減。④沿海區(qū)縣風險值0.5以上,高于西部區(qū)縣風險值0.4左右。該指標體系方法對于快速評估城市綜合風險具有借鑒意義。 6.靜安城區(qū)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采用基于情景分析的動態(tài)風險評估方法。應用遙感和GIS工具,從致災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分析出發(fā),模擬出研究區(qū)8種不同重現(xiàn)期內1小時降雨的淹沒區(qū)域和淹沒深度情景,并以三維可視化方式顯示模擬結果。通過實地調查與收集災損數據,建立居民房屋和室內財產內澇淹沒深度和損失率之間的關系曲線;通過人口和房屋被淹沒狀況的暴露分析,進行受災人口與損失評估,并利用超越概率-損失曲線,建立了研究區(qū)風險序列,計算出年平均內澇損失數值,作為減災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表明:①靜安區(qū)8種重現(xiàn)期建立的超越概率-損失曲線,得出年平均內澇損失為342萬元。②8種重現(xiàn)期暴雨內澇情景模擬,淹沒最深處為50cm。③該風險評估方法,改進了城市內部地形模擬,提高了場景模擬的空間分析精度,使評估結果更為準確,可作為該尺度暴雨內澇風險管理依據。 7.城市社區(qū)暴雨內澇災害情景分析,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臨園社區(qū)2008年9月20日暴雨內澇為例,采用現(xiàn)場調查方法,應用遙感和GIS工具,開展該次暴雨內澇災害的多情景模擬。從致災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分析出發(fā),實地測量不同積水點水深進行插值,模擬洪水淹沒情景。根據居民房屋和室內財產暴露與災損率,分別得到房屋和室內財產等損失,總損失為608732元,重現(xiàn)期為150年一遇,超越概率0.0067,暴雨內澇風險值(年平均災害損失AAFL)約4079元,與實際災損情況基本一致。這為城市社區(qū)尺度的暴雨內澇災害數據獲取與風險評估方法提供了一種新探索。 城市自然災害系統(tǒng)是個復雜系統(tǒng),受多變量因素制約,導致災害風險評估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盡管本文對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進行了探討,但仍有待深化,如重視城市災害數據庫構建,力求形成災害數據管理的統(tǒng)一模板和共享平臺;加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實證研究,系統(tǒng)建立城市不同類型承災體脆弱性災損曲線;探討城市不同尺度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范式,實現(xiàn)災害綜合風險的動態(tài)評估,為城市各級主管部門減災降險和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城市 自然災害 風險評估 脆弱性 暴露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X43
【目錄】:
- 論文摘要6-9
- ABSTRACT9-17
- 第一章 緒論17-28
- 第一節(jié) 問題提出17-19
- 第二節(jié) 選題意義19-23
- 第三節(jié) 立題背景23-26
- 第四節(jié) 研究目標與內容框架26-28
- 第二章 自然災害風險研究進展28-53
- 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風險概念及表達式28-31
- 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風險評估31-36
- 第三節(jié) 自然災害脆弱性36-40
- 第四節(jié) 自然災害風險區(qū)劃40-43
- 第五節(jié)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管理43-46
- 第六節(jié) 區(qū)域自然災害風險46-50
- 第七節(jié) 遙感與災害風險研究50-53
- 第三章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主要特征53-80
- 第一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涵義及其要素53-56
- 第二節(jié) 城市災害分類體系56-59
- 第三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等級59-63
- 第四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63-66
- 第五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系統(tǒng)基本特征66-69
- 第六節(jié) 中國沿海城市自然災害主要類型69-80
- 第四章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80-104
- 第一節(jié) 災害系統(tǒng)論與風險評估80-84
- 第二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概念模型84-86
- 第三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框架86-89
- 第四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內容89-96
- 第五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96-99
- 第六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流程99-102
- 第七節(jié) 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尺度102-104
- 第五章 城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104-140
- 第一節(jié) 研究區(qū)概況104-110
- 第二節(jié) 風險評估方法110-113
- 第三節(jié) 指標體系113-120
- 第四節(jié) 指標量化120-121
- 第五節(jié) 數據收集與處理121-126
- 第六節(jié) 指標標準化處理126-131
- 第七節(jié) 風險評估131-138
- 第八節(jié) 結果討論138-140
- 第六章 城區(qū)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140-175
- 第一節(jié) 研究區(qū)概況140-142
- 第二節(jié) 風險評估方法142-144
- 第三節(jié) 數據收集與處理144-148
- 第四節(jié) 致災因子分析148-159
- 第五節(jié) 脆弱性分析159-163
- 第六節(jié) 暴露分析163-168
- 第七節(jié) 風險評估168-174
- 第八節(jié) 結果討論174-175
- 第七章 城市社區(qū)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175-193
- 第一節(jié) 研究區(qū)概況175-177
-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177-178
- 第三節(jié) 數據收集與處理178-181
- 第四節(jié) 致災因子分析181-183
- 第五節(jié) 脆弱性分析183-186
- 第六節(jié) 暴露分析186-188
- 第七節(jié) 風險評估188-192
- 第八節(jié) 結果討論192-193
-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193-198
- 第一節(jié)主要結論193-196
- 第二節(jié)問題與展望196-198
- 附錄一:專家咨詢問卷198-200
- 附錄二:各指標權重判斷矩陣及一致性檢驗200-202
- 附錄三:災害損失現(xiàn)場調查表202-203
- 參考文獻203-220
- 在職讀博期間發(fā)表論著220-221
- 后記221-222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麗明;白金生;王慶國;;遼寧省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價[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2年07期
2 燕群;蒙吉軍;康玉芳;;基于防災規(guī)劃的城市自然災害風險分析與評估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6期
3 周景;王麗娟;邵作之;;基于AHP的電網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電力建設;2011年12期
4 權瑞松;劉敏;張麗佳;陸敏;王靜靜;牛海燕;許世遠;;基于情景模擬的上海中心城區(qū)建筑暴雨內澇暴露性評價[J];地理科學;2011年02期
5 王靜靜;劉敏;權瑞松;陸敏;牛海燕;許世遠;;沿海港口自然災害風險評價[J];地理科學;2012年04期
6 李楠楠;張時忠;;基于Virtual Globe的地質災害監(jiān)測數據集成及可視化[J];地質科技情報;2011年05期
7 江培龍;方鳳滿;;自然災害脆弱性研究進展[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8 周亞飛;程霄楠;蔡靖;謝天生;劉茂;;臺風災害綜合風險評價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3年01期
9 侯俊東;李銘澤;;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研究綜述與展望[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10 李衛(wèi)江;溫家洪;吳燕娟;;基于PGIS的社區(qū)洪澇災害概率風險評估——以福建省泰寧縣城區(qū)為例[J];地理研究;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燕群;蒙吉軍;;基于防災規(guī)劃的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君;黃崇福;;自然災害風險研究進展的一個調查[A];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方法——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殷杰;中國沿海臺風風暴潮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谷洪彪;松原灌區(qū)土壤鹽堿災害風險評價及水鹽調控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1年
3 唐桂娟;城市自然災害應急能力綜合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石勇;災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洪杰;煤礦安全風險綜合評價體系及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6 劉剛;社區(qū)災害風險的評價模型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7 權瑞松;典型沿海城市暴雨內澇災害風險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譚麗榮;中國沿海地區(qū)風暴潮災害綜合脆弱性評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林志強;我國電信運營商全面風險管理(ERM)研究[D];華僑大學;2012年
10 陳珂;長江三角洲自然災害數據庫建設與風險評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江春;小麥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其在農業(yè)保險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冉曉艷;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地震災害風險管理信息系統(tǒng)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王靜靜;沿海港口典型自然災害風險分析與評估[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洋;遼寧省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華;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估[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單雪強;中小學校園突發(fā)事件風險評估的體系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7 操張進;基于定性相空間的應急資源需求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8 路明浩;安徽沿江地區(qū)洪澇災害風險時空演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康發(fā)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中國沿海臺風風暴潮脆弱性評估[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景垠娜;自然災害風險評估[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實證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30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413051.html